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坦尼克号看社会分层_泰坦尼克号的社会现象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6:00: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从泰坦尼克号看社会分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泰坦尼克号的社会现象”。

摘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就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差别,就有不平等现象。由于人们在社会中所占有的资源、权力、机会等各不相同,从而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或位置。这就构成了社会的等级结构,即社会分层,由于受所在地位或位置的限制以及对资源的掌握度的影响,不同的阶层所享有的社会生活品位也不尽相同,本文以都市人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的眼光考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品位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都市人 社会分层 生活品位

一、从泰坦尼克号沉船看社会阶级之鲜明

191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这艘巨轮大约在三个小时内才完全沉没。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人们后来非常重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很多人遇难,但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也许这一说法是必要的,英国公众和政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也可以找到一些安慰。妇女和儿童确实更有可能幸免于泰坦尼克号沉没之灾,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话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然而,就像在其他许多事件中一样,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在这个案例中事情并不完全如此。一个社会学分析表明,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以及更低等)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如果泰坦尼克号上乘客生还率按照性别和社会阶级计算比较的话,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中乘客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头等舱中的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因此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也许这样表述可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故事只是说明社会阶级之重要性的一个例子。在所有社会中,生活中所欲求的东西是不平等分配的。

在中国,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观念已经或正在开始形成。越来越多人们感到,无止境地追求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也未必可以顺利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追逐金钱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创造性,而珍贵的不能重复的生命却在悄悄地流逝。如今,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正在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不再是穷人,尽管他们远没达到富人的收入。正是这一部分人在实现物质生活高档次的同时,更明白应努力追求精神生活高格调。正是这一部分人发出追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什么阶层?如果不喜欢追逐金钱,我们的希望在哪里?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韦伯正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类似追问上,提出他的社会分层标准,并由此形成了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二、有价值物的分配: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三重标准说

在所有社会中,人一生下来就面对着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文化不同对有价值物的认识也不一样,它可能是物质的(牧畜、黄金、新鲜食物、世界锦标赛的门票),或者是非物质有价值之物(声望、尊重或名誉)。无论人们希望得到的物品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一物品是稀缺的,其需求大于供给。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大量的黄金或者声名远扬,但有些人一生中得到好东西的机会比另一些人多得多。

这些拥有特权的少数人是谁呢?在动物界,很明显是体格强壮的。在小鸡群中有禽鸟等级;捕猎的狼群和狮群是按照等级组织起来的;在许多灵长类动物中都存在阶层性统治秩序,特别是某些猴科动物。每一种情况中,头领都是使用自己的力量迫使其他成员服从并与之合作的。

相比之下,人类的不平等远不止以纯粹的体力为基础。在最简单的人类社会中,个人的品质可能独立解释大部分社会不平等。比如,一群猎人中的头领的地位通常是通过他的勇敢、年龄和个人力量赢得的。但是在比较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个人特征和诸如种族、父母的财富等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着一个人的特权。

在比较复杂的社会中,不平等在某种程度上像城市中高层建筑公寓的等级一样,在这里有价值的物品包括阳光、远离喧哗嗜杂以及风景视线。最好的公寓位于上层,那里阳光充足,噪音和污染以及风景视线。最好的公寓位于上层,那里阳光充足,噪音和污染很少,视野开阔。往下,空气就没有那么干净,房间里直射阳光较少,视野受阻,房租也下降,为购房能力不强的人所居住。公寓的每一层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权的独立层面或阶层。

就像在这样的建筑里一样,居民是按照社会分层体系安置排列的。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在一项有影响的、至今仍然是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学研究中,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9l 9—1946)确定了社会分层的三个关键维度。

一是财富——经济标准。这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什么是“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用韦伯的话说,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即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能力,其中包括使自己受到良好教育以获得较好经济地位的能力。实际上,这是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

财富是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它不仅包括货币而且包括物品、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说一些作为财富的物品有价值,可能是由于生产它们时消耗了熟练劳动的时间,或者因为它们是美的,或者因为它们会给今后的经济带来回报。例如,金刚石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既稀缺又美丽。土地有价值,因为它能够生产庄稼或埋藏有矿物质等经济财产。

