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_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22:40: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宋才发: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

宋才发: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

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

宋才发

十月革命后,在制定和指导苏维埃俄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中,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理论。这正如原苏俄政府外交人民委员格·瓦·契切林所说:“苏维埃共和国有一套完整的对外政策,它比苏维埃的对内政策更具特色。十月革命以前,从来没有人试图

1制定一套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对外政策”。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际关系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一、认清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制定对外政策的客观依据

只有了解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正确策略。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说过,我们是“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界点”,只有首先分析了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够了解我们面前所发生的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无论过去或将来,每个时代都有个别的、局部的、时而前进时而后退的运动,都有脱离一般运动和运动的一般速度的各种倾向。我们无法知道这个时代的某些历史运动会发展得多么快,有多么顺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而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种基础上,即首先估计到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认真了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以此为根据来估计这国或那国的更详细2的特点。”根据这个科学的分析,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苏俄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自己的一切对内对外政策的时候,都必须从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去思考,“应当从商品生产的发展、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及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个总的基础出3发。”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4任何中间级。”列宁始终认准只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把人类从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绝境中解救出来;他坚信不论革命如何困难或可能遭到暂时失利,不论反革命的浪潮如何高涨,无产阶级的最后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如此,列宁才在十月革命胜利五年后自豪地说:“在我们的对外政策方面,变动最少。„„我们是始终不渝地执行这个方针,而且取5得了卓越的成绩”,争取到了一个十分确定的、举世公认的外交局面。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了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在俄国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仅仅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推翻整个资本阶级实现人类和平,用革命的手段医治战争的创伤,争取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这是苏维埃对内对外政策的根本内容。列宁说过,人类“把国际社会主义先锋队的光荣使命给了我们”,我们就要把火种撒遍世界各国,并指出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之间,不可能有什么界限,其 *1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回忆列宁》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5页。2 《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3-124页。3 《列宁全集》第27卷第120页。4 《列宁全集》第25卷第349页。5 《列宁全集》第33卷第394页。它各国的革命是应该开始爆发的时候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出乎列宁所料。继十月革命之后,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所以列宁坚信不移地认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斗争的结局将取决于世界人口的大多数。

苏维埃俄国的国际活动,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最初的成功实践。列宁指出,十月革命一开始,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问题,就成为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说过,工人阶级有它自己的对外政策,而这个对外政策决不以资产阶级认为适宜为依据。根据这个思想,列宁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现状,应当是我们苏维埃政权对国际任务作任何决定的基础”。苏维埃俄国当时对外政策的决策有两个基本特点:(1)它“将

2作为国际社会主义的火炬”,“作为各国劳动群众的范例而稳固地屹立”于世界,苏维埃俄国有责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其他国家获得胜利的助手、手段和道路。(2)俄国正在准备新的、真正的卫国战争,即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战争。“保卫社会主义,也就是保卫祖国、保卫

3苏维埃共和国,也就是保卫世界社会主义大军的一支队伍。”所以,苏维埃俄国当时在对外关系上的一切重大活动,都是以发展和巩固已经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前提为出发点的。譬如,十月革命后的第二天,列宁就在拟定的苏维埃国家第一个对外政策的文件《和平法令》中宣布,各交战国应“立即就公正的民主和约进行谈判”,实行“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11月20日在《告俄罗斯和东方全体伊斯兰教劳动人民书》中宣布:废除沙皇政府所签订的关于强占君士坦丁堡、瓜分土耳其和伊朗的秘密条约,苏维埃政府迅速从伊朗撤出俄国军队;随后又废除并公布了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秘密条约;等等。因此,苏维埃俄国最初颁发的一批关于对外政策的法令、宣言及措施,渗透了以维护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承认并尊重一切大小国家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提出了各民族的真正友好平等关系的纲领,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型国际关系迈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1二、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对外政策的时候,首先就要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出发,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总目标入手。不仅要反对一切阶级压迫,而且要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不是任何别的性质的联合,而是国际无产阶级解放斗争需要的联合;不是解放某一个国家的民族和人民,而是解放全世界的民族和人民。列宁认为这就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阶级实质。资产阶级总是把自己的民族要求提到第一位,而无产阶级则认为民族要求应当服从阶级斗争的利益。“真正的国际主义是同本国的社会沙文主义者(即护国派)、同本国的帝国主义政府决裂,进行反对这个政府的革命斗争,推翻这个政府,准备忍受最大的民族牺牲(甚至缔结布

4列斯特和约),只要这对于国际工人革命的发展有利。”任何民族的无产阶级只要稍微拥护本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权,都必然会引起另一民族的无产阶级的不信任,都会削弱工人的国际性团结,而使资产阶级称快。要做一个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者,就不应当专为本民族着想,而

