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课心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我以前曾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读过,而以一名教者的身份来读,这还是第一次。当然,没有教过也有好处,少了许多经验的束缚。
我一连读了三遍,潜心寻找那些朴素语词背后隐藏着的“语文味”,内心慢慢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感伤。但是,怎么教呢?我前思后想,怎么也理不出清晰的思路来。
这时,我看见了身旁上一年级的女儿,对她说:“爸爸给你讲个故事吧!”女儿说:“好啊!”没想到,女儿听完故事之后,竟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树根不也是树的一部分吗?”
我一愣,不知该如何回答她。随后,我上网搜集了一些关于《去年的树》的教材解读和案例,发现的确有四年级学生提出同样的疑问。如第六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同课异构”《去年的树》的活动中,北京卢静老师的课堂上就有一个孩子提出:“我觉得树根和树应该是同一个人呀,为什么树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说把‘他’砍倒,而不是说把‘我’砍倒呢?”卢老师对此问题没有深入跟进,一句话就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去了。在评课时,台湾教育研究院筹备处吴敏而研究员就提到了这个问题:“那个小朋友的疑问是树根为什么说是把‘他’砍倒,不是说把‘我’砍倒。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看法和观点。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呀,但那个鸟儿怎么不和树根说话?为什么不去关心那个树根?我们从童话故事中可以看出,那鸟儿是和那个树的上头有互动,而不是跟那个树根有互动。如果当初是一条蚯蚓给那个树唱歌的话,那可能就不一样了,对不对?所以我觉得这个小朋友问得很好,那树还在呀,为什么说不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树根为什么就不是树呢?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生发点和突破口,抓住它或许就能生成一个别具特色的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理解,我把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问题由学生中来,还到学生中去
学生初读后,让学生谈阅读后的第一感受。学生的感受自然五花八门。当有学生问出类似“树根不也是树的一部分吗”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及时跟进,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和自身的生活经验中研究这个问题。
师:请认真读一读全文,思考一下“树根不也是树的一部分吗”?为什么鸟儿不给树根唱歌呢?鸟儿要寻找的是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应的词句)
二、品语言,重体验,在文本空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预设几个讨论点,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入境悟情。
①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注意“树枝”这个词,对鸟儿来说,那树枝就是爱的臂膀,拥抱着她,呵护着她。我们透过树枝,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阳光在枝叶间流淌,鸟儿在枝上欢歌、扑翅,在枝间跳跃、飞翔,树站在那里,凝神谛听。一阵风过,鸟儿啾啾,树叶沙沙,他们一起歌唱。平淡的日子,因此拥有了不一般的情致和快乐。试想一下,鸟儿如何与那树根摩擦出这样的“爱的火花”呢?
②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许多人读到这里,都能读出鸟儿的依依不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树:“再见了,小鸟!”——我们仿佛看到了树在轻轻摇动着那已经没剩几片叶子的树枝。“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我们仿佛看到了整棵树在颤抖,盼望着鸟儿的允诺。鸟儿都飞远了,树还久久地立在那儿,眺望着鸟儿远去的南方,挥动着那几根已经日渐苍老的树枝„„
③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其实,不是树不见了,而是那曾经带给鸟儿欢乐与自信的爱的臂膀不见了。葱郁的树不见了,谁给鸟儿遮雨、挡风呢?谁又会为天天歌唱的鸟儿喝彩、鼓掌呢?
④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但它不是鸟儿的“树”。因此,树根的回答是“他”,而非“我”。“驯养”鸟儿的是那棵葱郁的树,而不是光秃秃的树根。正因为如此,树才成了鸟儿的唯一。鸟儿来到工厂,没有看到她的“树”,虽然那里可能有成百上千的树躺在地上;鸟儿来到小女孩身边,虽然火柴已经燃尽,但“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在灯火中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她的“树”,她的爱,她的唯一。那灯火仿佛也在说:“鸟儿,你来了,我好欢喜!”
三、拓展阅读,感悟鸟与树的深情
读罢《去年的树》,我们不妨引入两三个课外的文本,加深学生的感悟。如,《爱心树》《伯牙绝弦》《生死不离》。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曾晓霞2016年11月29日,我听了语文组罗泽秀、姜丹两位老师上的同课异构课——《掌声》。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
“累”却“收获”着——记“同课异构”公开课经历作为教师,公开课应该是一项必修课题了。而提到对公开课的感觉对无疑是“累”并“收获”着。做过课的老师想必都知这其中的滋......
“同课异构”心得“同课异构”就是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也为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相......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更具开放性,“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
积淀教学素养大单元整体学习是今年集团的要求,这次有幸参加与地理教学能手于进主任的同课异构,通过这次上课和听课,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谈一下我上这节课的思路,导入采用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