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保护性耕作现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辽宁农村信息化现状”。
辽宁省保护性耕作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自2002年国家开展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以来,辽宁省先后有15个县被列入国家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建设项目,目前在建国家项目县有8个,阜蒙县、法库县为滚动县,建平县、建昌县、北宁市、海城市、西丰县为新建项目区,义县为续建项目区。几年来,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农机推广总站的具体指导下,辽宁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全面完成了国家项目区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任务。几年来国家对辽宁省共投入资金1150万元,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388.5万亩,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3586台,其中免耕播种机2932台,深松机具106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8台,植保机具500台。建立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对比区36个。在国家项目的带动下,省财政已累计投入2060万元,建立了21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初步统计,实施保护性耕作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7000万公斤,增收节支1.05亿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2006年是辽宁省抓保护性耕作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效果最好的一年,成效最突出的一年。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召开全省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保护性耕作列入了各级政府工作议程,辽宁省保护性耕作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今年5月3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辽政办发[2006]37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称意见)。《意见》印发全省各市、县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措施,并要求各级政府把保护性耕作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议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保护性耕作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各级财政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财政预算中对推进保护性耕作予以考虑和重视,并根据财力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为发展保护性耕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召开了全省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9月14日,辽宁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胡晓华副省长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次会议对提高各级政府对保护性耕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辽宁省耕作制度改革,全力推进保护性耕作,促进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是启动辽宁省“十一五”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以后,各市、县政府积极落实会议精神。目前,全省有4个市,12个县政府出台了《保护性耕作实施意见》。
3、省领导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加大投入力度。胡省长今年春季辽西北农情汇报会上,结合今年旱情严重和保护性耕作作用明显的事实,强调了要大力推广这项目技术,并亲自安排财政部门将2007年保护性耕作专项资金由2006年的600万元增加到900万元,增幅达50%。
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关于编报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辽农综字2007 2号)中将保护性耕作作为改造中低产田的一项有力措施予以支持,通知要求辽西五市每市安排两个保护性耕作项目县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预计安排资金360万元。目前正组织申报。省农业综合开发办领导表示,今年只是刚刚开始,今后将安排更多的资金支持发展保护性耕作,目前保护性耕作的作用和效果已经得到更普遍的认可,必将为推动辽宁省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编制下发了全省保护性耕作“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辽宁省建设北方冷凉风沙、环京津、环沈阳和辽东辽南山地丘陵水土保持等四个保护性耕作带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提出了到“十一五”末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660万亩的发展目标。
5、充分发挥国家项目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梯次推进,促进了示范区建设。一是巩固部级示范区建设成果,做强“国家队”。彰武、绥中、凌源、朝阳四县是第一批农业保护性耕作项目区,2005年项目结束以来,省财政把他们作为省级示范县继续每年给予15-20万元资金支持。凌源市实行以奖代补,调动乡镇政府干部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增强了资金带动作用。以前观望的农民加入进来,项目区连片面积更大了。彰武县在大灾之年,用典型说话,彰武县东六家子镇农民崔永青,500多亩地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三年增加收入20余万元,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户。在典型的带动下,彰武县保护性
耕作正朝着整村推进的方向发展。二是以“国家队”带动“省级队”。春季播种是保护性耕作作业的关键环节,为了做好春季整地及少免耕播种,省农机局4月10日和4月18日先后在阜蒙县和凌海市组织召开了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分别组织部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31县,100余人次参加了会议,阜蒙县、凌海市农机局介绍了做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作的经验。会议组织代表们观看了七项保护性耕作作业演示,参观阜蒙县项目管理档案。会上还请了省农科院、省农机推广站的专家讲解了对比试验及效果监测技术,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徐志强局长参加了凌海会议,并要求各项目县要不误农时,积极扩大面积,积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用典型进行现场交流培训的方式,使新项目区和省级示范区干有方向,学有榜样,有效地促进了春季作业。为全面完成保护耕作示范任务奠定了基础。三是抓典型促进项目区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培育典型的过程。西丰县2006被农业部列为保护性耕作项目县,县农机局的同志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发现一个叫石富龙的农民,通过自学和探索,熟练地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理论和操作要领,三年来他在自家170亩承包地里实施保护性耕作,获得成功,原来的中等地成了高产田,低价承包的30多亩河滩地也改造成了中产田。石富龙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保护耕作的作用。村里的邻居向他学,也获得了好收益。县农机局向主管县长汇报石富龙的事迹,当这位县长亲眼看到石富龙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后,转变了传统的耕作观念,批示有关部门将秸秆还田和推广保护性耕作列入对乡镇政府的考核指标。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建设。这个事例也增强了县农机工作者搞好保护性耕作的信心。