二是威望——社会标准。这是指个人在其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声誉和尊敬。在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中,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而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身份群体。所谓社会身份群体就是由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韦伯认为,由经济标准所形成的阶级和由社会标准所形成的身份群体之间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比如,收入很高的妓女却不拥有很高的社会尊敬。牧师和破落贵族则相反。韦伯说:“也许可以说,阶级是依据人们与商品的生产和获得的关系而划定的,而身份则是根据消费的原则来划定的,它以特定的生活方式为特征。”

三是权力——政治标准。什么是权力呢?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在韦伯看来,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而且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阶层制度中的地位。即看一个人的政治势力有多大,也就是说你究竞拥有多少内在的力量去消除他人的骚扰和麻烦,不受别人的摆布。韦伯认为,这三条标准虽然有时是互相联系,甚至是互相重叠的,比如财富可以很方便地被用来获得权力与声望(权钱交易),但它们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或互相代替。其中的任何一个标准都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一个原则,财产差别产生阶级,威望差别产生身份群体,权力差别产生政党。现在,西方更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三者的独立性更进一步加强了,尤其是身份群体的生活方式。

后来,西方社会学家的分层理论,基本上是在韦伯的理论所莫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解读都市人热盼的社会地位与等级评定

一般意义上讲,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地位是指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所界定的社会位置。然而就其与分层的关系而言,社会地位一词则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社会学家通常用社会地位的这种用法来指称社会经济地位。它考虑到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等内容。社会经济地位相同的人有机会从社会中获得大体等量的需求物品。

因为个人的大部分生活是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识别另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十分重要。然而,在现代城市中辨认地位可能很困难。我们通常并不认识多少我们所碰到的人,但必须很汉河他们做出判断。如呆我们要对一个人的地位做出正确的判断,必须依据两个东西:首先必须有公认的用于划分地位等级的等级序列,同时必须有一些可广泛理解的符号,以便让我们评估一个陌生人的地位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别人对他的行为方式就能够准确地判定他的社会地位。人们对这个人表示非常尊重并且以礼待之;或者待他(她)不拘礼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人,跟他说些什么;他或她是如何反应的。

我们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寻找社会学家所说的地位符号。地位符号可能是随便什么东西:一件明显便宜或昂贵的物品、衣服的样式、说话的方式,它向别人表明其主人特定的地位。

当然,地位较低的人不会有意表现他们低等级的符号。不过,地位较高的人倒是努力展现他们的地位,保护他们的地位不被低估。事实上,人们的地位等级越往上,他们越喜欢有意表现更多的地位符号。

以男士服装为例。一件蓝色工作服和一件礼服衬衫加上领带、夹克衫的符号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这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男子可能是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而打着领带穿着夹克衫的人可能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而这一工作给他带来较高的声望和较为丰厚的薪水。许多人还有可能更细致地认出各种服装的区别。一件便宜的批量生产的化纤服装与一件从高档男士商店购买的昂贵的羊毛服装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不过,在上层地位层级内还存在着更为细微的差别不为外人所注意。这些差别,比如说在从高档男士商店购买的一件服装与一件定做的服装之间的差别,对于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来说通常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还有许多东西可用做地位符号。一栋房子、一个邻居、一块地毯、一个用词、一种狗、一辆汽车、墙上的一幅画,所有这些东西对于那些知道如何解读它们的人来说,都是社会地位的潜在的象征符号。而我们至少都善于解读我们自己地位等级的符号,尽管我们做这件事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当人们焙耀性地表现地位符号来显示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时,他们是在进行炮耀性消费。拥有昂贵的非生产性东西,比如精心修整的草坪和皮毛大衣,就是这样的例子。刚刚获得巨大财富的人有时试图通过焙耀性消费来表明他们新的地位。这些新富者,被称做“暴发户”。

