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论第三部分(推荐)_费尔巴哈论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4:26: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费尔巴哈论第三部分(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费尔巴哈论”。

第三部分

剖析和批判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揭露和批判他在宗教哲学、伦理学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陷入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和理论上的原因,其核心就在于对“抽象的人”的崇拜。

(三)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一、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任务在于使宗教完善化

“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P25

费尔巴哈指出,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要消灭唯心主义就必须消灭宗教;反之,要消灭宗教也就必须消灭唯心主义。但是他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因此他对宗教的批判是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P2

5一)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P25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P25

费尔巴哈主张建立一种真正的宗教即“爱”的宗教。费尔巴哈认为,爱的宗教可以使人在爱中找到自己感情的满足,解开自己生命的谜,达到自己生命的终极目的,从而在爱中获得那些基督徒在爱之外的信仰中所寻求的东西。

宗教是一种永恒现象,它将与人类共存亡。

2、“心是宗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指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不是后来注入人心中的,而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人心中的。所以,心不是宗教的形式,而是宗教的本质。

3、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宗教变迁史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

费尔巴哈指出:一定历史运动之所以会发生、发展,要看一定的宗教观念是否为人民所接受。历史运动的根源,在于宗教的宣传与传播的状况。

(二)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中的唯心主义

1、对“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联系”的批判

首先,恩格斯明确指出,感情关系和宗教关系是两回事。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的两性之间的感情联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P25

只要人类存在,感情关系就不会消失;而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发展到阶级 社会的产物。

第一个历史事实: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800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P25

“现存的通行的宗教只限于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神圣化;这些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的变化。”P2

5第二个历史事实:

“在法国,从1793年到1798年,基督教的确曾经消失到这种程度,连拿破仑去恢复它也不能不遇到抵抗和困难,但是在这一期间,并没有感觉到需要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宗教去代替它。”P25 其次,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情关系歪曲为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他不是抛开对某种在他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邪恶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P26

“在他看来,主要的并不是存在着这种纯粹人的关系,而是要把这些关系看做新的、真正的宗教。这些关系只是在盖上了宗教的印记以后才被认为是完满的。”P26

费尔巴哈夸大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对人的感情关系的神圣化、独立化。它歪曲了人的感情关系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他把人的感情关系与现实社会关系割裂,又把感情看成宗教,抹杀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宗教一词是religare一词来的,本来是联系的意思。因此,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这种词源学上的把戏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后一着。这个词的意义,不是按照它的实际使用的历史发展来决定,而竟然按照来源来决定。”P262、批判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历史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首先,随历史转折而变迁的只有三大宗教,其他宗教并不是这样。“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历史的事实正是这样。

“古老的自发产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是不传布的,一旦部落或民族的独立遭到破坏,它们便失掉任何抵抗力。”P27

其次,恩格斯指出,全部历史运动并不是必然带有宗教色彩。

“仅仅在这些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那里我们才发现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P27

不是宗教变迁决定历史发展,而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所以,费尔巴哈关于人类历史是宗教变迁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3、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中唯心主义本质的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政治关系和阶级关系,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体现出来的感情关系必然要受到这种政治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同他人交往时表现纯粹人类感情的可能性,今天已经被我们不得不生活于其中的、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破坏的差不多了”P27

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情鼓吹成超阶级的超历史的人类纯粹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抹煞了阶级社会里的人的感情所具有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对立。

其次,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把阶级斗争的历史说成是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模糊了历史的真实面目。

“同样,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特别是在德国,已经被流行的历史编纂学弄得够模糊了,用不着我们去把这些斗争的历史变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使这种理解成为完全不可能。”P27

“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已经离开费尔巴哈多么远了。他那赞美新的爱的宗教的最美丽的篇章现在已经不值一读了。”P104——找到了唯物史观,达到了对历史运动科学、正确的理解

总之,恩格斯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既肯定了他在宗教哲学研究中的历史功绩,又指出了他的宗教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功绩:他最先在认识论的根源揭露了宗教的本质。他指出:有神的上帝是不存在的,神的形象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想象出来的。

