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_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0:56: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

从三岁孩童咿呀之时就能说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句。便流传着“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说法。在众多的唐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为数不少,有人说是唐诗使这个自然之物有了更多的内涵,也有人说是月亮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对月情有独钟的民族,与月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因此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显赫的地位和深厚内涵又集中体现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的诗歌中。月亮作为一种自然物象,在诗人笔下是富有特征的东西,她被一代代文人墨客修饰润色,形成她独有的审美价值和含义。既是缠绵的爱情,也是悲欢离合的亲情;是相思相牵的友情,也是难舍难弃的乡情;是朦胧清新的美景,也是旷远高洁的志情。

一、时间意象之月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所以月光是有生命的,时间的。南唐后主李煜发出这样的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在“春花秋月”时间的流逝中他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回忆。

杜牧《润州二首(其一)》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对于时间而言,我们都是过客而已。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于它而言,都不过是历史舞台上得匆匆过客。岁月悠悠,天地茫茫,千年万年,世事沧桑。人作为天地间万物的灵长,仰望夜空,明月皎皎,自然引发无穷的思考,思考宇宙的起源,思考历史的兴衰,感悟人生的意义。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朦胧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时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们不觉感慨系之,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到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封建专制的社会本质是吃人的,而文人骚客他们自己的豪情壮志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的随着月光的流逝而流逝。李白《苏台览古》中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他们的生命逸致常常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抛弃。刘禹锡说“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再次引起世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贯穿到现实当中。

二、边塞意象之月

一轮明月遥挂边塞,既有开朗壮阔,雄浑苍茫之境,也有幽怨悲亢,悲凉凄清之情。边塞意象的月是对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的点缀,是对征夫思妇的一种心理慰藉。唐代的边塞或处大漠,黄沙漫漫;或据高山,偏僻苦寒。往往人烟稀少,凄凉萧条。漫漫长夜里和边关、戍楼、长城、羌笛相伴相和的只有那空中的明月,它是那么晶莹,它是那么明亮,引起诗人或美好、或凄凉、或悲壮的感情激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雄浑苍茫。“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

羌笛戍楼间”,隽朗壮阔。“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悠远绵长。这里,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地理名词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从而赋予边塞诗更加博大阔远、混溶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月还是那些戍边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的一种寄托和倾诉对象,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沈如筠的《闺愁》中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她独处空闺,而丈夫戍守南疆。举头看见一轮孤月挂在天际,她不禁暗想,斯人是否也如她一样看着月,心系着她?“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于是她很自然地就想到自己像月光一样倾泻在他的身上,像月华一样陪着他。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反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李白的《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此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了一幅辽阔的边塞图景。天山虽不靠海,但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得,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常见的云海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了一起,显得新奇而壮观。

沈全期的《杂诗三首》中“可怜闺中月,长在汉家营。”此句看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短短十个字,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融及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观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月下,月影双照的动人景象。诗人不露声色的写出了闺中人和征夫相互牵念的深情。

李益的《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中“几处吹笳明月夜,何时倚剑白云天。”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烘托出一种悲凉气氛,又蕴涵着一种忧伤情调,微妙地表达出五原一带形势依旧,边防尚未巩固的感慨。

三、愁绪、情爱意象之月

看着月,最容易想到月宫,月兔,桂树,吴刚,当然还有嫦娥。嫦娥奔月,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似乎自从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后,月亮就和爱情有了割舍不断的情怀,那或圆或缺的月亮就成了情人们寄托情感的美好事物。月被用来写爱情的甜蜜,写思乡的愁怨。月光溶溶,让约会的情人尽享生活的美好;月色朦胧,让离别的爱侣感受思念的煎熬;月影幢幢,让游子的心头平添无限的感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象征团聚,月缺寓示别离,团聚也好,分离也罢,诗人常常借月把一腔愁绪挥洒得含蓄凄迷。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霜露漫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后句也是写景,却不同与上句,这里作者的客观实景中融入了主观情感。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举得于情理不合,那正是诗人的微妙心理,突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诗中

点题之句,而且推己及人扩大望月者情思范围。但诗中秋思落谁家,把诗人望月怅然,与家人的离散,深切思念家人的真挚情感巧妙地传递出来。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诗人将自己对月怀远的情感表达的深沉含蓄。

