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鉴赏试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诗鉴赏训练”。
黄石九中语文备课组
2012年新诗鉴赏试题 ——转载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 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黄石九中语文备课组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诗作,真实地写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心态。
B.第二节换韵,但“回头”与第一节联韵,这样,两节的韵等于勾连起来。如此押韵,与诗的内容相适应。
C.“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中的“故乡”写实,具体写诗人的家乡。
D.诗的两节,分别写年轻、年老时的“遥望”,更确切地讲,是前瞻与回望,二者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4、请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春 水
冰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A.“墙角的花!”这是一个称呼语,好像有人用一种温和的语调叫着花儿的名字,但绝不是单纯的枯燥空洞的称呼,而是蕴含着一种温情,一种希冀。
B.“墙角”一词在全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点明了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花“孤芳自赏” 的客观原因,为后面对花的温婉劝诫作了铺垫。 C.“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的自然和心理两种空间。自然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改变,而心理空间能依据感情载体的不同心理感受而变化。
D.作者对于花草怀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既借小花以自伤,又借小花来述理,达到了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的艺术境界。
5、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礁石”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B.作者把“礁石”当作人来描写,集中,凝炼,形象感非常强,像是一尊“诗雕塑”,形成 一种“美的凝聚”。 C.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洗炼,韵律感也比较强。 D.作者对“礁石”做的是纯客观的描述。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没有一座桥比她更平常/人群中也许不能引来目光的瀑布/没有一座桥比她更神奇/通过后,你才能破译/世界与人生的许多秘密/ A.这首诗以“桥”这一意象喻指人民教师,准确形象。 B.这首诗以物喻人,赞美了一种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C.这首诗托物言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 D.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无穷。“平常”与“神奇”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7、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黄石九中语文备课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甲)
①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甲)处最恰当的一节是: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以纪实的手法,按时间顺序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8、阅读下面一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黄石九中语文备课组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0、阅读《船之梦》(有改动),指出对这首诗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
白色的乱石中/晾晒着黝黑的船体/黑色的船板/望着江流叹息。
千百次的漂流/千百次的浪起浪落/千百次的风吹雨/都成了散乱的记忆。
大小的船只/从滩头驶过/一声声长笛短笛/留下一片片问候、致意……
它的梦/却为松弛/长留在过往的船上/依然是漂泊、呐喊、搏击。A、此诗形象地揭示了人的一生新老代谢是自然规律。B、此诗表现了年轻一代对老一辈光辉业绩的歌颂。
C、此诗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老而弥坚的精神面貌。
D、此诗表现出一种对生理上的老的无以抗拒,而思想上却不甘心“老”的豪情。
11、阅读流沙河《小院的夏天》(1956年),指出分析最为贴切的一项()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窗外的牵牛花爬上瓦檐,/太阳透过青叶在我桌上洒下绿光。/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A、作者通过写葡萄藤的嫩芽、牵牛花、蜜蜂、茉莉花等来表现夏天的到来,突出了对夏天小院的喜悦之情。
B、作者先写窗外的植物,次写这些植物在阳光下将影子投映在窗内的桌上,后写这蜜蜂的歌唱,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的烦躁之情。
C、诗中动植物的形与色、光与影、声与味,配合得非常和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D、作者通过写葡萄藤嫩芽的“偷”看,牵牛花的“爬 ”,以及蜜蜂的“飞进小屋”等,表现出一种时时处处被人监督的无奈心情。
12、阅读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黄石九中语文备课组
A、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仍希望“火”的到来,在烈火中永生。
B、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在地层深处,非常痛恨以往那段不公平的历史。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热的感情,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憧憬着美好前景的到来。
13、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夕阳一样遥遥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14、阅读李瑛的《一月的哀思》(节选),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但,千山默哀,/万水波息,/微茫里,却传来/无尽的哀乐,/哽咽的汽笛。/声音,这样轻微,/却这样有力,/——似飓风掠过大海,/——似冷雨抽打大地。/报纸,披着黑纱,/电波,浸着泪滴;/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每颗心,都在哀悼伟大的战士:/回来吧,总理,/我们敬爱的总理!
A、“千山默哀,/万水波息”写的是“无声”,它写出了周总理逝世后在全国人民心中引起的巨大震惊。
B、“无尽的哀乐,/哽咽的汽笛”写的是“有声”,写出了周总理逝世后在全国人民的哀思。
C、“似冷雨抽打大地”,写出了周总理逝世后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
D、“每盏灯,都像红肿的眼睛”,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彻夜不眠沉痛悼念总理的情景。
1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 成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
——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黄石九中语文备课组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1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三 代 臧克家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埋葬。
A、这首诗三句话,21个字,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普通农民一家三口人的悲惨命运,表现作者概括提炼生活的惊人能力。
B、全诗三句话,句句都重复“在土里”,突出揭示了中国农民祖祖辈辈束缚在土地上,终年和土地打交道的悲惨历史。C、“洗澡”“流汗”“埋葬”这些富有特征意义的形象,就像三个特写镜头,交织叠映,组成了一幅中国农民贫困、单调、辛劳的人生画图。
D、这首诗篇短小,容量大,意境深,表现出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敏锐的艺术感染力。
17、对下面舒婷这首诗的欣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也 许
——答一位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A、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头的孤独、寂寞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B、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C、诗中“肩上越是沉重”是说过重的精神负担。
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强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18、对下面的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老 马 臧克家
总叫得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黄石九中语文备课组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A.作品描绘的是一匹马的形象。它有苦、有怨、有愤怒却无力改变这一切。
B.作品中的马是一个象征。马的形象就是广大底层劳动人民苦难形象的再现。
C.作者采用的是忠实于生活的写实手法,因而具有十分强烈的真实感,同时又借助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给作品赋予更多的精神意义。
D.细节的真实使这首诗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典型地表现了“老马”承受重轭时的痛苦情状。
19、阅读艾青的《镜子》,对其风格评价不准确的一项()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A.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B诗人抓住特征,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C.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D.“喜欢”“躲避”“打碎”,诗歌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讽刺。
20、阅读白桦《轻!重!》,选出对诗中对比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隐入绿色的边境森林,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轻?
萤火虫飞过去也要闪亮一星星火光,蝴蝶翩翩起舞也要扬起霏细的花粉;
我们活跃在深深的林海里,就像是一群无声无息的黑影。
迎着黑色的骤雨狂风,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重?
千年不化的冰川也会在雷电中崩裂,万年凝固的雪山也会在暴风里震动:
我们站立在神圣的国境线上,每一个哨岗都是一座不移的山峰!
A.诗中的“轻”旨在刻画边防军士兵身手矫健、动作快捷的机警形象。
B.诗中的“重”旨在凸现边防军士兵坚强无畏的精神和不可战胜的钢铁意志。
C.“黑色”“绿色”形成了对比关系,突出了“骤雨狂风”的恶劣,士兵生活的艰苦。
D.萤火虫、蝴蝶与冰川、雪山对比,作用在于形成强烈的轻重反差,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新诗鉴赏试题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 艾 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
如何鉴赏新诗新诗,它是相对于古代诗歌而言的。由于诗歌的特点所决定,很多诗其意义的理解带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因此,对新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近两年高考诗歌鉴赏......
新诗鉴赏训练浙江 金伟
·现代新诗鉴赏1、(1999年)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中国现代诗歌是5月4日新文化之后中西文化的对抗,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它不仅继承了唐诗和歌的优良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特别是象征主义的引入诗歌的审美内涵,它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