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价格和行程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有了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价格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路这些事情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4
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城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呀!可是他在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师:(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的内容),请大家认真读题,思考如何列式(生答),为何用乘法?(生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52页例4(2)的内容。
师:那谁又知道,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生1、都是已经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师:回答的很好,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叫做总价。谁能说出例4中两个题目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什么?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生1:(举例)……
生2:(举例)……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单价×数量=总价”。(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教学例5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师:逛完商场后,你们建议小明和爸爸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起交通工具,这儿还有一道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3页例5主题图)
师:你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生答)
师:这两个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
师:人们为了方便,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指出: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叫做汽车的速度,还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速度×时间=路程”。(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及时小结:在速度、时间和路程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典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说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2、出示“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跟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价格和行程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 × 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第2篇:《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等数量有了一些较为浅显的认识,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价格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购过物吗你们乘过车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行路这些事情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
4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城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呀!可是他在购物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师:(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的内容),请大家认真读题,思考如何列式(生答),为何用乘法?(生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52页例4(2)的内容。
师:那谁又知道,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生
1、都是已经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
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师:回答的很好,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叫做总价。谁能说出例4中两个题目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什么?
师: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生1:(举例)……
生2:(举例)……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单价×数量=总价”。(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二)教学例
5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
师:逛完商场后,你们建议小明和爸爸该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起交通工具,这儿还有一道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53页例5主题图)
师:你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生答)
师:这两个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
1、都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生
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
师:人们为了方便,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指出: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叫做汽车的速度,还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你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汇报:我们发现“速度×时间=路程”。(教师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么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及时小结:在速度、时间和路程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3、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典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说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2、出示“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跟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好吗?
板书设计
价格和行程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 × 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第3篇:价格与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价格与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邵镭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意义.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关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单价、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数量关系.难点:构建数学模型: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购物
行路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41、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 播放第52页例4,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第一个问我们3个篮球,一共多少钱? 第二个问我们4千克鱼,一共多少钱? 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求怎样的问题? 生汇报交流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得钱叫总价.举例说明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之
第4篇:《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范文
《价格和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 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另外,在生活中,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
第5篇: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2.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构建数学模型:“速度x时间=路程”,并渗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常见的数量联系的术语分析,解答有关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本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学生列式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
第6篇:《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5~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2、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调查。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每分钟行驶225米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15千米 小汽车
第7篇: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
第8篇:应用题(行程和价格)
二、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5盒羽毛球,每盒有12个,共用了240元,平均每个羽毛球多少元?
2、实验小学要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买一本价格为12元的作文辅导书。已知三年级有145人,四年级155人。问:两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元?
3、水果店卖出两箱同样的苹果,第一箱30千克,第二箱28千克,第二箱比第一箱少买32元。
(1)平均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是多少元?(2)两箱苹果共多少元?
4、.学校里买来了5个保温瓶和10个茶杯,共用了90元钱。每个保温瓶是每个茶杯价钱的4倍,每个保温瓶和每个茶杯各多少元?
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甲每小时走12千米,乙每小时走9千米。问经过7小时后甲、乙两人相距多少千米?
6、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3千米,乙每小时行8千米,经过6小时两人相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