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敏(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思南双坝小学周前敏
电话:***邮编:565107
摘要:翻译是跨国的文化传通。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由于英语和汉语在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不了解这种差异会造成误译、错译、以致造成社交上的尴尬。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就以两种语言在风俗习惯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历史典故差异、英汉语序及称谓差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入手,阐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multinational culture pa through is not only a language conversion proce, but also the proce of 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due to English and Chinese in culture have a lot of difference, so don't understand this difference can cause mistranslation mistranslate so that cause social awkwardne visible,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is the key to succe in this paper that translation in two kinds of language in custom difference relig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 order difference between historical allusion and appellation differences,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of this influence.Keywords: Chinese-Englishculture differenceTranslationinfluence
一、引言
文化又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英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不但语言词汇、语法结构、辞格千差万别。在修辞上,即遣词造句上也各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这给翻译带来了许多困难。而语言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的载体,这种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同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复杂的情况。”因此翻译离不开文化。下面就以两种语言在风俗习惯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历史典故差异、英汉语序及称谓差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入手,阐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了解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二、风俗习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相同颜色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地理位置、现象、审美心理千差万别,人们多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这样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例如,西方人中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例如,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本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story of the stone.但在中国红色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象征着吉祥、喜庆。另外英语中black tea在汉语中叫红茶,英语中brow bread在汉语中翻译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英语中black eyes汉语叫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汉语中“得了红眼病”英文翻译为green-eyed.汉语“黄色电影”英文翻译为 blue film.(二)相同动物产生的不同联想与翻译
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例如,汉语中常用“虎”来比喻“勇猛威武”。如虎跃、虎踞龙盘、虎头蛇尾、狐假虎威。汉语中的“虎”在英语里却不用tiger(虎),而用lion(狮)来表示。在西方,狮子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如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majestic as a lion(如狮子般威风凛凛)。中国的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对应的英语则是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挑逗狮子)。英国人还以lion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勇猛大胆的英王查理一世被喻为lion-hearted(狮心),史称“狮心查理王”。另外在对待狗的态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异,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狗是一种钟爱的动物,是忠实的象征,在一部电影《忠犬八公》中就描述了够的忠实与灵性。还有一些英语习语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时)、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另外中国人喜欢猫,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有可爱精灵的特性。但英国人却认为黑猫是不祥之物,如果有人看见黑猫在他的面前穿过,则预示他将遭遇到不幸。并且视孔雀为淫鸟,认为孔雀开屏是自我炫耀的表现。
三、宗教信仰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渗透和融化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家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我们有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故事中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世上的一切都要按上帝的旨意办事。比如《红楼梦》第一回有个《好了歌》,第一句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是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简称杨译),霍克斯先生的译文是All men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简称霍译)。杨译将“神仙”直接译成“immortals”,霍译则采用了转译的方法,使用salvation(拯救)这个词。“神仙”是中国道教的概念,成“神”成“仙”是到家的最高理想。而“拯救”是基督教的概念,从“罪孽中”得到“拯救”则是基督教的最高追求。又如第六回里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译是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而霍译是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同样杨把“天”译成Heaven,霍则译成God.中国有个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有人在翻译中A lone monk brings his own bucket water to drink;two monks carry their bucket water jointly;but three monks are together;there is no water at all.外国人读下这样的翻译就无法理解,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译文者没有了解这个渗透的文化内涵。
英语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中文翻译是“每个人必须背负他自己的十字架。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十字架)是耶稣走湘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一词就有“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因此在不同宗教信仰应选
择恰当的词语。
四、英汉语序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不少语法对比研究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翻译对等。王东风、章于炎在《汉英语序的比较与翻译》一文中总结到:“英语主从复合句,无论语序如何,在多数情况下,一般均转换成汉语偏前正后的常位句”。例如,I shall answer his letter as soon as I have a moment to spare.(只要我一有空,我就给他回信)。I cannot drink coffee unle it is well made.(除非咖啡煮的好,否则我是不喝的)。王东风、章于炎这样对比的理由是“汉语正前偏后”的殊位句具有极明显的强调作用,而英语同一结构缺乏具有同等表达效果的句式,英语中“主前从后”的常殊之分不明显。这其实就是把翻译对等作为对比分析的标准,如果仅从语序上对比,可能得出汉语在这方面语序相同的结论,从而忽略了王东风、章于炎发现的语用差异。汪康熤、肖研在谈到多重状语与汉语语序的比较时提到,英语句中同时有地点(或其他)状语和时间状语,时间状语总是在最后,与汉语语序相反。例如,This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 vacuum yesterday.(昨天在真空中进行了这个反应)。
五、历史典故及习语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和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从单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对于中国人来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个历史典故的文化并不难理解,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而言就很困难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与三个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虽然在中国诸葛亮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且也是中国读者心中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由于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就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他们很难理解。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 the mastermind.这样的习语还有很多,比如“杞人忧天、“名落书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等。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例如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省了棍子,惯了孩子),这则谚语来自于《旧约。箴言》(the Old Testament.Proverbs),意思是(孩子不打不成器)。又如apple所组成的两个习语be the apple of someone’s eye和polish the apple.译者若照字面上去理解和再现,便会使读者不知所云,只有探究
文化差异才知道前者是源于圣经《旧约》《申命记》中的一段,在西方古代以apple比喻瞳孔,用相应的汉语来译应为“掌上明珠”。而后者,因为过去美国学生为了讨好老师而把闪闪发光的苹果送给老师,用相应的汉语“阿谀奉承”或俗语“舔有屁眼子”去译最为贴切。
再如one’s hair stands on end与“怒气冲天”。这两个虽然形象大致相同,意义却迥然不同,这也是因为典故的缘故。One’s hair stands on end来自一个犯人的表情,1825年英国人名叫普罗波特(probert)的偷马犯被判处死刑,目击地上绞刑架的人说,犯人由于恐惧而毛发竖立,因此这个英语习语指的是恐惧,还可以说make sb’s hair stand on end相当于“令人毛骨悚然”。例如When I saw the knife in his hand my hair stood end(我见到他手里拿着刀,害怕极了)。“怒发冲天”出自《史记。廉颇相如列传》,赵国大臣闫相儒带和氏璧去秦国换十五座城,献璧时秦王拒不给城,“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天”。由于这个典故,汉语里头发竖立常表示非常愤怒,除这个成语外还有“令人发指”。同样的形象英语表“惧”而汉语表“怒”,更表明了民族文化上的差异,翻译时更是要注意。
六、结束语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的任何方面都受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任何文学艺术都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甚至代表着一种文化模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民族或不同时代的译者总是很难对异民族或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进行原汁原味的审美和再现。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两国文化差异的比较学习和渗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即是紧密又是复杂的,培养文化意识,才能准确地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0
[2]李瑞华.《英汉语言比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刘宓庆.《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4]赵里奇.《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探寻》.《缀玉集》,第185页.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选8篇))由网友“富婆某天要养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篇1:浅析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
习俗的分类 文化习俗的类别是很多的,但按照与跨文化交际是否有所联系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和话语交际有联系的习俗,主要包括: 姓氏习俗、称谓习俗、问候习俗、引见习俗、......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