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_英语教育书籍读书报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9:32: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英语教育书籍读书报告”。

素质教育在美国

还有2个月就到了又一年的高考,“一分都不能差”的中国高考制度,对我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但是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留美博士,他是如何用他那犀利的眼光洞察中美教育差异的。黄全愈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他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深刻的体会和思考。这次我要讲的就是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又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这本书不长,所以我花了一天就看完了,但是作者讲诉的那些问题却个个发人深省。当我第二遍细细品味时,才明白,有些问题我们一直以来都理解的不是很到位。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素质教育和美国素质教育的不同点和根本区别。作者“采取了一个较自由的既叙事又论理的写作方式”,用作者的话来说,“只希望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思考一些问题,更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确实,文章中作者利用发生在儿子矿矿身上及其发生在周围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例子,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在对中国素质教育提出一些疑问的同时,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反思空间。

全书共分十个部分来叙述: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三、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四、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五、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六、到大学阶段方做学问吗?

七、教育要不要平等?

八、要不要惩罚孩子?

九、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十、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作者在其文字中并没有对以上每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解答,但却在平实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观点。特别是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看到这儿,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本书的十个部分涉及到的问题,都是目前我国教育中碰到的困惑。很多问题在国内引发了很多争论。比如,本书封面提出的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困惑?”这确实是一个困惑,所以才引发了这么多争论。“我国最好的大学,北大、清华在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中一直在300名以外,近几年,北大进入300名了,但也仅仅是靠在300名,而清华则是接近300名了;”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漫漫其修远!”。中国的科技发展也还任重道远,所以中国离诺贝尔奖的距离远矣。这似乎也是中国没有培养诺贝

尔奖的一个原由。但想想,世界上不是也有很多比中国穷、比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国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吗?这种理解似乎不那么经得起推敲。杨振宁多年前就中美教育,提出了他的观点:(1)中国基础教育扎实,创新不足;美国基础不牢,创新能力教强。(2)中国中小学教育优于美国,高等教育不如美国。(3)中国教育适合于天资平庸者,美国教育适合于天资聪颖者。并且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普遍认同。那么,“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是否就说明中国基础教育优于美国,“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是否就说明美国高等教育优于中国呢?在杨振宁提出他的观点多年后,2003年11月,1982年最高荣誉菲尔斯数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丘成桐提出,所谓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强于美国,“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陶醉”。丘成桐的话对一直沉浸在“中国基础教育优于美国”而沾沾自喜的我们,可谓是当头一棒。本书虽未对此问题给予明确的答案,但其中众多平实的例子却是正好不过的证明。

通过这次的阅读,我纠正了自己以前的一些错误想法。下面我就结合此书谈谈几个本质上的错误认识。

1、对于创造,我的定义是,只要创出别人想象不到的,或不曾想到的,基本上就是创造。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创造应该是把“创”和“造”这两部分有机地联在一起。“想出新方法”来解决了数学难题,这无疑是创造。但如果只“想出新方法”,而这个新方法并不能解决任何数学难题,这则是只“创”不“造”; “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说法也界定不清,用旧的方法往往也能 “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同样不能算创造!创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2、技能与创造的本质区别。一直以来我总是把技能与创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觉得技能等同于创造。听了黄教授的分析,才发现了我又一认识上的误区。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练”与“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中国传统意义的“教”却与“训练”混淆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地步。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把“教”变成了“训练”。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3、对于孩子的惩罚。我从教以来一直都认为严格的惩罚会是孩子避免错误二次发生的最有效手段。今天,我明白了对于孩子的惩罚,不是我客观的、被动地强加给学生的,而是让孩子通过体验一些错误带来的恶果,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孩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会努力避免。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素质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

当然,对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师生关系等,我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尽管中国、美国的教育方式,大的前提不是能很快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但是作为一名未来可能成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掌握这最新、最真、最准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搞好我们中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其实我早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拜读过这本书,也写过这本书的读书报告,但是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后,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许多当时没有得出的一些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

暑假中,我阅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

素质教育在美国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我第一感觉就是,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被称为“天堂”的大学,我们长达十几年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什么是素质教育?美国教育者认为教育强调的技能不能过于具体,而应该更加重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教育在美......

下载《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