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练习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0 07:13: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乡土文化的练习题

乡土文化的练习题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综合学习之乡土文化练习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阜沙打算打造旅游乡镇,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以旅行社的名义写一段话,向外人推荐一个旅游景点。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有吸引力,不少于50字

(2)阜沙的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文化特色,写一句有助于打造旅游品牌的广告词。

(3)如果有一群旅游者要组织游阜沙,请你为这群旅游者设计一个有个性的名称。并为这次他们这次的旅游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方案。

(4)如果你想让其它人了解浮虚文化,让阜沙在中山名胜中占一席地位,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推广,写一则导游词,并写一条标语

(5)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现在一位在国外的老人回到阜沙,学校安排你做小导游。请你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点,事先设计好一段解说词。

二、以“我爱阜沙”为主题,编辑一份“阜沙文化手抄报”,要求:

(1)给小报起个报名;(2)给小报设计栏目;

(3)结合阜沙的文化,任选一处景点,为该景点拟一则广告语,以吸引更多游客来旅游。要求,突出景点的主要特点:句式整齐,构思要新颖;语言要求简明。

三、开展一次“寻找阜沙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并为主持人设计开场白、结语

主题班会方案:

开场白:

结语:

四、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文化蕴藏在城乡的每个解落,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为了弘扬阜沙千年文化,准备举行一次活动,

1.请你拟一个活动主题名称,方案,宣传标语。

主题名称:

方案:

宣传标语:

2.请你以“探访千年浮虚”为主题,设计一个调查问卷。

五、本市在评选十大景点,请你推荐阜沙一个景点,并写上推荐词。

推荐语:

六、“浮山古迹千年瑞彩辉殷阜,虚谷春涛十里银河聚锦沙”,镌刻在阜虚山公园门门楹的对联。请你对这一副对联进行赏析。

七、阜沙网站将以“弘扬阜虚千年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我推荐的景点是阜虚公园。公园以自然山石林泉为主,重塑“千年浮墟”佛道文化的开放式公园。公园的主要景点是:大门牌坊、“元兴塔”、“太平鼎”及古“浮墟春涛”观景台等大型景点。

(2)千年文化,尽在阜虚。

(3)略

(4)略

(5)我选择的景点是:阜墟公园。

阜墟公园位于卓沙镇东北面,公园规划布局分为天然景观区和人造景观区两大分区。天然景观区以自然山石林泉为主,点缀人工辅助设施或景点头、风车湖水和亭台楼阁等,天然景观区充分利用山峰、山谷自然错落而成景观。该公园将是市民休闲健体、重塑“千年浮墟”佛道文化的开放式公园。公园的'主要景点是:大门牌坊、“元兴塔”、“太平鼎”及古“浮墟春涛”观景台等大型景点。这里既是阜沙人民休闲之地,也是他们健身的地方。

二1、报名《阜墟文化》

2、栏目:浮墟春涛、人文特色、名胜古迹、历史渊源

3、广告:(1)悠悠千年韵,眷眷阜沙情(2)千年历史,尽在阜墟(3)踏上阜沙路,再寻千年梦。

三、主题班会方案:(1)填写阜沙地图(2)故事会(3)我知道的阜沙历史(4)小品《游子回乡记》(5)歌唱家乡歌曲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明代诗人黄仲翁“西北朝宗派,东南合踏潮,长风随入夜,吹作雪翻飘。”这首诗把我们这个不起眼的小镇—阜墟如梦如幻,让人真有种蓝天白云,水接云霞,凝望难收;海风吹动衣衫,飘飘欲仙矣,这就是我们从千年文化中看到的阜沙,让我们骄傲的家乡。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让我们一起共唱我们的神奇阜沙吧!

结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短暂的时间总是伴随时快乐的时间消逝,但今天同学们唱响家乡的歌,倾诉家乡的爱,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也将会为我们那富有千年历史的名城名山而骄傲!今天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综合学习之乡土文化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2篇:乡土文化

学乡土文化 建精神家园

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 张忠先

摘 要: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乡土文化 人文素质 课程改革 精神家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从根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反过来又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浸润着乡土文化,使之愈加丰实醇厚。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呼应,相交相融,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内容和悠久的历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乡土文化。如我们家乡处于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曾子故里,宗圣曾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课堂上可以寻找有关材料,让学生与古代对话,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嘉祥《麒麟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由传说衍化为一种文化。《麒麟的传说》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学生亲身经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是吉祥、团圆的象征;寒食节(清明节)、十月一俗称鬼节,是对已故家人的怀念;七月七是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期盼等等,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里面不乏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却都负载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教学中,不断地把乡土间的人文故事贯穿于课堂,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嘉祥地处孔孟之乡,是孔、孟、颜、曾四大古代圣人之一的曾子的诞生地。让学生游览曾子故里,能体验与感受到曾子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情操。曾子以孝著称,特别是在行动上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体现在: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取悦父母、思念父母四个方面。结合嘉祥县打造中国孝城这一主题,深深挖掘曾子的孝道文化。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曾子的行孝故事中去体会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把我们的“百事孝为先”的理念贯彻的更彻底、更完善。嘉祥是远近著名的唢呐之乡,嘉祥唢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唢呐演奏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4年,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上,千人唢呐合奏《麒麟呈祥》,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给人力量,令人振奋,创造了群体唢呐合奏的新纪录,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2月,嘉祥唢呐入选文化部公布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祥是石雕之乡,自古嘉祥“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千年以来,嘉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嘉祥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得以一直屹立在中国石雕文化的巅峰。2008年6月,嘉祥石雕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祥是鲁锦之乡,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农村妇女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与娴熟的技艺所组成图样花色品种繁多逾越千种,而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文化内涵,倾心倾力,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

新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观念,无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将其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够触类旁通,回味无穷。

比如“不怕天旱,就怕人懒”,“地不翻不长,苗缺水不旺”,“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春种一颗籽,秋收万颗粮”,“光犁不耙,枉把力下”,“麦熟八成收十成,麦熟十成收八成”,“随收随犁有三好,肥田灭虫又除草”,“人靠米养,田靠水养”,“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这些农事谚语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沉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是知识,更是文化。又如“身正不怕影子斜”,“人怕伤心,树怕伤根”,“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人心要实,火心要空”,“能在人前作揖,不在人后磕头”,“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怕人老,就怕心老”等这些思想品德谚语既是学生做人的标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和影响,比一篇课文要深远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乡间流传的谚语、俗语并适当引用这些谚语、俗语,既活跃了课堂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增加了学生语言材料。

乡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教师应努力开发与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

总之,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乡土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郭瑞林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2007年3月

江心悦 《心灵的启迪》 2007年3月 江新民等《亲近传统文化》 2007年8月

第3篇:乡土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孩子拥有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但是农村小孩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美术课不被受重视,从而导致他们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农村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他们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农村拥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都是历史的见证,它能为农村美术教育者提供丰富而有形象的史料。因此,作为21世界新型的农村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乡土文化,优化农村美术的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美,从而创作美。研究乡土文化到研究乡土美术,让同学们知道农村也有宝贵的资源和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自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乡土文化的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文化的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