16.找骆驼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16找骆驼”。
●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重点)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难点)
●课堂学习
●●字词学习
●●●多音字
(o)着急zhá(zhāo)高着儿着(zhe)看着
zhuó()沉着 着陆
(n)干劲 埋头苦干gà干(gān)干净 干巴巴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跛—瘸详细—详尽究竟—到底
反义词
深—浅详细—简略不紧不慢—慌慌张张
●●课文全解找骆驼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tuï)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愤愤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kěn)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究竟(jìng)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走失](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下落。
[着急]急躁不安。
赶:赶忙 赶路[gǎn] 感:感受 敏感
[跛]腿或脚有毛病,走起路来身体不平衡。
[驮]用背部承载人或物体。注意右边是“大”不是“犬”。
颗:一颗牙齿[kē]棵:一棵树
极:极点 极限[jí] 级:班级 级别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哄(hǒng)]又读hōng,如“哄堂大笑”;还读hîng,如“起哄”。
[藏(cáng)]又读zàng,如“西藏”。
[详细]周密完备。例句:这里的详细情形我还不知道。
[不紧不慢]不慌(huāng)不忙的样子。
[至于]表示另提一事。例句:这两年来,村子里新盖的房子就有几百间,至于村民添置的[究竟]毕竟;到底。例句:究竟是谁把教室里的坏桌椅悄悄修好了呢?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句导读1: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句导读2:通过老人与商人的对话,交代了骆驼的特点—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文章开头不急于讲明老人知道骆驼的特点的原因。而是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巧设悬念,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重点)
句导读3:“愤愤”说明商人很生气,商人生气的原因是因为老人能十分详尽的描述骆驼的特点却不知道骆驼在哪儿,商人怀疑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伤人的话语满含气愤和质疑,朗读时要读出气概、质疑的语气。
句导读4:“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平和沉稳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至于”一词,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老人的话告诉了我们他发现骆驼的特点的过程、原因和找骆驼的办法。这是老人认真观察、分析、判断的结果。也说明老人具有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难点)
句导读5:从“果然”可以看出老人说得完全正确。读时要重读。
第一部分(1~9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去问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
第二部分(10段):写老人告诉商人他是怎样判断出骆驼的特点的,印去找。●●课文结构
●●中心思想
主题解说:本文通过写商人找骆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感悟心语: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课文中的老人对骆驼的观察、分析、判断、令人,拍案叫绝,也让我们明白了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善于分析的头脑,生活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写作手法
这只悬念法。
所谓“设置悬念法”,是指作者把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不马上解答,“故意”给读者留下个疑团,使人急于往下看个究竟的写法。《找骆驼》这篇文章,在叙述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在文章的开头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的描述骆驼的特征,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时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
那么,怎样运用设置悬念法呢?
可以把全文的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头就选入疑问之中,有了疑问,就有急于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望。例如《伤心的我》:“一向听话的我被妈妈打了。这令人伤心的往事还的从上星期天说起„„”这样开头读者读完自然要问:到底什么原因是听话的我挨打了呢?失独者情不自禁的想读下去。还可以在文章一开始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引人深思,产生疑问。例如《难忘的一件事》:“炎热的夏天,太阳把大地考的发烫,人们都大汗淋漓我却被吓得浑身冰凉。刚才那一幕好险哪!”发生了什么事把“我”吓成这样?读者不禁想继续对下去,了解究竟。●课后练习
●●拓展习题
●课外拓展
●●课文背景
骆驼
骆驼是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骆驼高大而耐饥渴,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在沙漠里,骆驼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
●●知识拓展
关于“骆驼”的歇后语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见惯了骆驼—看不出牛大来
见了骆驼说马肿背—少见多怪
拉骆驼放羊—高的高,低的低
见者骆驼不说蚂蚁—光捡大的说
《找骆驼》教学设计箬横镇第四小学 邵芳芳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编排,让学生在辩论中明了商人的骆驼的特点及老人知晓骆驼特点的缘由;还原现场,让学生在对话表演中体会人物的说话......
《找骆驼》教学设计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教科所 李小葵 湖南省浏阳市奎文学校 王灿明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人教版第5册第16课《找骆驼》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商人走失了一只......
找骆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
16、《找骆驼》教材简介:这个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