5应当在对外政策问题上坚持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路线,即“社会主义革命高于一切”。列宁还以著名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这一新的战略口号,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必须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相结合。国际主义并不是无原则地排斥爱国主义,它只是要求把爱国主义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严格地区别开来。在第一次 12 《列宁全集》第27卷第477页。

《列宁全集》第26卷第443页。3 《列宁全集》第27卷第149页。4 《列宁全集》第28卷第94页。5 《列宁全集》第27卷第268页。帝国主义大战中,列宁之所以要严厉地批判交战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的“保卫祖国”的口号,就因为这个口号根本不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而是不惜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目的的社会沙文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口号。列宁多次指出:“我们决不是一般地反对‘保卫

1祖国’,一般地反对‘自卫战争’” “受民族压迫的国家为反对实行民族压迫的国家而‘保

2卫祖国’,这不是欺骗,社会主义者也决不反对在这样的战争中‘保卫祖国’。”这就是列宁所要阐明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不仅要遵循国际主义原则,还要遵循爱国主义原则,坚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这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则具体表现为把热爱共和国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把维护利益与尊严和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与尊严相一致,达到在维护全人类总体利益中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利益。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还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加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联系与团结。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指出,要使每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十分自觉地考虑到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成份等等具体特点。“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3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他尤其告诫布尔什维克党,“决不要从莫斯科发号施令。”1922年11月,列宁在共产党国际“四大”上,就曾批评“三大”通过的关于各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及其工作方法和内容的决议,“充满了俄国的气息”,“完全是根据俄国的条件写出来的”,其他党是“无法执行”的。他强调指出:“我觉得我们

4由于写出这样的决议而犯了很大的错误,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切断了今后成功的道路。”列宁认为各国党或社会主义组织之间不是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平等的、自由的、兄弟般的、联络与合作的关系。任何一个党,不管它的历史多长,经验多丰富,力量和影响有多大,都没有凌驾于其他党之上的特权。

三、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

是实行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

和平共处的思想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首先提出来的。1919年12月2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关于国际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指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

5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行国内建设”。列宁提出的这个思想是从苏俄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出发的。(1)在俄国经历同帝国主义战争后,又经历了三年反武装干涉,人民迫切需要和平的休养生息时机;而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迫切需要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冲破帝国主义对它的经济封锁,争取一个安定的和平建设环境。(2)对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至帝国主义国家来说,虽然他们极端仇视社会主义制度,但它们在经历三次武装干涉的较量之后,看到苏维埃政权的稳固性,不得不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同时,这些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为了同拥有广大市场和丰富原料的苏俄做生意,也不得不接受和平共处,同苏俄建立贸易或外交关系。列宁正是基于这种科学、客观的分析,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1921年苏俄首先同英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建立通商关系,并得到英国事实上的承认,这个突破口标志着帝国主义对苏俄封锁政策的破产。随后,德、意、挪威、希腊、奥地利、瑞典、丹麦、日本等国也相继承认苏联并与 12 《列宁全集》第35卷第215页。

《列宁全集》第23卷第25页。3 《列宁选集》第4卷,第245-246页。4 《列宁选集》第4卷,第670页。5 《列宁全集》第30卷,第164页。其建交,至此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终于形成,苏联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共处时期。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成为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的基础。

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这是争取世界和平的正确途径,它意味着要通过各种斗争的和妥协的方式,实现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列宁认为,这种和平共处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来说,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只要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没有结束,就必然存在着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把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变成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执行对外政策的时候,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战胜剥削者并把动摇者争取过来,这是世界性的任务。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就是动摇的:作为资产阶级国家,它们仇视我们;作为被压迫的国家,它们又宁愿同我们和平相处。”1从苏维埃俄国同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一个启示:“你打痛了敌人,他就2会来讲和的。”苏维埃俄国所以能够同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是靠斗争得来的,斗争也是和平共处的存在形式。和平共处作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一种途径,它的根本要求就是希望国家与国家,尤其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通过谈判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达到建立和平、共存、共处、合作的彼此往来关系。

开展和平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必然产物。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议的开幕词中说,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均势,虽然这是一种暂时的、不稳定的均势。“现在,我们主要是用我们的经济政策去影响国际革命。所有的人,世界各国所有的劳动者,都毫无例外地(绝非夸大)注视着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因此,3经济建设问题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列宁认为,从这个时候起,社会主义国家要有勇气同资本主义开展竞赛,并战而胜之。“这也是一种特别的战争,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这