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虽然诗中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但此句中语势趋于自然平缓,而风吹木叶发出的鸣声,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映衬江中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被触动的更加深沉。

孟郊的《秋怀》中“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诗从秋月写起,既是比兴也是比喻寄托。此刻诗人感觉连秋月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以月自比的老客是诗人自己,也是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老客”二字包含着它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秋月之下的他一个“单”字更透出了人孤势单、寂寞之情。对月相思,久不能寐的愁意表达地自然流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温馨缠绵;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这是回忆的酸楚。爱情由于凄迷月色朦胧月光的推波助澜,在唐人的诗歌里成为永恒的传奇。“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思妇盼归图——痴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画栋的阁楼窗外,仰望月空,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一腔思念和怨恨绵绵无绝期,只有到心上人回来的那一刻方才能罢休。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万水的恋人唯一能共同欣赏的景物,满怀心事只能与月诉怀。月是相思之物。

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但是,月更使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深挚的情与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凄美祝愿。

月下爱的禅意、爱的见证。无论是狂羁洒脱的李太白,情意绵绵的李义山,还是忧患郁抑的少陵野老,都拒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还原出人的本真。一时骚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诗圣的千虑,都一一呈现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为壮阔、更为轻灵,情爱也甚是挚烈、浓烈。“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月光皓照下地浩茫天穹,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巨大空间。分别之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得惆怅和迷惘。“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风雨之夕,情人各在一天涯,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又添了几多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了无尽的相思的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李商隐《代赠二首》),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也道不完,“欲说还休”。当然,随着时间而逝去的月华也见证消磨和冲淡的爱情“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若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好梦已去,往事如烟,空留丝丝缕缕的旧踪。若如此,在伊人已逝的情人眼里,只余下“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苍凉萧瑟的景观。爱情在凄迷的月色、催人肠断的铃声的烘托下,更为凄婉欲绝。在月光温抚的天际中,所飘荡的只有在诗歌中我们能看见那些悲怆千古的爱情了。

四、自然意象之月

美丽的月亮洒在山间,朦朦胧胧、斑斑驳驳,静谧之中有清新,清新之中有情趣。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了皓月当空,清新幽静的山间景致。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影子,星星点点,格外明净清幽。清冽的山泉,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熠熠发光,诗中透出了一种幽静明净的自然美景。再看他《白石滩》中还有“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诗中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都是在那皎洁的月光之下,或者正是这些物象的清晰可见,更见月光之明亮,尤其是后两句,一群少女,趁着明月之夜,不约而同的来到白石滩浣纱洗衣,明月下流动着一幅清新纯美的画面。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先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高气爽,月色明朗。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之妙,月只“半轮”,就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幽美之境。次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更加突出在静谧的夜晚中青山吐月的那种美妙情致。

刘方平的《月夜》中前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色的静谧祥和。诗人同时还写到北斗星和南星都正横斜,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南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中“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氛。“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后一句中的“镜”比喻溪水,也暗示出月光的皎洁,并使人看到月下溪水的倒影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如仙境一般。

唐代诗坛大师云集,名篇层出不穷。诗人们把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到月的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不论悲、欢、离、合,都融入到了朗朗的明月中,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我们读唐诗,从中发现月的清新,月的壮美,月的相思,从而对它产生更多丰富的联想。月这个自然之物被唐代诗人赋予深厚无比的情思,也给后来的文学作品渲染了一层浪漫绵邈之色,凄婉哀怨之情,也极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从唐诗中学数学文化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从唐诗中学数学文化,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从唐诗中学数学文化

从唐诗中学数学文化如何把小学各门基础学科学好大概是很多学生都发愁的问题,为大家提供了唐诗中的数字,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不断进步!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

从豆腐渣工程中看中国的监理制度

从豆腐渣工程中看我国的监理制度从豆腐渣工程中看我国的监理制度方平3110103076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摘要: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连续发生了数起安全质量方面的重大事......

从秦歌中看中国精神1

从秦歌中看中国精神乔犁秦歌,就文字的字面意思来说,小学生都能解释出“秦歌”就是秦这个地方产生的歌。然而,秦歌中具有着一种浓郁的天然美和不可夺志的中国精神。秦,拿今天的地......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

“非典”——中国公共安全管理的警钟一、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第一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作为管理对象的国民的公共卫生知识薄弱甚至缺乏,例如对一些疾病的致病......

下载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