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去留”问题的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鲁迅在课本中的去留”。
关于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去留”问
题的研究
昆十二中 高二(7)班
林琳 指导教师:杨昆
摘要
近两年鲁迅作品的去留格外受人关注,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减少是客观事实。语文教材不断吐故纳新,也是教材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多元,有些作品无疑会过时和落伍,对于那些现实意义已经不再强烈,文学和思想针对性已经不那么“当下”的作品,如鲁迅的作品被删减。本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鲁迅作品被删减的原因,希望引发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行深刻思考。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本 鲁迅 去留 一.研究目的近两年鲁迅作品的去留格外受人关注,回顾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变化轨迹,不难发现,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减少是客观事实,当下引起的思想争论已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回。鲁迅作品大规模入选语文教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因此成为了几代人的历史记忆。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多元,有些作品无疑会过时和落伍,对于那些现实意义已经不再强烈,文学和思想针对性已经不那么“当下”的作品,拿掉一点,未尝不可。语文教材不断吐故纳新,也是教材自身的发展规律。本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鲁迅作品被删减的原因,并进行建议,希望引发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并进行深刻思考。二.研究过程1.本人在学习生活中发现了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删减的争议,被人广泛关注。
2.经细心观察,找到关于此问题的相关资料 3.对查阅的资料整理收集。
4.针对收集整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5.做出报告,完成课题研究。三.研究结果分析
增加和删减多少篇鲁迅作品,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语文教材应该回归语文本质,有利于塑造完整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有的教师反映鲁迅作品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愉悦,学生反而容易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当阅读本身的快乐游离于学生之外,这也算是语文教材的异化。在语文课本中的选用的鲁迅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鲁迅的童年回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三味书屋” 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社戏》采取童年视角和成人视角叠加的叙事手法抒发离感的“乡愁”,正是源于他对农民和农村的“深刻的眷恋”之情。选用这些文章大概是想贴近学生的生活,只可惜学生大都不了解那个年代的乡村背景,再加上鲁迅的文字比较晦涩,反倒是让学生看得一头雾水,最后弄明白之后也就是那么回事。所以提出了删减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用。2.一些时事文化方面的评论
如《纪念刘和珍君》用了白描借此狠狠的批判了那些残害有志青年的反动者。以纪念刘和珍为名,发表自己对那些反动者的憎恨,同时也为有像刘和珍这样的人感到欣慰,感到惋惜。《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等,这样的文章艺术价值是非常有限的,主要就是为了撕破谎言。有许多学生表明现在连谎言也进化了一个层次,还不如直接去看韩寒的文章呢!3.鲁迅的小说
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但有人表示编者过高了估计中学生乃至语文老师的理解能力,使深刻的作品反倒是遭到了庸俗的理解。很多人得到一个精神胜利法之后如获至宝,以此来鼓吹中国人实践胜利法,好像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失败者就一概都是阿Q,要是他不幸读过一点书,那就更是孔乙己了。恐怕这一点是鲁迅当年所始料未及的,要是他看到自己投向土著们的匕首反倒被狡猾土著当成武器,也不知是会作何感想。四.结论
鲁迅的许多文章是很好的,这不牵涉到媚俗和从众,也与政治无关,读几篇,其快意和解气;凌厉与恰到好处,都令人惊喜接着惊喜;赞许连着赞许。经本人研究鲁迅文字退出教科书,有以下几个理由: 1.教科书容量小文字的好坏与是否进教科书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教课书的容量太有限了,好文字太多了。
2.选出的文字多年不变,而且时代意义不强。
