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6-07 07:13: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平均数》教案设计

《平均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第2篇:平均数教案设计

20.1.1数据的代表——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一、引入新课

情景:出示我校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同课本问题)通过小明的做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得出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出示课题和本节学习目标)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从本节开始,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另外两个数据的代表——中位数和众数,体会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新课学习

1、引出概念: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数据的权,进而总结出加权平均数公式: 若n个数x1,x2,„,xn 的权分别是1,2,3,n,,则

x11x22x33xnn

123n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数据的 “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1、应用:

课本例一(数据有改动)师生共同分析

(1)这家公司对两名应试者进行了那几个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是多少?

(2)招聘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于哪几方面的成绩?听、说、读、写的权分别是多少?(3)从成绩看招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应该录取谁?招笔译较强的翻译应该录取谁?

(教师出示例一后有效组织学生阅读题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小结:能否从中体会“权”的作用?

2、列举生活中用到加权平均数的例子:中考音美地生分数的计算;公务员的考试中笔试和面试的比重;平时班级量化与期末成绩的计算;比赛的计分……

3、加权平均数不止只有例一一种形式,还可以以比例的形式出现。出示课本例二(权是百分数的形式)师生共同分析:

(1)你认为在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时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三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

(2)用你所学知识能决出两人的名次吗?(3)两名选手成绩都是两个95一个85,为什么他们的总后得分不同?从中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教师要让学生反思得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成绩在计入总分时所占的比例不同,从中体会权的作用。)

分析实例:中考中同等分数的问题。再次体会权的作用。(在此也可以简单小结权的三种形式)

三、巩固提高

1、小童在中考中美术90分,音乐95分,生物80分,地理70分,各科是按5%,10%,30%,30%计入总分,则他这几科总分是

分.2、计算什锦糖糖的价格

3、设计计算八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的方案。

四、小结1、2、3、4、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数据的权的意义 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加权平均数的三种形式

5、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3篇:平均数教案设计范文

平均数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方法

探讨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范文(19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系统地梳理教学内容,理顺教学步骤,确保教学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教案中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这些教案范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篇一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求平均数(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优秀22篇)

教案是一种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书面材料,它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在编写教案之前,教师需要对所教授的知识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以下范例,了解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每组三张数字卡片、人民币学具。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学生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平均数》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数》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