然而,地位符号也可能产生误导。有些地位符号可能会被并不属于这个阶层的人欺骗性地利用。为了给人以较高经济地位的印象,家庭可能购买他们几乎买不起的家具或者汽车。大公司的行政主管们有时以比他们地位水平更高的人的方式去花钱做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让老板们认识到他们应该得到提拔了。如果他们真的被提拔了,他们就期望随新工作而来的高薪补偿这些成本。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C.怀特·米尔斯(1956)曾经说过,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中,“地位恐慌”广为流行,部分原因是诸如小汽车与漂亮衣服之类的地位象征往下传到了劳动阶级那里。他认为,中产阶级非常重视选择居住地、追求享受,目的是获得更可以排斥他人的地位符号。

由于大多数地位符号还可以由这一地位等级之外的人表现出来,所以最有用的是那些最难假冒的符号。因此,高层地位的符号通常是昂贵的,而且不断变换。例如,下层阶级不可能有钱跟得上高档服装样式的变化。许多地位符号都有流行一时的一面——今年高层地位的人养约克郡的狗,明年他们又玩起了肋板船。这样的符号尤其管用,因为对于外人来说注意到它的变化需要时间。

在大多数文化中,传统上男子的等级地位比妇女高。另外,结婚的人一般比那些单身或者离异者的地位高。最后,仍然存在着基于种原的等级:原盎格鲁一萨克逊居民的后裔地位最高,而那些外国出生的非欧洲血统的人地位最低。

有一些地位不一致表现在高声望低收入的工作中,例如,尽管部长拥有很高的职业声望,但是他们挣的钱要少于层次较低的工程师和会计。普通部长没有钱能够像高级职业地位的人那样生活。

生活方式取向靠的是背后的文化标识。在西方,尤其在英美,人们认可,“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说法。美国社会中,20多年来,不光是对周围的普通人,而且也包括所谓的社会名流,无论现在他们已经多么有钱,有眼光的人只要注意一下他们的衣着和言谈举止就能发现,人们在生活格调和趣味方面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中产阶级仍[日在房间里铺满化纤地毯;贫民阶层仍旧爱打保龄球;习惯于喝易拉罐装啤酒的人虽然由于环境保护的原因改为喝玻璃瓶装啤酒了,但他们的趣味末改变,即并没有改喝口味偏于的葡萄酒或者矿泉水。——这就是尖锐所在:人的生活品味随着他们的成长一旦形成之后,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说法,意味着是不是贵族倒不那么重要,但是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格调则绝非易事。可见,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暴富,但却不能在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生活格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看到腰缠万贯的富豪,其举止和品位还保持着昨日“贫民”的本色。

这里更需要注意的是,精神贵族与社会贵族迥然不同。精神贵族才真正是社会的珍品。大学生都要努力做精神贵族,力拒成为精神附庸。精神贵族与精神附庸的区别在于:一是前者会昼夜不停地思考,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二是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细微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后者则要别人的引导,要别人为他订下学习计划;三是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而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总之,精神贵族是珍品,精神贵族有自己的自由,并非常珍视自己的自由。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都应努力成为全国民众中的精神贵族,无论他们原来是在富商人家、书香门第,还是在穷苦的工农百姓家。这是社会和民族的希望。

美国等级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及对我们的启示。美国人在等级问题上暴露出的虚荣、自大、粗俗和缺少品位,这些特征并非偶然的选择结果,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比如,美国人数最多的阶层——中产阶级,是最为虚荣和势利的阶层,原因则是由于他们像螺丝钉一样可以被随意替换,因而最缺少安全感,生活也最焦虑。在这样的心态中生活,首要的事情就是得到他人的承认,要在他人眼里看起来生活过得既得体又安全。因此他们的爱虚荣和喜欢焙耀在衣食住行和话语上必然体现出来。但是,从本质上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更低的社会阶层奋斗上来的,所以不可避免地缺少富人阶级才会有的高级生活品位,因而在生活里追求的恰好是那些缺乏个性的、标准的、可以明确其身份的物品。这种拘谨的循规蹈矩、毫无节制的焰耀以及缺乏创造性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应该注意据弃的。

生活方式的高雅已经由更多的文化标准来确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今天的社会,社会阶层已不是简单地以有产和无产、剥削和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等标准来划分。人们可以经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来改变社会地位,没有品位的人永远不能改变自己最初所属的社会阶层。如1985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师大搞了300户50种职业的评价:大学教师、医生、自然科学家、电气工程师、记者、作家、中学教员被排在职业等级的前7位。而以精明不高明著称的上海市民1988年最佳职业选择的榜首,经抽样调查得出是汽车驾驶员。