比如,《一件小事》那样的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已经泛滥到小学生造假作文里最常用的程度了。有些人认为踩了别人脚要说对不起;撞伤别人要送医院,跟鲁迅那篇文章的意思是一样的,花几个课时去学习,是不折不扣的浪费课时。更如《拿来主义》,甚至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学西方都三十多年了,那道理不用再讲了,这样的文字让位给其他,没什么不好。
3.鲁迅的文字揭露了中国许多问题,但解读不出解决办法,另选文字也罢。
阿Q被高度肯定其代表性,是因为历经近百年这样的农民依然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假洋鬼子依然不允许他们革命,他们依然会莫名其妙地“被死亡”。孔乙己一样的破落知识分子不仅没有消失,就在文化中心北京的地下室里挣扎;还有闰土,谁的儿时伙伴不是一样?社会现象被第一次准确描述时是令人惊奇和赞誉的,历经弥久,便需要新的破解,仅仅停留在陈旧的揭露上,意义就不大了。
4.语文书不是政治书,而鲁迅及其被选进教科书的文字--政治符号。
鲁迅文章是不是该从教科书里出去的问题之所以引起特别关注,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思维脱离不了教科书的政治定位,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位伟大旗手的树立者和树立原因,以及教科书浓厚的钦定意义。其实,只要稍一设想便知道,鲁迅那几篇教科书中的文字,连同中国的语文教科书,对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仅靠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学生就差不多是半文盲了。当高尔基、小林多喜
二、萧伯纳等在世界文学史上连三流都数不上的作家被我们的教科书奉为上宾时,鲁迅最上乘的文章是否能进入中国教科书,就成了颇有疑问的问题。不比其他,就说鲁迅的时代人,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胡适的《略谈人生观》、《非自由主义的新生活》、《容忍与自由》、《易普生主义》等等,哪篇没有课文中所选鲁迅的文章对青年人更有意义.可因为作者们的政治立场过不了关,于是便被抹掉了。5.鲁迅的文字太犀利
鲁迅的文字一直在揭露社会黑暗,正因为他的现实到知道现在仍遭受到有些人漫骂。任何东西,适量是药,过量是毒。鲁迅用犀利文字来针砭时弊,必然会为社会所不容。
然而,我们不必惊慌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科书,主要还是得看鲁迅之后候选的是怎么样的文字。如果所选的只是一些无聊的老夫子,那还是不如让鲁迅来压阵;若是能选一些国外的优秀作品,像卡夫卡那样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那么鲁迅的退出可以说是顺了他“少读中国书”的心意。五.设想建议
1.由教育部门编订《鲁迅精华语句摘录》鲁迅的一些杂文语录是非常精彩的,但与其一大堆艰深晦涩的文字让学生们拿着放大镜提炼精华,不如由教科书编委编订一个精华语句摘录,相信一定会让学生们回味无穷。2.参考学生推举的文章编订教科书
编辑教科书的,就那么些固定的人,他们有编辑教科书的权力,是因为在那个位置上。他们有那个资格决定哪些文字可以选入教科书,从来没有经过学生的推举。若有学生进行推举他们想要学习的作品,相信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的快乐学习。六.收获体会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结束了本次的课题研究。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想象其中的付出,也倍感欣慰,回望进行课题研究那时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
我作为一名高中生,在使用课本时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并发现每年的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作品的选用出现了删减的问题。此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为众多人士所关注,于是进行了此次研究。
在此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研究性学习的艰辛,在搜集相关资料及整理时付出了大量精力。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研究性学习给我带来的快乐。
我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它让我得到了锻炼,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中学课本常见成语典故积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首古诗词一、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精选范文:检讨书的去留问题(共2篇)众位: 检讨书是该留,还是该撤? 检讨书是人发现错误后,让其写自己的错误,悔改错误的文章,而日记是明确记录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客观的描述自己的所看......
众位:检讨书是该留,还是该撤?检讨书是人发现错误后,让其写自己的错误,悔改错误的文章,而日记是明确记录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客观的描述自己的所看所想,日记是中性的,是客观的,而检讨书是......
检讨书的去留问题的探讨众位:检讨书是该留,还是该撤?检讨书是人发现错误后,让其写自己的错误,悔改错误的文章,而日记是明确记录当天所发生的事情,客观的描述自己的所看所想,日记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