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课程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际关系评论课程论文”。
暨 南 大 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威胁论”的多视角探讨
学院:华文学院学系:应用语言学系专业: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名称:国际关系与中外礼仪学生姓名:赵岩学号:0932184013电子邮箱:shangzizunle@163.com指导教师:陈建荣
2010年07月01 日
“中国威胁论”的多视角探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威胁论”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之上,不仅广为西方受众所采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东南亚乃至东亚的各个国家,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寻求国际合作与机遇的重大障碍。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分析,不难发现: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产生和发展,始作俑者美国及其广大受众国家,舆论核心国家中国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如何看待以及应对“中国威胁论”,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国际基础,都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威胁论”,从而使这一理论更加明晰,能够为应对此风潮提供若干可行性思路。
一、“中国威胁论”历史溯源
“中国威胁论”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就曾炒作过“中国威胁论”,即所谓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可能在东南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对美国形成“红色威胁”。此后,每隔一段时期“,中国威胁论”都会出现,美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断地散布“中国威胁论”。
当苏联解体以后,中国经济、军事逐渐强大之时,“中国威胁论”开始在美国等国泛滥起来:
第一次泛滥是在1992-1993年间,鼓吹者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文明角度展开了对“中国威胁”的具体指责,媒体也推波助澜,以至“中国威胁论”的恶浪汹涌。美国传统基金会所办刊物《政策研究》1992年秋季号上发表了《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芒罗在文章中首先发难,渲染中美军事冲突不可避免,一时间,“中国威胁论”风靡太平洋东岸。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断言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文明的天敌。美国学者哈克特更是危言耸听:“在苏联解体后,一个新的邪恶帝国正在出现,它的名字叫中国。”
第二次发端于1995-1996年,台海危机发生后,由此而起,美国国内展开了对华政策大辩论。《时代》周刊记者伯恩斯坦和芒罗所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是此轮中国威胁论的代表。
第三次在1998-1999年,“李文和案件”发生后,接着就是被媒体炒作多时、系统诬蔑中
国“窃取”美国核技术的考克斯报告出笼。该报告通篇捕风捉影,强加给中国种种“莫须有”罪名,充满对中国的敌视和诬陷之词。《鼠年》和《红龙跃起》两本书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致“*美国核机密”、“利用华人科学家和学生在美国广泛搜取情报”、“企 图收买美国政府”等言论甚嚣尘上。
第四次是在2000年之后到现在。这一时期“中国威胁论”的内容呈现出“极大丰富”的状态,各种形态的“威胁论”不断翻新,包括“军事威胁”,“经济威胁”,“能源威胁”,“科技威胁”等等。
二、“中国威胁论”的驳斥观点
中国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驳斥的观点:
(一)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力量与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不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
这样的提法很容易让人从中找到漏洞。中方观点总是纠缠在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美方的强大和中国弱小的对比上,一方面是想要说明美方的实力对世界和平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也试图澄清中国并未威胁世界。
然而这一提法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中方的论点针对美方,很明显的陷入了中美互相攻击的怪圈,不仅提出的论点难以让国际社会信服,而且更凸显了中方辩驳的无力和“中国威胁论”的可信度。“中国威胁论”之所以市场广大,靠的并不仅仅是美国的一面之词,世界各国所持观点也来自于他们对中国未来发展和走向的担忧。也就是说,这一观点站不住脚。
其次,“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力量与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不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另一种理解是:如果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力量达到了与美国抗衡的程度,那么是不是可以对美国乃至世界构成威胁了?中国如今的隐而不发只是实力未到的一种权宜之策,总有一天,中国会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造成威胁。
(二)中国虽然在历史上十分强大,却没有对外扩张的历史和称霸世界的战略文化。