6、创新机制,探索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协会,组织农机大户建立作业服务体系。为农机户提供作业市场信息、机具配供应及维修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培育作业市场。二是培育以种田大户为主体的科技示范户,以典型带动周边农民改变传统观念促进耕作制度改革。三是运用保护性耕作成果,科学设置农机作业考核指标、建立激励政策,引导辐射区逐步实施保护性耕作。四是项目县将保护性耕作完成情况纳入乡镇、村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同时探索了对项目乡镇以奖代补奖励措施,减少项目推广对补贴资金的依赖,发挥省项目资金引导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五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技术模式和机具配置方案。2006年辽宁省开发的直刀旋耕少、免耕播种技术及装备取得了明显的高效节能效果。增强了机具的通用性,降低了机械投入及作业成本,提高了营机户的经济效益。
7、大旱之年,凸现保护性耕作效果。2006年阜新地区遭遇罕见的伏旱和秋旱,很多地方粮食歉收或者绝收。但在实施了保护性耕作的田块里,却是另一番情形:同样都是遭遇伏旱,同是在一片大地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里的作物长势喜人,呈墨绿色,而传统方式耕作的地块却已泛着黃叶,随意在两个地块各取一株玉米,可以看到保护性耕作地块里的玉米根系粗密、主根多,而传统耕作地块的玉米根系细少、次根多,而且,玉米的高度相差20多公分,果实的饱满程度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产量相差100到150公斤。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到现场视察后对辽宁省保护性耕作的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胡晓华副省长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阜蒙县委书记亲自到田间视察保护性耕作效果,并命题 “大旱之年看还田”宣传保护性耕作效果。今年10月份仅阜蒙县电视台播放保护性耕作宣传节目就达十余次。省市新闻媒体也多次播放。从辽宁省今年阜新地区遭遇罕见的伏旱和秋旱可以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的特点,一是整秆覆盖模式要比高留茬模式的效果好,二是实施时间越长的效果越好,三是越是遭遇旱涝灾害效果越好。
8、技术模式创新取得突破。我们组织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研究所等部门与中国农大、沈阳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东北冷凉风沙区一年一季玉米垄作技术体系研究的创新课题,提出的将传统的弯刀旋耕改为直刀表土处理,宽幅播种施肥开沟器改为窄幅开沟,可以采用常规机具完成保护性耕作作业,有效地利用现有机具,降低了保护性耕作推广成本,促进保护性耕作持续发展。新的技术体系为全国首创,与2005年前的技术模式相比作业成本降低20%,秸秆覆盖率提高5%-15%。2006年推广120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辽宁省以保护性耕作为主的耕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保护性耕作各项目示范县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扩大推广面积,实行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实施,通过推行少耕、节能、降耗和水土保持等技术装备,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363万亩,同比增长39.6%,占全年计划的90%以上。按亩节本增效40元,全省保护性耕作将使农民增收节支1.5亿元。其中,机械深松243.6万亩,同比增加120.4万亩,较上年有大幅度增加,大旱之年显示了突出的作用。主要工作有: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我们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作用,农机与农艺结合,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开展。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把发展保护性耕作列入政府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完善发展规划。各地结合实际,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明确本地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主要措施、保障机制。通过制订规划争取各方支持,通过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引导。借鉴其它地方的经验,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目前,全省30个省级以上项目县都完善了规划并按步骤组织实施。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实施保护性耕作投入力度。投入1100万元,在全省巩固建立3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充分利用现有的购机补贴政策以及相关项目资金,引导扶持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农民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加强指导服务。通过培训,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学会技术推广方法。使农民学会操作机具,掌握技术要领。技术指导人员要进村入户到田,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发挥专家作用,深入一线,及时解决问题。发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各媒体优势,提高宣传效果,营造好的舆论氛围。五是规范项目管理。按照《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辽宁省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及《辽宁省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办法》等要求加强管理。认真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经验,完善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监管力度。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
推广新技术,勇当带头人——特力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林和他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 特力村,坐落在坦途镇腹地,看名字应该有点特立独行、不拘一格的意思。但是这里的百姓却固执地奉行庄......
****二0一0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总结一、项目完成情况:(一)面积实施情况。于2001年起,就开始大面积推广实施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技术,因长期坚持秸秆还田,土壤的团粒结构、疏松度、......
2011年新民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工作总结2011年在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新民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