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传统文化,激活古诗文课堂教学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教学”。
浸润传统文化,激活古诗文课堂教学
陈周连
从长期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个缺陷:古诗文(包括古诗、文言文)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学习古诗文特别是文言文很枯燥,索然无味,甚至有学生抱怨:我们为什么学习文言文?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学来干吗?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激活古诗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古诗文课堂教学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授,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探究传统文化的过程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也许有人质疑,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语言技能方面的应用,还是应着重人文精神方面的奠定?对此质疑,刘婷婷先生曾作了精辟的回答:“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还可以说是文化本身。中学语文中的古文教学应发挥‘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人生品味。”[1]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为了强调此课程理念,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要求还作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并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增加了不少优秀古文。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要着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
然而,如何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上有效地传授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解读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作为教师,要熟练地传授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效率,自己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作及时的揭发、阐明。比如:《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回,有一段对王夫人听到贾政要打宝玉的消息后的言行描写:先写王夫人“不及去回贾母,便忙着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扶了一个丫头赶往书房中来,慌得众小厮等避之不及。”按封建礼教,王夫人听到消息后应该先向婆婆贾母禀报;她要到贾政书房,也应先通报,让门客小厮等外人、男仆回避。然而王夫人急急忙忙直冲贾政书房。如果不了解以上有关封建礼教,就无法体会到作者此笔的真实目的——显出王夫人的极度紧张和慌乱。接着写王夫人在书房劝贾政——先从“老爷要保重”说起,后说老太太倘或“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这放映了“既嫁从夫、媳妇遵从婆婆”的传统文化观念。当听到贾政要勒死宝玉,王夫人才道明“岂不是有意绝我”,并表示要与宝玉一起死,到阴司里好有个“依靠”。这又反映了“母以子贵”的传统文化观念。如果教师没有发现、解读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怎能引导学生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呢?又如何向学生正确分析王夫人的言行呢?
二、教学中步步落实,层层指导。
(一)探讨汉字起源,了解传统文化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见证者。汉字作为一种符号,除了所指代的意义外,其还有会意、象征意义,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探讨汉字的起源可以了解古代文明的开端。因此,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追溯与寻绎汉字的根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字,其古今意义相差甚远,而追溯这个字的意义有许多有趣的发现。甲骨文的“鄙”字,下部为“廪”,上部为“口”则代表人口聚居的村邑;金文“鄙”字或从廪邑,是指有粮草囤积的人口聚居地,所以,“鄙”的本意是指村邑,特指边远的小邑,与“都”相对。边邑避远鄙陋,对于中原地区的人来说,“鄙人”就是乡下人,“鄙人”也由此成为谦称。乡下人被认为是见识浅陋、目光短浅的,于是“鄙”又带上了庸俗、浅陋的含义了。
又如《荆轲刺秦王》的“王”字是古代君主的称号,是有其来历的。甲骨文与金文中的王字,是一种斧状的兵器——钺的形象。钺是用于杀戮的兵器,后来成为一种执法的刑具。古代的军事首领用它来指挥、监督士兵作战,所以钺就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物;而手执大钺的人就被称为“王”。在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代,军事首领——王就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夏商周时代,只有天子才能称王,到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也纷纷自封为王。秦始皇统一中国,改君主的称号为“皇帝”。秦汉以后,王就不再是君主的称号,而成为皇室和有功大臣的最高封号。
(二)依托课文,阐释古代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中蕴含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常识,天文、地理、礼俗等等无所不及。教师应该根据课文所透露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揭示和予以教授,以扩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左迁”表示贬官,这跟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有关。
又如《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而室东西长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按照礼仪,刘邦是客人,本应坐最尊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把客人摆在三等位置,这种颠倒的座次说明项羽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性格可见一斑。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原因的探讨,无不涉及到封建社会有关妇女有“七去”的条规。妇女“七去”最早记载于汉代的《大戴礼记·本命》,谓:“不顺父母(此指公婆),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在这文化背景上分析课文,可以推断刘兰芝被休理由有二:一是无子;二是婆婆看不惯媳妇和儿子恩爱甜蜜。再根据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其中的一条:女子无才便是德,可知多才多艺的刘兰芝让婆婆无法接受,因此又增添了一条被休的理由。
高中所选古诗文中,还有不少课文可以挖揭出很多古典文化知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从上述三例可知,了解古代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很好地、准确地理解文意。
(三)品味优秀人物的言行、真挚的情感和闪光思想,找寻民族精神支柱 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典文化的重温上,更重要的是品味古代优秀人物的言行和真挚情感及闪光思想,从而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熏陶和净化,找寻民族的精神支柱。比如《离骚》是屈原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思想的真实流露,我们学习《离骚》,可以感受到屈原不同流合污、坚定不移的立场以及爱国爱民甚于爱自己的真挚情感,联系历代的爱国文人及英雄人物,由此我们便知道“爱国爱民”思想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是最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应把它发扬光大。教学《离骚》,不仅让学生了解楚辞的特征,还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亦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言行及其所反映的先进思想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高尚人格教育的好教材。
三、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仅靠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应该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比如要求学生预习《诗经·氓》,并查找资料解决以下问题——古代婚嫁礼仪有哪些程序?哪些习俗至今仍保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教授古诗文,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技术应用的教学上,而应着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培养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从而达到奠定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目的。通过如此方法,枯燥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便会注入了一股活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有了大大提高。
注:[1]刘婷婷 《谈传统文化向中学语文的渗透》 《语文教学研究》2005(9)
个人简介: 陈周连 女 1979年出生 汉族 籍贯:广东省湛江市 中教二级
2004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2004年毕业分配湛江市遂溪县大成中学,从毕业至今任教高一语文。
联系方式:
hapy@163.com
0759-7826668 524300
广东遂溪县大成中学语文科组
激活历史课堂 实现课堂最优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的历史课堂到底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教师有不同理解。目前历史课......
关于诵读激活古诗文学习诵读激活古诗文学习当前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
用传统文化浸润语文教学肇庆市封开县实验小学罗灶连《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列出“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灵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