以历史作为依据也缺乏说服力,历史上没发生并不能保证以后不会发生。另外,历史本身也是对事实的再创作,包含个人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三、“中国威胁论”的中方立场
(一)中方的主要立场
中国是无辜的。
从各类或辩驳或争论或否定的声音中,中国总是在向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明一个观点:中国是无辜的。
这样结论的得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美国的GDP是中国的6倍,工业实力是中国的5倍。国土面积比中国略小,人口不到中国的1/4。2005年的美国军费达4559亿美元,接近全球军费支出的一半,是中国的17.8倍,人均国防开支是中国的77倍,军人人均费用是中国的30倍。美国在海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74个军事基地,驻军30万,单在亚洲就部署了10万军人。美国的军事基地紧靠着中国,侦察机常年沿中国进行侦察。而中国则没有在任何国家建立过军事基地,也没有向其他国家派出过一兵一卒。
日本的GDP是中国的2倍多,国土面积为中国的1/25,人口为中国的1/10,但2005年的军费开支却接近500亿美元,是中国的1.62倍。其人均军费1300美元,是中国的57倍(中国人均军费只23美元)。军人人均开支达到20万美元,为中国的15倍(中国军人人均开支只1.3万美元)。日本还保持着世界第一的扫雷力量,世界第二的反潜力量,世界第三的舰艇吨位,第三代战机数量在亚洲也遥遥领先。再看看日本右翼势力否定日本二战侵略史和编辑出版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行径,小泉纯一郎和诸多日本政客坚持参拜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联系到日本近年来坚持要走军事和政治大国化道路,处心积虑地坚持向海外派兵,完成所谓的“国际义务”,以及前些日子日本右翼政要公然叫嚣要对朝鲜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并且一直企图染指中国的台湾事务,再联系到60年前在亚洲残暴侵略的行为,等等。
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的美国鹰派人物和日本右翼势力在这样铁证的面前恐怕也有些无力。但是,单单的一味打压,放弃探讨,是否降低了中国本身的大国风度?“中国威胁论”的风靡难道仅仅靠的是几个国家的鼓吹吗?反省是否势在必行?“中国威胁论”中国的责任究竟在哪里?
(二)中国责任论
在世界越来越多边化,地区组织越来越活跃的背景下,中国面临承担相应国际责任的巨大压力。从去年的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到气候变化,再到联合国会费增加,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国际上的“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的转变。那么,2010年,中国
面对全球问题,准备好了吗?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说,在2009年应对全国金融危机中,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如果说2009年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应对金融危机,那么2010年,气候变化、经济复苏、金融改革、维护国际安全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难题。而且这些难题,中国都必须参与其中。
他认为,在处理这些国际问题时,中国要增进国际交流能力,比较明显地增强中国承担国际社会主要责任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首先要关心国内人民,有时候西方要求过高压力过大,我们坚决不能同意。
没有任何人能说提前做好了准备。中国政府同世界上其他的主要经济体相比,我们准备不差,比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准备充分,但也准备有限。转换发展模式的问题我们就确实准备不足。我们还没有大的决心转变发展模式,贸易顺差的问题会让我们比较很被动。如果在科学发展观、转换发展模式上多做一些,我们的国际地位就更高。
1.中国的气候责任
在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被视为决定因素。2010年,下一届气候大会将在墨西哥召开,中国准备好了吗?在气候问题上,中国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中国面对国际压力继续增大,减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身份越来越模糊,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认为提出的减排目标雄心勃勃,但是国际社会的反应低于我们的预期,当前必须要思考的是,国内国外对中国的身份认定,差异导致对责任界定不一样。简单来讲,中国是排放大国,是经济强国,国外对中国期待增大,责任相应要增大,这需要我们思考,这是我们面对墨西哥的客观局势。国内对这个问题充满争议,不确定性很大。
第二.发达国家合流,发展中国家分化,维护发展中国家团结的任务更加艰巨。
第三.我们走到国际社会的前台,矛盾漩涡的中心,回旋余地减小,外交政策战略智慧面对更高的挑战
第四.联合国的作用受到质疑,核不扩散,金融和气候变化,这对中国多边外交是很大挑战。
2.中国的经济责任
在中美贸易中,随着中国顺差的不断加大,贸易争端也一直不断。仅在去年美国对中国就展开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去年12月3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对中国制造的油井钢管征收10.36%至15.78%的反补贴税。这起贸易案涉及金额约28亿美
元,是迄今为止美国对中国发起的最大案值的贸易制裁案。有专家由此预测2010年中美贸易摩擦将升级。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副司长丁孝文日前也在公共场合表示,贸易摩擦将成为中美关系众多摩擦中的一个。
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要控制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也要转换发展模式,开发国内市场,使中国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情况有所转变。
3.中国的军事责任
