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8:33: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

(一)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雨横(hénɡ)风狂三月暮 .B.黯乡魂,追旅思(sī).C.往事后期空记省(xǐnɡ).D.争(zēn)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答案 C 解析 A项“横”应读hènɡ;B项“思”应读sì;D项“争”应读zhēnɡ。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径里逢迎

逢迎: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B.楼高莫近危阑倚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D.渐霜风凄惨 ..答案 A 解析 逢迎:相逢,相遇。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巧笑东邻女伴 ..B.伤流景 ..C.游冶处 ..D.雨横风狂 .答案 B 解析 应为“如流水般消逝的光景”。

4.下面对宋词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表现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表现了生活的美好。

B.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上片重写情,下片重写景,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

巧笑:美好的笑 流景:流动的景象 游冶:游乐 横:放纵,凶暴 危阑:高楼上的栏杆 好梦:指回家欢聚的梦 凄惨:寒冷逼人 C.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通过写一天中由朝至暮、由暮至夜的感触,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晚景凄凉的沉重、孤寂的心情。

D.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

答案 B 解析 上片写行者忆家,下片写闺妇怀人。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唐边塞曲,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B.张先,字子野,乌程人。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反映。语言工巧。

C.柳永,人称“柳七”、“柳三变”,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擅长写小令、慢词。D.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突破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答案 C 解析 他只擅长写慢词。

6.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一组关联词语,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柳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②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 ④即变“雅”为“俗”

答案 ③①④② 关联词:不仅(不但)、而且。

7.仿照例句,另选择两位不同的诗人再造两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同。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答案 苏轼于大江明月下的赤壁,唱响了豪放派诗词最为雄壮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抒写了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诗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叹其人生的艰难和苦恨。

8.名句默写。

(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3)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二、阅读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 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作者时年四十八岁,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先写花点明时令。②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③描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面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什么?

答案 此词上片先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词人才顿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好与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与不在。游人走后,又有燕子归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故而词人仍觉“西湖好”。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②原因:女主人公在暮秋冷雨的月夜中,眼瞧残荷,引发了自己凄凉孤单、无人相伴的清冷孤寂,以及对心上人的浓浓相思之情。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在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案 利用间接描写的手法,不直接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是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三、体验高考

12.(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提示,同时抓住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语句:“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诗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诗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2)以品味关键句子的形式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闻说”两字是诗人的想象之语,由眼前与朋友相聚的实景过渡到下阕将与友人离别后的虚写,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这种手法我们可以联系柳永的《雨霖铃》作答。

13.(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 词开篇推出了一个凄清的秋景,而且已近昏暮,这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在此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并无大雁的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承上启下,将词境更推进一步。夜已深,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此时此刻,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啊。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14.(20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案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 这是一首讽喻词。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找到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我”洋洋得意的神态。

四、写作表达

15.鉴赏古典诗词,应善于调动联想,驱驰想像。请从下面两首词中任选一首,展开想像,揣摩意境,写一则两三百字的小品文。(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破阵子·春景》)(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答案 略。

高中语文第十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学设计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讲解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学目标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 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二、教学过程设计导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教学案解读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教学案东明实验中学沈艳云(一)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所选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以此寄予“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2、理解......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从军行一、诗人名片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学习目标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二、学习过程设计导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专题教案全

学习目标: 1.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学习《破阵子 春景(燕子来时新社)》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并背诵。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

下载【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