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_弘扬传统文化古诗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5:47: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弘扬传统文化古诗文”。

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

九江县第二中学

王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面对信息社会的风起云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无反顾地担当起这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后代在祖国的文化星空中徜徉,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上有很多传统文化含量很高的优秀作品,而我们今天利用古诗文教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一、接近古诗词,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

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初中学生主要背诵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历史典故,趣闻故事,……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词,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

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挖掘古诗词教材文化内涵。

古诗词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像《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辛辣讽刺了贪污腐败分子,告诉我们清廉之士才是不变的真理。

2、像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它们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深深领悟传统文化。

3、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送别诗。它们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4、像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等记行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抒发了深深的离别愁绪,传达浓厚的传统思想。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

让课堂异数点燃思维创新

让课堂异数点燃思维创新——《开天辟地》教学反思前两天教授《开天辟地》这一课,这是我国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大神——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身......

让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

让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案例子午镇中心小学 李思禄主题背景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一直提倡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教学当中......

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语文新课标》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爱......

让经典传统文化走进政治课堂

采撷中华文化的芬芳——浅谈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文章摘要:在“快餐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以及 “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

让赞扬点燃希望

心理学家泽勒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两组大学生一起学习无意义音节。这两组大学生在预先的测试中已被证实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是不相伯仲的,在对无意义音节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泽......

下载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