中国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去年年底表示,中国有必要在非洲索马里海域设立补给基地,为在该海域护航的军舰提供方便。尹卓的说法引起外界热议。
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殷罡表示,倘若中国仅为亚丁湾护航而建立基地,首要问题就是数量不够。因为从亚丁湾至波斯湾、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一线均为中国海上运输路线,如果建立补给基地,则需在马六甲海峡东段、斯里兰卡、波斯湾沿岸以及吉普提等地建立4个基地,才能构成对中国海上航运护航的保障。
殷罡称,目前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仍是国土防卫,三大舰队各负其责。尽管中国军力日益强大,但海军实力仍不及美英等国。“建立补给基地是目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鉴于此,殷罡认为,目前在亚丁湾建立补给基地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中国开始在那里建基地,则意味着开始承担为商船自行护航的安全责任。同时下一步面临的问题更多:是否所有在外利益均要保护?马六甲需不需要巡航?东南亚地区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会接踵而来。
“仅仅是为打击海盗而护航无可厚非,不存在外交争议,但如果建立基地,则要慎重考虑,”昨日殷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所采取的补给方式对本国而言最为经济合理,如果需降低补给成本,不必建立基地,还可通过政府建议形式与已有基地的国家合作。
四、“中国威胁论”的西方立场
(一)冷战思维模式的幽灵作怪。
所谓冷战思维,即认为国际关系是二元对立,国家间关系非友即敌,而且敌对的方面正在对本国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构成巨大威胁。这种思维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根深蒂固。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崛起的同时,很难不引起其他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高度关注与质疑,加之“世界领袖”的美国惯常的冷战模式,中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众矢之的。
(二)意识形态偏见、文明之间差异、社会制度区别是“中国威胁论”泛滥的恒定因素。
邓小平指出:“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中国作为仅存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继苏联之后,一直被当作与西方价值观对立的意识形态象征物。
(三)国家利益驱使,遏制中国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的只有国家利益。美国是冷战后国际关系最大受益者,成了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不但要极力维持这一收益,还要建立一种以美国领导的世界。白宫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第一个大标题是:“为了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明天,今天必须领导世界”。这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任何对这一现状破坏的行动就是对美国的“威胁”。
(四)转移国内矛盾和公众视线。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经常以中国为靶子,肆意加以歪曲、丑化和攻击,这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生活的家常便饭,“敲打中国”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时髦。特别是在美国大选期间,部分政客、媒体对中国的傲慢、偏见与无知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布什政府支持美国制造业人士向中国施压,克林顿政府的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布什政府的决定完全是大选前的政治决策”。批评人士认为,布什抓住中国的货币政策问题不放,为的是在密歇根、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等美国传统制造业地区获得政治得分,同时也向美国制造业者协会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团体示好。
论中国与大国关系——中美、中俄、中欧关系探究 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与发展;大国博弈;关系走向摘要: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了在强国林立的世界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各......
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针对南海问题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一以贯之的政策,其在频发迭起的南海争端中实际上更多采取的是一种“机会主义” 的态度,在......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摘要:朝鲜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朝美历史积怨和制度歧见积重难返,双方围绕核问题展开的政治外交手段一度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中国与朝鲜是邻国......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
论海湾战争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1988年8月,两伊战争结束。谁也没有预想到,又一场更大的战争即将在中东的这片土地上上演。享有“海湾明珠”美誉的科威特位于阿拉伯湾的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