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将诵读进行到底--以《长城谣》为例
《语文课堂特征和教学策略》对教材处理提出了六种解决策略,“训练一种能力”就是其中一种。这里所说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即读写听说能力。我认为现代诗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可采取“训练一种能力”的策略,将诵读进行到底,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现代诗语言精炼,含蓄,有丰富的意境,能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诵读也就成为有效的手段。诵读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诗美,感受诗美。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诵读对现代诗教学而言是极其有利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正是运用诗歌教学来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诵读就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以下是我执教《长城谣》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春晚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好一首荡气回肠的《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游子的思乡恋国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一起感受那份动人情怀。
二、课文朗读
1、正音正字:
2、听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清停顿、重音的处理及情感的把握。
3、朗读指导
1)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重读。
2)根据语境关系,确定诗歌停顿。
3)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出诗歌抑扬顿挫。
4)根据情感的需要,确定语速。
4、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同桌互相评价。
5、老师配乐朗读后请学生个别示范朗读。
6、全班朗读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三、整体感知(边读边悟)
1、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作者借以抒发感情的载体是什么?它象征什么?
作者借以抒发感情的载体是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因此长城是这首诗的主题意象。
3、如果要你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怎么写?
1)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
2)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
3)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
4)这种情感像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四、分节赏析
策略与方法:边读边析、点析关键词、分组讨论
1、男同学齐读第一节
思考:关键词“无情”“冷眼”
2、女同学齐读第二节
思考:关键词影响“你”
3、全班同学齐读第三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思考:关键词“不眠的梦”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最好能当场成诵!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多种形式的示范朗读-学生模仿自由朗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的教学流程来进行诵读这一环节的教学。现在我又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引用名家录音,视频朗读,朗读伴奏等来创设诵读氛围,使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之中,体会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进而感受诗的意境美。
诵读不但要读,而且要多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多体会。(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既可高声朗诵,也可轻声低吟;既可一个人用心体会,也可以三五人一起揣摩。这种方法极受学生欢迎,气氛好,声音也比集体朗诵大。极有利于学生深入诗中,体会诗境。(二)用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踊跃朗读。这种方式非常自由,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比赛朗读。即可挑战同学,也可挑战老师;即可挑战某一段,也可挑战全篇。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学生提供不同体验作为参考,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诗文。
中国古代有“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在现代诗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利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诗美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综合文学素养。
王月
第2篇:长城谣
长城谣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2. 朗读,3. 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4. 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5.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长城谣》说课稿
泾源高级中学 冶新民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现代诗《长城谣》,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城谣》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作为诗歌单元,它力求唤起回忆,引起共鸣。诗歌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有着极其鲜明的文体特点。其体现在各个层次的美感是极具感染力的。而本诗中表达的思乡情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情感。我们在七年级课本中选编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里已经沐浴了这种情感的光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据此,结合诗歌本身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生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诗悠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过程与方法:
按照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值观:
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在诵读中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力。
2、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本课的难点:
理解意象对于抒情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恰当的意象来表达某种情感。
二、说教法:
1、诵读法——多层诵读,逐渐深入。
2、小组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中指导学生运用的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诗歌以情动人,文质兼美,适合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情感及意境。
2、勾画圈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勾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对某些难点,通过同学间的积极讨论参与,不仅能够加强协作,也能从其他组员那里得到启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导语让学生感悟“思乡”这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主题,进而导入本课内容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
(三)诵读诗歌。(师范读,齐读,指名读。)
(四)品味赏析。
(1)第一节:刻画长城。
小组讨论,明确内涵——对长城的描述,对历史的观照。(2)第二节:依恋长城。
小组讨论——不能成诗、成篇的内涵;意象。(3)第三节:梦回长城。
小组讨论:;不眠的梦——希望有梦但好梦难成。
(五)再度诵读感悟。
(六)总结全诗: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七)作业布置:
1、收集表达乡愁的名句;
2、将仿写的诗句抄在作业本上。
(八)板书设计。
刻画长城——历史见证,历经沧桑 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部长篇 梦回长城——思乡难眠,梦回长城
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3篇:长城谣
长城谣
教学内容:长城谣
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有录音的画面:余光中《乡愁》。
录音:《乡愁》朗诵。
音乐:《思乡曲》
字幕:《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故乡的炽热的思念,对于祖国的深沉的眷念。而这种刻骨的爱国之情,并不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