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调研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皖江产业转移”。
关于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5月11日至14日,县政协开展了加快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情况的调研。调研中,深入到与承接产业转移关联度较高的环峰等5个镇,实地察看了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现场;在各镇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听取镇政府、工业园区和部分企业法人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了研讨会,认真听取县发改委等16个经济主管和服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已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加快安徽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推进我县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县已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含山”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实施“工业强县、东向发展、城乡联动”三大战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亿元,财政收入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7.5亿元。镇级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县8个镇中有7个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
(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我县位于安徽中东部,处于南京、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大中城市的中心,距离不超过100公里,均在1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内,同时,还是合巢芜工业走廊和皖江经济带T型交汇点。更为重要的是,沈巷集中区与我县铜闸镇一河之隔,林头、铜闸为重要的延伸区。此外,境内巢宁路、合巢芜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合马高速成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要道。
(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县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形成了建材及新材料、机械铸造、食用油、纺织、日用瓷等五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水泥年产量达500万吨,油脂产能达35万吨,铸件产能达30万吨,酒类产能达22万吨,陶瓷产能突破亿件。尤其是机械铸造、建材及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配套能力较强。
(四)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10多个品种,其中昭关温泉日出水量3000立方米,石灰石储量30亿吨以上,无水石膏储量达58亿吨;农业方面盛产粮、棉、油以及青虾、鹿产品、名优茶等主导和特色农产品,具备打造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及供应基地的优越条件。生态环境是全省生态建设的示范县,森林覆盖率达35%,活立林蓄积量近70万立方米,承载环境良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古昭关、华阳洞、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可打造成周边中心城市的旅游胜地。
(五)载体建设逐步完善。全县已建成8个工业园区,其中省级工业园区1个,正在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目前,园区规划控制面积46平方公里,已建成1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300多家,具备强大的承载空间和能力。为加速示范区建设,今年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一核双翼一带”承接布局,即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省级林头工业园区及铜闸、清溪、陶厂三镇工业园区为承接基本单位,促进园区升级,扩大园区容量。
二、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承接产业转移意识
一是要认真研究省委[2010]10号文件,尽快出台包括“一核双翼一带”的园区建设资金筹措办法,研究制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财税、土地、金融等一系列政策;认真研究省集中区、周边园区的发展形势,进行错位选择,扬长避短;明确各级责任,研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要利用各级各部门会议、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宣传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目标、承接载体布局、产业承接的重点以及相关政策,进一步统一全县各级干部的思想,提高广大群众的认知度。三是邀请专业人士对省、市、县出台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进行专题讲座,达到熟知和灵活运用政策的效果。四是组织党政代表团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赴长三角地区以及省内的有关市县考察学习,切实增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观念。五是选派部分科级干部赴长三角挂职,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服务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先行先试、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六是在沪宁高速、申苏浙皖高速、合巢芜高速及其关镇道口等交通要道架设宣传广告牌,以及利用长三角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宣传范围。
(二)高标准制定承接转移相关发展规划
一要根据“一核双翼一带”发展思路,尽快制定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规划,包括工业园区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现有企业转型升级规划、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等。规划中,全县要一盘棋,明确各镇、各园区的发展重点,努力做到一镇一品、一园一特色、一区域一重点产业。二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各工业园区进行详细规划,使园区布局合理。三是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改造三大传统产业、提升三大优势产业、培育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制定规划及相关政策,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当前,要抓紧列出产业配套“清单”,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积极组织行业专家,逐个企业开展调研论证,帮助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增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四是高起点规划,既要有5至10年近期规划,又要有20年至30年中长期规划。规划初步方案形成后,要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专家进行论证,并对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建设
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中的原则,加强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升级转型,将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一是多渠道增加园区的投入。按照县镇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举全县之力,加大投入;借鉴外地经验,将各工业园区整合为一个整体,成立投资公司,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跑省、跑市的力度,争取上级资金;整合各类专项资金;灵活运用“飞地”、“园中园”等方式,借助外力投入,形成多样化建设发展格局。二是抓紧做好土地收储,积极破解土地瓶颈。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将规划中的工业园区基本农田范围调整出去,为下一步发展留足空间,同时,制定出台失地农民的保障政策;利用国家出台的政策,多争取国家土地指标;大力推进土地复垦整理、建设用地置换和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增强投资强度,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清理和严禁闲置、低效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创新土地置换方式;下大力气,做好园区中的村庄搬迁工作。三是高标准建设。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建设思路,加快实施道路管网、水电气讯、污水处理、绿色亮化、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强化功能配套。加快建设各园区的物流仓储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电力保障中心、污水处理中心、技术保障中心,完善园区的功能配套。五是改革创新。赋予各工业园区必要的行政和准入审批权限;借鉴外地的做法,科学设置各园区的级别,配齐配强五大工业园区的工作班子和专业队伍,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快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服务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中心。建议建立由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县人力资源中心,摸清全县企业的用工需求,及时掌握和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对全县的人力资源普查、登记,建立信息库;紧贴企业人才需求,举办人才招聘会;建立人才信息网络,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二是加快开展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聘请相关专家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分行业对企业的产业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整合全县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对农民工和社会上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回本县企业工作,把专业对口、行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留住。
(五)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方法
一是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联系,及时掌握各地产业转移的动向。二是发挥含山籍在外成功人士和企业家优势,充分运用他们的人脉资源为家乡引资引智牵线搭桥。三是抓好重点产业,着力引进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投资项目,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强本地配套,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本地化。四是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实行产业链招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五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拓企业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节会招商、专班招商、园区招商、窗口招商、网络招商、信函招商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招商等多种招商途径,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六是抓好项目库建设,建好招商信息网络平台,加大对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力争重大项目对接到位。产业转移中要严把环保关,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企业进入。
(六)进一步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高效的行政环境。深入开展以问责问效、整治作风行风和投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两问、两整治”活动,要动真格,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和“吃拿卡要”的人和事要坚决处理到位;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彻底根治审批环节多、程序繁、手续杂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那些无理取闹、胡搅蛮缠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人,要坚决依法予以打击。三是营造良好的亲商、稳商环境。建立与外商稳定的联系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以及对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引进人要跟踪服务到位。四是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增加贷款的投放量;进一步解放思想,吸纳社会资金参股县担保公司,提高担保能力;加快组建地方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规模;引导企业通过债权质押、商标质押,拓宽融资渠道。五是营造良好的硬环境。规划物流运输,培育和引进物流企业,形成物流网络,做到物畅其流;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宾馆酒店、休闲娱乐场所等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改善我县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协助省、市加快S105线、合马高速、裕溪河大桥等重大过境交通项目建设,加快裕溪河、滁河标准码头建设,尽快争取得胜河通航,提高内河航运能力。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 其一,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具体地说,一方面,......
关于定远县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一、认真领会规划思路,从长远入手现阶段我国已迎来了都市经济圈快速发展的时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简称长三角,是我......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全面履行教师职责,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
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座谈会发言材料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省大规模承接长三角辐射开拓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