概括地说,在物质医乏,社会盛行泛权力主义时,当时择业变化浪潮的特点:一是体力劳动贬值,二是政工干部贬值,三是服务性行业升值,四是专业和技术人员保值。择业变化的浪潮,反映了人们在改革开放形势下自由选择职业的一种主动意向,也是当时价值观变化浪潮的一个侧面反应。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于1996年年底至l 997年年初在北京地区进行的职业声望调查,结果依次如下:科学家、大学教授、工程师、物理学家、医生被排在前5位,第97位是包工头。这说明:“北人好思想,南人好实利”,包工头北人不齿,但在广州可能大出风头。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63个城市对2599名1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了关于职业声望的抽样问卷调查,在69个职业选项中,我国城市居民最愿做的前10位职业排名如下:市长、政府部长、大学教授、电脑网络工程师、法官、检察官、律师、高科技企业工程师、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自然科学家。2002年,北京科协关于“公众文化素养”的社会调查,职业声望排位在前的依次有科技工作者、律师、医生、大学教师、公务员等,可见公众科学素养有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是一种身份社会结构,干部、工人、农民三种基本身份共同构成了凝固化的社会关系结构。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原有的社会阶层趋于迅速分化,同时随社会变迁,还出现了新的阶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这些现代都市新人顺应时代的呼唤,迅速从旧的陈腐观念中解放出来,并秉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创造了现代、开放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不排除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流之外,还存在着个别腐朽的生活方式。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迁及其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一定侧面窥探到当代整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生活方式观念的巨大变化。

二、观照美国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2002年,北京科协关于“公众文化素养”的社会调查,职业声望排位在前的依次有科技工作者、律师、医生、大学教师、公务员等,可见公众科学素养有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是一种身份社会结构,干部、工人、农民三种基本身份共同构成了凝固化的社会关系结构。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原有的社会阶层趋于迅速分化,同时随社会变迁,还出现了新的阶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这些现代都市新人顺应时代的呼唤,迅速从旧的陈腐观念中解放出来,并秉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创造了现代、开放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不排除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流之外,还存在着个别腐朽的生活方式。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变迁及其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一定侧面窥探到当代整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生活方式观念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2.8.

【2】孙利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J】.浙江学刊,2002,(3):100—106.

【3】Ivan S.Social Inequalities Under State Redistributive Econom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78,1(2):61—87.

【4】王新.解读温州“城中村”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2005,(1):21—27.

【5】温州经济贸易委员会.温州工业概括[EB/OL].http://wzjmw.wenzhou.gov.cn/wzjmw/wzjm/wzgygk/index.html

【6】詹姆斯〃M 〃布坎南(刘军宁,王焱,贺卫方译).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6.336—337.

【7】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3.

【8】詹姆斯〃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330.354.

(曹 啸 湖北恩施 445000)

从泰坦尼克号看美国阶级分层

从泰坦尼克号看美国阶级分层 Introduction 对电影《泰坦尼克号》,新闻媒体的“炒作”如海浪逐波,迅速将“泰片”的身价提高,形成了空前的热潮。同一题材的小说、论述、纪实......

从泰坦尼克号看企业经营

投资界学堂已取消订阅取消订阅更多订阅 【投资界学堂】从泰坦尼克号看企业经营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纪念日。可这与企业运营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大。一艘远洋邮......

从《啼笑因缘》看都市社会分层

从《啼笑因缘》看都市社会分层从《啼笑因缘》看都市社会分层摘要:《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以樊家树与沈凤喜、何丽娜和关秀姑的情感交织为线索,逐步像我......

从《泰坦尼克号》看美国文化

《泰坦尼克号》影评摘要:《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成......

从泰坦尼克号看企业营销

从泰坦尼克号看企业营销我建议各位去看一看最近热映的3D版电影《泰坦尼克号》,我看后的感觉是:这是一部MBA的经典教材。 1.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从英国英格兰南......

下载从泰坦尼克号看社会分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泰坦尼克号看社会分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