“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的反映、映像”P28

唯心主义观点:人是一个抽象化的人、非现实的人。主要表现在:

第一,费尔巴哈所讲的人是超历史、超社会的主观抽象的产物。

这种思维“所反映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而同样是现实的人的精华,是抽象的人,因而本身又是一个想象的形象。”P28

第二,费尔巴哈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是超社会、超阶级的,因而也是抽象的。“费尔巴哈在每一页上都宣传感性,宣传专心研究具体的东西,研究现实,可是,这同一个费尔巴哈,一谈到某种比人们之间的纯粹性关系更进一步的关系,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P28

费尔巴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看做是宗教关系。这样把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关系、尖锐矛盾消除了,大家都生活在没有阶级对立、普遍相爱的极乐世界。

二、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实质是宣扬抽象的道德

(一)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

人们的幸福就在现实社会中,追求幸福是人们生来就有的本性,是道德的基础。

“存在,就意味着爱自己”

爱那些能使我幸福的东西,不能爱那些与我们对立的东西,不能爱别人不爱自己,任何爱都是自私的。

爱是拜托人们彼此之间矛盾冲突和一切灾难罪恶的唯一途径,他主张建立一种“爱”的宗教,来代替有神的宗教。

(二)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

1、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伦理学是非常贫乏的

家庭:直接的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一种精神性的统一。

市民社会:精神伦理丧失了直接的统一,进行分化,达到相对性的阶段。

国家:通过分化、中介而完成的统一。

在这里,形式是唯心主义的,内容是实在论的。法、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进去了。”P28

“在费尔巴哈那里情况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P28

2、把抽象的人作为道德的出发点是不科学的“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也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P28

“在宗教哲学里,我们终究还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但是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差别也消失了。”P28

3、费尔巴哈没有从唯物主义的命题中作出应有的结论

“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人的生活不同他们所想的也就不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养料,那么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养料了。”——人们的道德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物质活动和物质条件为前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应当成为我们的宗教”——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应当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但是,费尔巴哈完全不知道用这些命题去干什么,它们始终是纯粹的空话,甚至施达克也不得不承认,政治对费尔巴哈是一个不可通过的区域。”P29

(三)批判费尔巴哈的善恶观

费尔巴哈认为,善是人的本性,善是符合利己本性,使人快乐的东西。恶是违背利己本性,使人痛苦的东西。只有善才能克服社会危机,推动社会前进与历史发展。而恶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没有想到要研究”。

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善恶观:

1、费尔巴哈的善恶观是肤浅的“在善恶对立的研究上,他同黑格尔比起来也是肤浅的。”P29

恩格斯把黑格尔关于“恶”在历史中作用的思想,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恶在历史发展中表现为一种否定量。新事物对旧事物来说就是恶。历史发展本来是通过新旧事物的矛盾斗争,通过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实现的。

“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恶、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P29

二、人的贪欲和权势欲如果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P29

2、费尔巴哈的善恶观是形而上学的费尔巴哈把善与恶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善就是绝对的好,恶就是绝对的坏,他只承认善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不承认恶在历史上的作用。

“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P29

费尔巴哈把在历史上可以起进步作用的恶看成是反面的东西,认为历史是可怕的领域,完全否认恶在历史上的作用。

善恶问题应当作出辨证的历史的阶级分析。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善恶观,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对善恶的理解不同。善恶又是互相依存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四)批判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和基本准则

1、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和基本准则

“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P30——追求幸福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的天性,人作为感性存在必然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的欲望收到双重的矫正。

第一,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酒醉之后,必然头痛;放荡成习,必生疾病。

第二,收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要是我们不尊重那个他人同样的追求幸福的欲望,那么他们就会反抗,妨碍我们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P30

人人都必须遵守两条道德准则:

一是要正确估计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对己要有合理的自我节制,不要享乐过度,要适可而止。

二是要正确估计自己追求幸福行为的社会后果,必须承认和尊重他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对人以爱。