4两种方式、两种形态、两种经济的战争竞赛。”当时有人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说:“好吧,你们在外部战线上挺住了,开始建设吧,建设去吧,我们看看究竟谁胜利?”列宁对此给予了有力地回答:建设“任务是艰巨的,但是,我们过去和现在一直在说:‘社会主义有示范的力量。’”尽管“我们没有机器,战争已使我们破产,战争耗费了俄国的经济资源,但是我们仍

5然不怕这种竞赛,因为它在各方面对我们都有利。”要想资本主义国家能够与我们保持较长时期的和平共处局面,我们没有别的途径,只有通过和平竞赛,采取“租让”等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生产经验和科学管理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缩短同它们的差距,从经济上也“牢固地站稳脚跟。”只有当我们在经济上也赶上和超过了它们的时候,“社会主义的示范”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无穷的力量,我们才敢说“在国际范围内真正地最终地6取得了胜利。”

四、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正义斗争是

实行对外政策的长期任务

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结成联盟,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的对外政策。1920年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指出,目前的世界政治形势把无产阶级专政提上了日程,世界政治中的一切事变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就是世界资产阶级反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而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必然要一方面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另一方面团结殖民地 12 《列宁全集》第30卷第292页。

《列宁全集》第30卷第124页。3 《列宁全集》第32卷,第427-428页。4 《列宁全集》第32卷第428页。5 《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6页。6 《列宁全集》第31卷第416页。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解放运动。这些民族根据自己的痛苦经验,深信除了苏维埃政权战胜世界帝国主义之外,他们别无生路。他还说,苏维埃政权目前不能局限于空口承认或空口提倡各民族劳动者互相接近,而必须实行使一切民族解放运动和一切殖民地解放运动同苏维埃俄国建立最密切的联盟的政策,并根据各国无产阶级中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不同程度和状况,或根据落后国家中工人和农民的资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程度,来确定其联盟的形式。因此,列宁一贯认为,同帝国主义者结成“联盟”(或可耻地依附他们),这是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的对外政策;而“同先进国家的革命者和被压迫国家的人民结成联盟,反对所有的帝

1国主义者,——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对外政策。”

各国无产阶级只有同各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互相支持,才能取得世界革命的胜利。列宁曾在1919年预言说,世界各国行将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决不会只是每一个无产阶级战胜本国资产阶级的事情。当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击退资产阶级反革命企图的时候,不发达的被压迫的民族决不会袖手等待,决不会停止生活和消逝不见。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各先进国无产阶级为反对资产阶级而进行的国内战争已经同不发达的、落后的和被压迫的民族所掀起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联合起来的时代中进行。“一旦各国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击败了市侩分子的抵抗,肃清了一小撮工人贵族上层分子的影响,同迄今还站在历史外面、只

2被看作历史客体的亿万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发动革命进攻,世界帝国主义就一定会灭亡。”因而列宁历来主张各先进国家的觉悟工人应当同一切被压迫国家的工人、农民和奴隶实行最密切的融合。“我们无论在过去或将来,总是忠告一切被压迫国家(包括殖民地)的一切被压

3迫阶级不要同我们分离,而要尽可能地同我们亲近和融合起来。”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支持各被压迫国家避免资本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说过,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能够也应该帮助落后国家的劳动群众,只要苏维埃共和国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向这些群众伸出手来,支持他们,落后国家的发展就能够突破目前的阶段。也就是说,“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

4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如果已经取得革命胜利的无产阶级不热情、不积极地对各被压迫国家进行系统的宣传,进行无条件地友好帮助,那末,要想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不可思议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履行对外政策的时候,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帮助落后的国家建立共产党组织,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载《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3期

论文发表后被《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1988年第9期转载全文《列宁全集》第25卷第72页。

《列宁全集》第31卷第204页。3 《列宁全集》第23卷第61页。4 《列宁全集》第31卷第213-214页。

2006年7月2日,宋才发教授参观河北省保定县冉庄地道战遗址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宋才发人民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光荣称号。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永恒的社会范......

宋才发: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宋才发: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贡献宋才发*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自19世纪40年代起为创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贡献了毕生精力,是第一个......

宋才发:论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

宋才发:论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 论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贡献宋才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政治生涯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曾经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刻阐述。但由......

宋才发:论列宁的理论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宋才发:论列宁的理论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论列宁的理论观与实践观的辩证统一宋才发*理论与实践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宋才发:论列宁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削足适履”的思想

宋才发:论列宁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削足适履”的思想 论列宁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 不能“削足适履”的思想宋才发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在对世......

下载宋才发: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才发: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