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浅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素质教育在美国”。
浅析《素质教育在美国》
看这些教育类书籍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有一种压力、责任。因为,作为一名师范生,兼具着双重身份,现在的学生,未来走上讲台的老师。很多时候,我们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角色的转换之间,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抱怨阶段,抱怨中国教育出现问题了,中国教育不公平,中国教育抹杀孩子的天性、创造力等等。我们还要想,如何避免孩子重复我们的覆辙。我们还要想,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新课标提倡下的新师生课堂关系。我们还要想,怎样实现素质教育„„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查了下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因为我是在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实行着应试教育的体系走过来的。素质教育是这样定义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我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下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长的留学博士。他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父亲,在他的儿子接受美国教育的过程中,他将美国教育同中国教育进行对比,整理成这本册子。整本书分为十大板块,每个板块前面都有一个问题式的标题。看完之后,我特别羡慕矿矿小朋友。书中的一个个关于矿矿的故事很吸引我。其中,第一章的《创造性能不能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作者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后来,儿子经常抱怨老师不会教,不愿意去学习班。一次作者考察了一下老师的教学,发现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板。可后来,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这种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来不问“像不像”,而是“好不好”。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的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参照物,他们就无从下手。
看了这个案例,我的感触特别大。作为一名在中国教育下成长的我来说,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用一句话概况,在求统一化的答案的过程中抹杀了创造力和好奇心。我们的心中都有一把标尺,我们都会去寻找标准答案,向它看齐。培养做题的技巧,按照套路回答问题。我们没有美国孩子的那种自我意识,尊师重道的枷锁牢牢地框住我们,质疑老师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老师的表现。我还记得,我初一的时候,我做了一道数学题目,做出的答案和数学老师不一样。当时,我拿着题目找老师,自信地对老师说,老师,这题你算得不对。当时,老师对我说,当老师和你算的结果不对的时候,首先,你要相信老师。然后你再看看,你哪算不对了。这种思想之后牢牢地栓住我。我的老师扼杀了我怀疑身边一切的苗头,我还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发现者。
“像不像”与“好不好”,虽然表达方式上只有几个字的差异,但是,却是教育理念,甚至是两个民族的整个文化的差异。美国的学生更有自我观,更自信,他们不是copy的机器,他们更善于自己动手去表达。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自身的一段经历。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班上先转来了一名数学老师。一次,数学老师在上面校对答案,然后下去批改。在连续地对了几个题目之后,我自信地将我后面的题目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勾。但是,很不幸,我接下来那个题目算错了。当老师走到我的桌子旁,看着我错误的答案,他很凶地对我说:
“这是谁打的?”我涨红了脸,一句轻轻的“我自己打的”之后,老师在上面打了个大大的红叉。当时,我感觉自己做错了,很惭愧,非常不好意思。我连忙将下面打的红勾都涂掉。现在想想,其实当时我只是自信而已。我没有做错事情,我只是相信自己做的题目。这种自信也在渐渐地被磨掉。在看第三章《要不要投自己一票》的时候,我非常有共鸣。没上大学前,在一些班干部职位或者评优评比的投票的时候,哪怕我再想得到那个位置,我都不会投自己。因为传统文化中谦虚的熏陶,让我感觉投自己不够谦让,太骄傲了,太自我了。而且这种影响直到高中。大学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投自己一点错都没有,我完全可以投自己,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如果我自己都不投自己,那还指望别人相信我自己吗?
整本书看下来,在看到矿矿的时候,我会想到自己。我发现中美教育真的相差很大。当然,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的问题,和整个社会有关,以及文化也有关联。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功利性。而且,中国整个社会对成功者的定义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赚了很多钱的人。老师在比较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时候,看的更多的是学习成绩,侧重的更是结果,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方法、效率。再回到头看这本书,我发现,在美国教育中,孩子是主体,他们是知识的发现者,可以大胆地提问、质疑。而不是中国的孩子,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往往会收到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无关或者你以后自己就会懂了之类的答复。
这本书让我回想起了一个纪录片《中国教育何时才能改变》,里面有一期就是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教育的差别。当时,台下的我们看得都非常激动,看着中国的高中生书包重重的,桌上堆满了书,头沉到题海里不断地做题。而同样是高中生的美国学生开心地在踢足球,在课外活动中。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升学率。在《过去的教师》中资中筠女士写的《何谓素质教育——忆母校天津耀华中学》一文中也提到了“升学率”这个问题。她的母校校风朴素而纪律严格,提倡德、智、体、群、美育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的师资、主课质量高,这一切和赵校长的创业思想和奠定的基础分不开,赵校长希望按自己的意图办一所完整的中、小学。而且,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关,那时听家长们议论学校好坏,首先是讲师资、校风如何,很少听到“升学率”之说。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作为一名老师,其实面临着两难选择,是冒着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高,但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快乐地学习,引导他们获得知识,还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答题技巧,在统一的答案中失去个性。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还是蛮沉重的。教书育人的重任压在肩膀上。在学生时代,我们曾喊着中国教育压抑个性,抹灭创造力。我不希望这样的口号在下一代延续。在思考的过程中,首先我要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是老师,但我不是百科全书,我也会犯错,要打破学生神一样的崇拜,要让学生敢于质疑。然后,多看些教育类的书,对于上面的选择题,我要好好思考,是否有另一道选项,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我第一感觉就是,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被称为“天堂”的大学,我们长达十几年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什么是素质教育?美国教育者认为教育强调的技能不能过于具体,而应该更加重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教育在美......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初中语文萍钢中学文颖洁多年前,在朋友的书橱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随手翻翻感觉还错,后来又自己特意买来看了。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这两天看完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同时他也是位父亲。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儿子矿矿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材......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