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之”字用法浅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学语文教材巧妙使用”。
中学课本中“之”字用法分析
正文摘要:“之”字作为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字,有多种用法与含义。对于“之”字的理解与把握,关乎我们对整篇文章的分析与思考。“之”字也是高考考点18个文言虚词之一。“之”在古汉语字典里有以下几种解释:(1)到……去。(2)第三人称代词。(3)指示代词。
(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也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同的用法根据语境的不同,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中学文言文的分析要把握好“之”字用法,将其归类整理。
关键词:代词动词主语谓语
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编选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的文言文选文的讲授进行探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中要求学生能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文言文也应注重基础,以学生能够初步的阅读文言文为基础,培养他们进一步阅读各种古代文化典籍的能力。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1】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掌
握哪些方面的文言知识成为思考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2】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那么,在文言
文的教授中,就应该多加注意文言实词与虚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理解文言文。吕叔湘说:“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较早的白话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学习,文言是
【3】现代人必须用视觉去了解的。” “之”字作为一个特殊的文言词汇,既有实词意义,又有
虚词意义,在文言文中出现较多,是分析文言文中的难点。
一、“之”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解释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之”字有如下用法:(1)到„„去。《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3)指示代词。这、此。《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有时也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
【4】 句子的独立性。《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二、“之”字用法在具体语境的具体分析
“之”字有这么多的解释,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细致分析,认真归类。读书必先识字,识字的要领在于掌握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很多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约
【5】定关系古今不一。“之”字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它既可以以实词的身份出现在句
【6】中,作动词,做代词;也可以以虚词的身份出现在句中,作连词。在中学教材中,“之”
字在文言文的讲解中是重点,在文言文的分析中是难点,“之”字作为高考考点之一,必须仔细分析、归类。
(一)“之”字作为动词
首先,“之”字作为动词,意为“到„„去”,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具去。”中,“之”
字的意思是“到”,意思是张良这时跟随刘邦,项伯于是在夜晚骑马到刘邦军驻地,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他,想要让张良和他一起离开。理解的时候,“沛公军”是地点,把“夜驰”和地点联系在一起,所以“之”字解释为“到、去”。纵观“之”作动词出现的语境,往往是“之”前面有名词或者人称代词,“之”之后有一个表处所的名词。于是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人去某地”。此外,“之”作动词与“往”构成一组同义词,但二者语法功能有别。“之”字后面必须带表示处所的宾语,而“往”则仅仅表示方向性和目的性,后面不能带宾语。比如“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而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梁惠王上》;又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词》)中的“之”也是“到”的意思,只是“何之”作为宾语前置结构在翻译时应译为“之何”;“之”在“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里,也是动词,意为“哪里用得着先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往南飞呢?”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牛何之?”里,也是“去”的意思。
(二)“之”作人称代词。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在这里,“之”字为代词,表示“这件事”,即说服秦军退兵。又如以下句子:“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小石潭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在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多译为“他、她、它”。“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阕秦,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意思是:晋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有想西边扩大疆界,将从哪里取得“之”呢?那么,“之”是什么?晋国想扩大疆界,那么“之”就是代词,代指土地。“若不阕秦,将焉取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之”也是一样的用法,代词,代指土地。“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此处“之”也是代词,但是代指“阕秦利晋”这件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这里,“之”为代词,代指郑国。“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里面,“之”为代词,代指项伯,译为“你替我叫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仪对待项伯。”意思是:晋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有想西边扩大疆界,将从哪里取得“之”呢?那么,“之”是什么?晋国想扩大疆界,那么“之”就是代词,代指土地。“若不阕秦,将焉取之?”“之”也是一样的用法,代词,代指土地。“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此处“之”也是代词,但是代指“阕秦利晋”这件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这里,“之”为代词,代指郑国。“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里面,“之”为代词,代指项伯,译为“你替我叫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仪对待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里的“之”是代词,代指刘邦,译为“如今刘邦有大功劳却攻击他这是不义啊。”“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中,“之”,为代词,代指前文中曹无伤派人告密的事情。“之”作人称代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偶尔也可指代第一或第二人称,比如在“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指代第一人称“我”,在“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五担忧”(《与妻书》)里指代第二人称“你”。
(三)指示代词,表示“这、此”。
在《逍遥游》中“之二虫又何知”这句话里,“之”就表示“这”,即这两只小虫子有知道什么呢?又如“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之”也是这个意思。
(四)第种用法分为五类。
第一类“之”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放在定于和中心语之间,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里“之”字解释为“的”,译为“我不能早任用你,如今遇到紧急情况才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在“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军之仇”(《勾践灭吴》)中也是此意。
第二类,“之”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之”字的用法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许君焦、瑕,朝济而夕涉版焉,君之所知也。”此句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但晋惠公早晨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在“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里,“之”字的用法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派遣将士守卫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第三类用法为“之”字用在倒置的动宾、介宾短语之间,作为提宾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此句中的“之”字用法特殊,“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何厌之有”译为“有何厌”,所以“之”字的用法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
第四类为“之”字用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于后置的标志。如《劝学》里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句话中,“之”的作用就是把“利、强”后置。
第五类,用在时间词、动词(多为不及物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如“填然鼓之”、“久之”、“顷之”。
(三)总结
人们常用“之乎者也”来称代文言作品,文言中的“之”犹如白话文中的“的”一样,【7】只要人们开口说话、动笔写作就会用到它。当今掀起“国学热”足以证明今人对我国传统
文化的重视程度,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靠我们传承下去。“之”字只是浩如烟海的文言文化中的一点点,我们必须用认真的态度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年7月重印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
1年6月第12次印刷。
(3)吕叔湘,《文言和白话》国文杂志,1944年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版
(5)辛丽文、冀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字”问题探讨》,《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7
月第23卷第7期
(6)倪娅岚《“之”字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1年7月
第39卷第二期
(7)张晓英《中学文言文“之”字研究》语文学刊2011年第3期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
兰亭集序之字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通过(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尤其是......
兰亭集序之字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通过(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尤其是......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
高中文言文之字用法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高中文言文之字用法,欢迎阅读。一、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