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在已学的课程中,燃料的燃烧,金属的冶炼等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和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1. h2燃烧的图象;2. h2还原氧化铜反应图象
(提问):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2h2+o2==2h2o
cuo+h2h2o+cu
(提问):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判断,以上化学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讨论、回答):有o2参与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以上两个反应都有o2参与,所以它们是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上述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请标出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
(学生活动):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以h2+cl2=2hcl为例)
(教师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剂(o2/cl)——价降低——被还原
还原剂(h2)——价升高——被氧化
(多媒体展示):判断下列反应方程式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zn+hcl=h2+zncl2
2na+cl2=2nacl
2kclo3=2kcl+3o2
mno2+4hcl(浓)==mncl2+cl2+h2o
cacl2+na2co3=caco3+2nacl
naoh+hcl=nacl+h2o
(学生讨论、交流):如果从反应物变产物时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来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①②③④都属于这一类反应;另一类是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如⑤⑥。
(教师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参加反应的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展示):2na+cl2==2nacl h2+cl2==2hcl
(教师提问):以上两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它们的反应过程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写出h、na、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参加反应的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以上两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h、na、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由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易得到电子,氢原子也易得到电子。
(教师提问):展示课本插图,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内容,理解nacl、hcl形成过程,并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学生活动):
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na与cl反应过程是电子的得失过程。na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当钠与氯反应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带+1价的阳离子;氯得到1个电子,成为带-1价的阴离子。最后,再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形成nacl。2na+cl2==2nacl中,na→na+,失电子,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cl→cl-,氯原子得到电子,价升高,发生还原反应。
h2与cl2的反应属于非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从它们的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可获得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由于氢、氯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所以,在反应时,它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在hcl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使氯元素显-1价,氢元素显+1价。在反应中,h2是还原剂,cl2是氧化剂。
(教师总结):由上面的练习,可以得出下列规律:
氧化剂→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剂→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关系,并能列举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说明。
(各学习小组讨论,分析,书写方程式):
①zn+2hcl==h2+zncl2
②cao+h2o==ca(oh)2
③c+o2==co2
④naoh+hcl==nacl+h2o
⑤kmno4==k2mno4+mno2+o2
⑥caco3=cao+co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列表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是从电子得失或转移角度(微观世界)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它和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示表示: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课堂练习)请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各组粒子之间,最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变化中,一定需加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a、cl2 → cl- b、fecl3 → fecl2 c、c → co2 d、kmno4 → mno2
3、在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
a.cl2 + h2o ==== hcl + hclo b.2h2o ==== 2h2↑+ o2↑
c.2na + 2h2o === 2naoh + h2↑ d.cao + h2o === ca(oh)2
4、亚硝酸(hno2)参加反应时,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当它作还原剂时,可能生成的产物是d
a.nh3b.n2c.n2o3d.hno3
(答案:1d 2c 3a 4d)
(课后思考):
在1个化学反应中,能否只发生氧化反应而无还原反应,或只发生还原反应而无氧化反应?
铁门表面常刷有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na、al分别与hcl反应时,na→na+,al→al3+,al失去的电子数目比na多,能否说明al的还原性比na的强,为什么?
教学后记
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思考与交流”栏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从而能形象、深刻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和创新,全面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学习过化学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类可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且在本书这一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已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这一节课将进一步完善分类的方法,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可将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是从反应本质上的分类。本节是概念原理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也为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概念原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合价,初步了解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的转移有一定的关系,但具体是什么联系?微观过程又如何?我们常见的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又有哪些?这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本节课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出新内容,一一解决学生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区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能用双线桥表示出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精神。[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学习,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演变,培养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
重点:
1、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
1、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2、双线桥法的学习。
教学策略:激情导入法、回久引新法、启发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
教学基本程序:激情导入—回旧引新—探索新知—练习反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回顾并引新
【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化学方程式:
1、2、CaCl2+Na2CO3====CaCO3+2NaCl3、CuO+C==Cu+CO24、5、同学们思考与交流后,回答老师的两个问题:
1、他们分别属于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那种?请把它们一一分类。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吗?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1为化合反应、2为复分解反应、3、4为置换反应、5为分解反应;第二个问题出现三个答案:同时发生/不同时发生/不知道。
【教师分析】对于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到第三个化学方程式,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铜单质,发生了还原反应;而以此同时,碳得到氧生成氧变成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可以把这类反应成为氧化还原反应。
三、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分析上面3、4两个化学方程式反应前后化合价是否变化,思考:氧化还原反应中得氧和失氧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得氧化合价升高,失氧化合价降低。
【教师分析】对,得氧,发生氧化反应,同时化合价是升高;失氧,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是降低的。我们可以得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即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分析前面老师给出的1、5两道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刚刚老师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你能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吗?
【学生回答】反应前后,它们的化合价都发生升降,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讲述】很好,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并非只有得氧、失氧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至此,氧化还原反应的的范围得以扩展。【教师继续追问】请同学们分析老师前面给出的第2道方程式,(也是最后一道还未分析的方程式),它有化合价的升降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
【学生回答】没有化合价的升降,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讲述】对,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实它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如果从反应前后化合价是否变化的角度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至此,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过渡】其实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那么其本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其本质。
四、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第三段文字并结合图2-12,再看下面的两道方程式,思考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呢?(提示: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考虑,怎样才能达稳定结构?)方程式:
1、在 【学生】思考。
【教师】在解决这问题之前,老师先给出双线桥法的定义: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现在请相邻的五个同学一组,讨论交流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并根据老师所给出的双线桥法来分析。
【学生】请部分组的学生代表上黑板用双线桥法分析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教师讲解]初步评价学生的分析情况,并讲述: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在1. 的反应中,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 而带正电,而形成稳定的8电子结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 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 而带负电,也形成的稳定的8电子结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 为离子化合物。用双线桥法表示为:„„„„
在2、的反应中,氢气和氯气获取电子的能力相当,所以它们都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最外层电子都达到稳定结构。但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由于氯原子的吸引力更强,所以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 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最后一段结合图2-13和阅读课本第35页一二段并结合图2-14,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教师】讲述课本35页第三段。
【练习】分析下面一个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小结并板书】
1、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为氧化反应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为还原反应。
2、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和判断依据及特征。
3、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重点)
[作业]
课本36页第3题,和下面补充的一道题:
2、
第3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本节教
第4篇: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真正理解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分析参加化?W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通过熟悉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思考,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