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_皖江产业转移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2:37: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皖江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字数:3301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促发展的客观要求,必将有利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本文系统分析了示范区人力资源现状,对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作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为示范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5-94-03

2010年初,国务院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安徽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屡次失之交臂,现在国务院批复“建设安徽沿江城市产业转移承接带”,这可以说是安徽最后的机会,因此利用好这次机会,实现安徽崛起,是摆在安徽面前的重大课题。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只有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以致提高劳动者劳动生产率,才能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更快发展,从而带动安徽的发展,为中部崛起探索出一条新路。因此,探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这是一个兼具学术和政策意义的课题。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及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口数量大,人力资源数量增加过快,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全省的54%、45%和66%。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劳动力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上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近五年在业人员年均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年均水平看,在业人员年均增长高于同期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这些都说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数量增加快,工农业生产所需增加的劳动力数量比人力资源自然供给的数量要多。人力资源数量增加,虽然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带来了投资压力,对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劳动力素质偏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缺乏流动性

1、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文化素质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职业技能差。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历文凭教育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素质教育体系未能形成,特别是农村职业培训数量极少,农村劳动力技能低,且结构不合理。同时安徽省虽存在高等教育优势,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居住在城市相对较多,且人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

第二,从思想素质看,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安徽是传统农村大省,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和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劳动力思想观念落后,保守求稳,依赖思想比较严重。现代经营和管理的知识缺乏,经营管理的能力较差,信息的吸收和反应很慢,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这种状况大大阻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劳动者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从劳动力身体素质看,安徽省特别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医形式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保障制度已经消失,但新的形式和保障制度没有形成,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较差,劳动力健康水平提高缓慢。城市乡村在营养、卫生保健和预防机制方面参差不齐,皖北、皖中和皖南区域差异明显。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缺乏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其不公平,忽视农村教育而偏重城市教育,致使农村教育发展长期滞后,农村人才大量流失。这就导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农民整体素质长期低下,难以形成人力资本优势。

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阻碍了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技能素质较低,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长期单一的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使农民难以形成竞争、开放的观念,相反却养成了消极和平均主义的落后意识。

第三,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使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劳动力流动比较困难,使得他们在城镇和其他行业之间迁徙不自由,延缓了城镇化进程,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束缚了农民个人的发展。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当前,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部分地方还结合实际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地方在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中仍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亟待重视。比如,一些部门服务尚不完善和规范;部分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培训滞后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财政支出中用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

转移示范区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又用于支持生产支出,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支出少之又少。第二,劳动者自身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第三,近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劳动者在教育、医疗、迁移等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成本不断增加,劳动者难以支付高昂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严重妨碍了人力资源开发的进行。

2、教育结构不合理,培训滞后。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教育体系基本上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运行,教育供给与实际需求脱钩。重视基础教育,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使得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才能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但是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开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必须首先立法。立法时要注意,在立法思想和条文设置时要尊重规律,贯彻开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原则,全方位地实施和开发。要制定推动开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的激励政策。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落实国家促进开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的政策,积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政策,促(二)抓好政策保障措施是安徽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

国家提供的政策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5个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含金量很高。二是加强组织实施,重点对国务院有关部门、长三角两省一市和安徽省明确了具体要求,提出要在国家层面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指导安徽省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共同推动产业转移工作。三是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因此,安徽应制定各种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将它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吸引各类教育资源向开发农村人才投资。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农村发展,真正把人才引到农村教育的第一线。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探索劳动力的供给模式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

1、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补充,加大技能型产业工人和农民工培训力度,引导更多的劳动者提高就业技能。

2、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大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和培养模式,营造有利于适用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培养一大批适应性较强的技术人员和操作熟练的工人,以满足承接企业用工需求。

3、建立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加强与劳动力富裕地区的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异地培训、委托招工等多种渠道,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到用工紧张的地区。

参考文献:

[1] 朱盛毅、朱金蓉.基于中部崛起背景下的安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乡镇经济,2009(12).[2] 石东阳.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思考[J].经济探索,2009,(01).[3] 王华轲.加快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中部崛起进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4] 刘德宽.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12).[5] 项英辉,李荣彬.开发利用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J].农业经济,2007,(01).[6] 韩瑜,何新敏,钱士茹.安徽东向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7] 储节旺.安徽崛起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8] 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EB/ OL ].http:///ahzb/wjcsd/index.asp.作者简介:

黄正清,男,江苏泰兴人,安徽省路桥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朱金蓉,女,安徽肥西人,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朱盛毅,男,安徽肥西人,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

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的发展。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 其一,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具体地说,一方面,......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远)

关于定远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一、认真领会规划思路,从长远入手现阶段我国已迎来了都市经济圈快速发展的时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简称长三角,是我......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

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座谈会发言材料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省大规模承接长三角辐射开拓了新......

下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