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一、主要模式:玉米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覆盖地表→机械深松(2至4年一次)→小麦免耕播种→小麦田间管理→灌溉→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覆盖地表→机械玉米免耕播种→玉米田间管理→灌溉。
二、主要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秸秆覆盖技术,将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二是是采用免少耕播种技术,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三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就是利用农业、生物、物力、化学等多种措施综合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将病虫害控制在不造成经济损失水平以下;四是机械深松技术,2-4年深松一次。核心技术是免耕播种。
(一)秸秆覆盖技术
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可用联合收获机直接秸秆粉碎还田,或可用联合收获机、割晒机收割作物籽穗和秸秆进行高留茬作业,割茬高度控制在玉米至少20cm,小麦至少15cm,残茬留在地表不做处理,播种时用免耕播种机进行作业。
(二)免耕、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少耕播种:经必要的地表作业(耙地、浅松)进行播种。作业要求:
1、玉米免耕播种作业。
(1)播种量:玉米一般亩播种量1.5—2.5kg;半精密播种单双籽率≥90%;
(2)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cm;
(3)施肥深度:一般为8—10cm(种肥分施),即在种子下方4—5cm;(目前有部分机具种肥混施)
2、小麦免耕播种作业。
(1)播种量:冬小麦亩播种量应视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水浇地5—10kg(常规播量就行)。
(2)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在2—4cm,落籽均匀,覆盖严密。
3、选择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纯度不低于97%,发芽率达95%以上。
(三)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
生产作业工艺要根据当地病虫草害发生的时节等情况,播种前种子药剂拌种处理、出苗期喷洒除草剂、出苗后期机械或人工锄草等综合考虑。
施药的技术要求:①根据以往地块杂草病虫的情况,合理配方,适时打药;②药剂搅拌均匀,漏喷重喷率≤5%;③作业前注意天气变化,注意风向;④及时检查,防止喷头、管道堵漏。
(四)深松技术
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降水入渗速度和数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减少了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密度,一般在播前秸秆处理后作业,2—4年深松一次,深度一般23-30cm; 作业中要求松深一致,并不得有重复或漏松现象;
三、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注意事项
1、作物收获后留根茬及秸秆还田覆盖。以根茬固土,秸秆覆盖减少风蚀和土壤水份的蒸发,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因此,在试点示范过程中,必须以留根茬及秸秆还田覆盖为基础。
2、减少对土壤耕翻作业。利用适用的免耕播种机在留根茬和秸秆覆盖的农田进行免耕播种,是实现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的关键手段。因此,选择先进适用的免耕播种机具是保护性技术示范推广的最重要一环。
3、在保证播种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机械作业。要根据秸秆覆盖量和表土状况确定是否采用辅助作业措施(耙地、浅松)进行表土处理。
4、必须进行表土浅旋作业时,一般在播种作业前进行,以防止过早作业引起大的失墒和风蚀。
日照市农机技术推广站
秋季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一、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就是利用机械方式一次进地完成摘穗、输送、集箱、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等作业的农机化技术......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前景分析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现状 问题 措施摘 要: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农耕技术,是传统耕作制度的变革。在分析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工作......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
推广新技术,勇当带头人——特力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林和他的保护性耕作示范田 特力村,坐落在坦途镇腹地,看名字应该有点特立独行、不拘一格的意思。但是这里的百姓却固执地奉行庄......
****二0一0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总结一、项目完成情况:(一)面积实施情况。于2001年起,就开始大面积推广实施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技术,因长期坚持秸秆还田,土壤的团粒结构、疏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