恩格斯指出:“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P30——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本准则

2、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基础与准则的批判

第一,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和基本准则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它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他的这种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娱乐、辩论、活动、消费和加工的对象。”P30

在生产不发达的社会中,要求人们有平等的消费权利,只能是一句空话,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对于被剥削阶级来说是没有现实的意义的。

“费尔巴哈的道德或者是以每一个人无疑地都有这些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对象为前提,或者只向每一个人提供无法应用的忠告,因而对于没有这些手段的人是一文不值的。”“二者必居其一”P30

第一种可能不存在,所以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根本行不通。

费尔巴哈的道德观中包含道德与物质条件的关系,包含唯物史观的萌芽思想。

“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养料,那么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养料了。”P30

恶习和罪恶的产生是缺少物质前提与手段的结果,它们的克服也要依靠物质手段 第二,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存在人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

“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而由于资本主义所关心的,是使绝大多数权利平等的人仅有最必需的东西来勉强维持生活,所以资本主义对多数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所给予的尊重,即使有,也未必比奴隶制或农奴制所给予的多一些。”P31

第三,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完全是为了资本家的本性辩护的。

按照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在证券交易所投机取胜的资本家成了道德高尚的人物,资本主义证券交易所本身成了至高无上的道德殿堂。

“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论,证券交易所就是最高的道德殿堂,只要人们的投机始终都是得当的。”

“我的追求幸福的欲望把我引进了交易所”

“如果我经常赚钱的话,……我没有妨碍另一个人的同样的追求幸福的欲望”

“如果他赔了钱,那么这就证明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P31

“只要爱不纯粹是温情的空话,交易所也是由爱统治的,因为每个人都靠别人来满足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P32

“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管他自己多么不愿意或想不到是这样。”P32

第四,宣扬抽象的爱使费尔巴哈哲学丧失了最后的革命性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宣扬抽象的爱,调和社会矛盾,掩盖阶级对立,使他的哲学丧失了革命性。

首先,费尔巴哈认为,自爱是爱的基础和出发点。“存在,就意味着爱自己”

其次,要在对他人的爱中寻求自爱的满足。

最后,爱,尤其是两性之爱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费尔巴哈那里,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P32

“爱增强弱者和削弱强者,降低高者和提高低者”,爱能够把“高贵的贵族同布衣小民同一起来。”P32

第五,费尔巴哈道德准则的实质是鼓吹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 费尔巴哈的道德“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被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于善与恶有不同的观点。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的。永恒不变的、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费尔巴哈的超历史的道德“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三、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核心是对抽象人的崇拜

(一)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

“理由很简单,因为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P32

首先,从认识论根源看,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他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他紧紧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P322、从理论根源看,他没有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他理解的人只有感情活动,没有物质前提,这个人对任何时代、社会都适用,是超历史的人。他把爱当作人的本质,把追求那种空洞的幸福当作人们的奋斗的目标。

“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都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P33

3、从社会根源看,反动当局对他的迫害使他后期脱离了斗争实际

首先,费尔巴哈具有一般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弱点,即具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他所不了解的1848年对他来说只意味着和现实世界的最后分离,意味着退入孤寂的生活。在这方面,主要又要归咎于德国的现状”P33

其次,由于反对当局的迫害,他隐居乡间,是一种与世隔绝的革命状态。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从批判抽象的人开始的1、费尔巴哈遗留的任务终究要有人来完成“但是,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P33——创立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抽象人的批判

“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P333、《神圣家族》开始超出费尔巴哈,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论

1.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这里“保守的方面”是指_____。唯心的体系2.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___......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

费尔巴哈论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表现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更重要的是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创建了历史......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200901297周强《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就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竟然能一口气把《费尔巴哈论》这种原本认为对我毫无价值的文章读完。在我看来,哲学什么的,远远不及自然科学那么......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

费尔巴哈论读书报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继承和对自身内容的阐明。对待这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

下载费尔巴哈论第三部分(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费尔巴哈论第三部分(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