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_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5:09: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语文新课标》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育是根本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语文就是无源之水,势必失去活力和方向。要“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汉语热”、“国学热”遍布全球。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热衷网络、漫画等娱乐,迷恋影视歌明星、追求名牌服饰、“韩剧热”等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知之甚少。如何加强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含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我着力把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我的语文教学中。

一、融民族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

1、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专栏”,语文课前分别要齐读 “大任于斯,自强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路满满其修远乎,吾将上下而求索”“有

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等五句名言。每人写一句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于语文扉页,时时激励上进。在涉及到课文教学时,引用相关的典故诗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熏陶。“忠、孝、信、义、礼、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

“位卑不敢忘忧国。”爱国主义情感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大诗人杜甫一生流离失所,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到:“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那种狂热的爱国情怀可谓酣畅淋漓。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他在《示儿》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我们要在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结合诗人屈原闻国破而跳江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反复吟咏,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友情多么真挚!《赠汪伦》、芙蓉楼送别辛渐》、《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现纯朴而深厚的友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与朋友的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很多学生不懂父母的艰辛,不懂得感恩热爱父母。孟郊《游子吟》写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何其伟大!可孩子们却并未感同身受。结合二十四孝故事、《三字经》黄香温席等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孝敬。

中国乃礼仪之邦。“有朋友来远方不亦说乎,”充分体现了国人的善良热情好客。“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育就是要培养祖国建设四化建设需要的合格淑女和绅士。

二、融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

1、选择性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精髓,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精髓,是本地区的魅力与特色的体现。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的爱乡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本地传统艺术文化的延存和发展。为使地方传统文化进入课堂,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达州,以促进学生关注达州本地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达州位于川东北,北接陕西安康和湖北十堰,东邻万州,南连嘉陵江与重庆临近,是重庆、成都、西安、武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区,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和“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曾养育过战国时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三国时著名谋士徐庶、《三国志》作者陈寿及宋代文学家张思训、清代思想家、教育家唐甄等一代先贤,诞生了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等99位将军。有著名的巴人、汉阙等遗址;有纪念大诗人元稹的元九登高习俗。

让学生接触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才是打动他们情感的最佳方法,运用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地方文化素材,学生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了,既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进一步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因此,我们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尽可能的选取那些本土特色浓厚的,独具代表性的内容来进行整理融合。在达城传统文化中,元稹文化可谓其传统文化的名片。相传公元815年,元稹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励精图治,政绩斐然。调任河南前,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翠屏山和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每年元月初九,达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竞往城外登山,登高远望,纪念这位好官,而且风雨无阻,不达山顶不罢休,一直延续今日。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这一壮观景象在全国也属罕见。当代达州籍著名诗人梁上泉诗云:达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元九登高怀元九,诗魂常伴凤凰游。时至今日,学生元九登高,既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对吃苦耐劳精神的磨砺和勇于攀登、积极向上精神的追求。

2、充分利用革命(红军)素材,挖掘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达州诞生了王维舟、张爱萍、魏传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达州也曾是川陕革命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老区,红军故里,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述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这可以满足学生瞻仰先辈需求,也可以让其受到思想教育,并在写作方面起到积累素材,拓宽思维的作用。

一部《血战万源》,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总指挥的英明沉

着、将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支战民众的热情高涨……深深的震撼了心灵。在达城北凤凰山著名的红军亭,在张爱萍故居,在红四方面军陈列馆,里面保留了许多当年徐向前、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将士和参战民众的遗物,残缺生锈的大刀、锈迹斑斑的枪支、严重磨损的背夹、打触、马灯等等。任岁月流失,然它们斑驳的痕迹似乎在述说着的当年的风风雨雨、历历沧桑。向孩子们讲述:李中权将军一家九口全参加红军,最小的只有四岁,长征结束后只剩下兄妹四人会师的悲壮情景时,孩子们无不震撼。

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我们采“沧浪之水”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礼义,学会勤奋,学会思考,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领悟出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就能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点燃古诗文课堂九江县第二中学王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香溢语文教学发布者: 邵强文发布时间: 2012-10-29 19:48:39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

让传统文化充溢语文教学

让传统文化充溢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论文写字如何抓起——姜叶 有人说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写字次之。可我认为一年级的写字教学不但与识字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年级学生一开始......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海南侨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组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

下载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点燃小学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