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习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八、板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根据本课的课标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将板书设计成以上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板书时将它们分成两个重要的标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小字内容,分离出来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这种设计同时也是根据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知识的教学安排,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因,同时丝绸之路开通也为班超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了解历史事件的承继和因果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第2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班超出使西域(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课时)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汉光武兰台令史班彪之子,《汉书》作者班固之弟。幼有大志,不修小节。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广涉书传。永平5年,其兄班固被召进京任校书郎,班超与母随同前往。因家贫,班超为官府抄写文书以养母,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永平十六年(73年),在窦固出击匈奴时,被任命为假司马,多有战功。窦固见班超很有才能,就派遣他与从事郭恂一同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恢复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班超只带36人前往。当他们到达鄯善国时,该国对他们是“礼敬甚备”。但不久,鄯善国王的态度突然冷淡下来,班超通过诈问侍者得知是匈奴使者到来。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动员三十六随员,晚闻用火攻匈奴使者,并促使原先动摇不定的鄯善王归附东汉,纳子为质,向东汉称臣。明帝因鄯善王归附,提升班超为军司马,继续出使西域。班超乃率领随行人员沿昆仑山北麓由南道到达于阗。当时因匈奴遣使监护其国。于阗王待班超礼义甚疏,并听信妖巫之言,强索班超之马祀神。班超计杀妖巫,威慑于阗王。于阗王杀匈奴使附汉。不久,疏勒、莎车降服。永元三年(91年),汉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主力西迁,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之后,焉耆、尉犁和危须降服,西域再度隶属于东汉的统治之下。班超功封定远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因老返回洛阳,同年病卒,享年71岁。
班超出使西域30年,恢复了东汉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间,曾于永元九年(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虽然没有成功,但为以后打通欧亚交通做出了贡献。班超的功业将永载史册。
第3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二、教法与学法:
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照片、地形图等),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三大特色。第一大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例如: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有关本课的物品,可以是葡萄、石榴、丝绸、瓷器等实物,还可以是其中的人物故事、诗句;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我还设计了“演一演”“想一想”“论一论”“找一找”“画一画”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大特色是,我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行分组教学法,每
第4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设计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
第5篇: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