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祁县第三小学 赵煜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诗文对照、图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情感价值态度观:体味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形象再现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回忆课文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同学们,提笔便是练字时,请认真书空每一个笔画。“黄”上面第二画横是主笔要稍长,“鹤”笔画较多,要紧凑些。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板书:李白、孟浩然)师: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再读课题。
师:深情范读课题。
师:暮春三月,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黄鹤楼分别了,就在这离别的过程中,李白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首千古名诗。(点击课件,出示全诗)
指名读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
二、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师:仔细读过课文,你就会课文中发现诗句相对应的句子。生:汇报读书成果。
师:看大屏幕,这是文对应的诗,读读文,读读诗。生:男女生分角色齐读。指名读。
师:从大家朗读的声音里,从文字里,从诗里,都感到一种感情,文中要表达什么感情呢?(板书:依依惜别)
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
(一)钱行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谁来说说“烟花三月”在你的想象中是怎样一幅画面?
生:到处鲜花盛开,杨柳依依,很美丽。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烟花三月”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生自由朗读。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在这美景下,这对好朋友本该在干什么? 生:在这美景下,这对好朋友本该饮酒作诗 生:还会在花间畅谈,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师:而今天他们却在做什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师:板书“饯行”,什么意思?生:送行。
师:跟课题中哪个词意思相近?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生:设酒宴送别。
师:是啊,以前可能在这儿饮酒作诗,而今天饮酒却是为了分别啊!
师:烟花三月的景色是迷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两位友人有心去欣赏吗?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课文里哪些词句告诉你的?
(课件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点拨:“仰望”是什么意思? “远眺”什么意思?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他们真有闲情逸致观赏风景吗?
师:从“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他们好像不舍得分离一样。
生:我感觉他们好像为了消磨离别的时间而故意欣赏景色,其实并无心欣赏。师:他们之所以“一会仰望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是因为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怎一个藏字了得啊!他们是借美景藏深情,都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今天看来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这良辰美景,这万般情思,都化作了这两段话。你们能读好吗?指名读1、2节,体会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件示第1至第2自然段,配上音乐。)
师:这良辰美景,这依依惜别之情都凝成这样两句诗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话别
师:不忍分别,终须别,李白终于举起了酒杯,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听听两位大诗人当年的话别。(板书:话别)
1、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并想一想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下面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老师为你们读旁白。生读课文。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还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李白很敬仰孟浩然呢?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击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师:“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生齐背《春晓》。
师: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幻灯出示: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好,你把书捧起来,把李白的话再读一遍。让我们听一听这敬仰之情。
师:从李白的话中,我们仅仅体会到的是李白的敬仰之情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依依惜别之情。(离别之情)
师:是哪个句子? 生:“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
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我想请你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师:这酒中满满的是友情,是祝福,李白举起离别的酒,凝神好友说——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对视他为兄长、老师的李白说——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生:是想告诉李白,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无论多远,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的深情,多么的深刻呀,还想再读吗? 生:想!(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目送
师: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只见他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师:“孤”是什么意思?生:孤单,一个的意思。师:“孤帆”呢?生:一只孤单的小船。
师:古人重水上交通,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应该是过尽千帆,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请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板书:目送)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为什么是孤帆了。
师:是哪两个词呢?。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师:跟老师写这两个词。生:书空。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生:是站了很长时间。师:谁懂什么叫凝视?它和课文前面的“仰望”“远眺”都表示看的意思,但“凝视”是怎样的看?能不能用前面的“仰望”或“远眺”来换呢?为什么?
师:理解这这两个词你明白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生:李白的心里只是惦记着老朋友孟浩然,因此,在他眼里只有老朋友的船。
生:老朋友乘船而去,李白感到非常的孤单寂寞。师:这说明李白和孟浩然(具有深厚的感情。)
师:对!离别之情、敬仰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孤单寂寞之情,都融入这个“孤”字。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师: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师:诗人在目送朋友渐渐远去,连岸边的杨柳也在送他,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多美的句子呀!师;这儿又出现了一个“依依”,这儿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就仅仅是这个意思吗?杨柳依依会做吗?(生做)师:你和朋友分别时,你会做什么动作?(生挥手)
师:看这两个动作多像啊。杨柳也在和友人告别哩。杨柳依依,沙鸥呢?(点点)白帆呢?(渐渐远去)一江春水呢?(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而此时的李白在干什么呢?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如果说周围的杨柳、沙鸥、江水是“动”的,那么李白就是一尊静止的雕像,默默地注视着远方,一动也不动。可他的内心是平静的吗?
生:不平静
师:你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心里很不平静。生:(默读思考)
师:(提示)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方法,不要漏掉任何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
生:(发现后的喜悦)我发现了,文章第四小节有一个标点——省略号,说明了李白的内心非常不平静。
师:你真会读书,这虽然是个省略号,但是意味深长,确实,李白表面是平静的,其实他的内心就像这省略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生:他会想------师: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就像是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写得淋漓尽致。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友人早已远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这一江春水流不尽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牵挂。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他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人生难得是欢聚,可叹别离多,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把它吟诵一遍。生读全诗。
师:每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春日的江边,读。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飞檐凌空” 师:透过诗中的每一句,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读。生:“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四、再读古诗,情感迁移
师:配乐。同学们,这时候再读这首诗,一定跟开始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不一样的体 会,不一样的味道。生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师:你能把这诗背给大家听吗?
师:自古多情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很多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出示诗题《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请同学们课后也去搜集搜集。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饯行 话别 目送 依依惜别
第2篇:黄鹤楼送别
25.《黄鹤楼送别》教案
——武关中心小学
丑明
【教材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25课《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 法】激趣、指导、讲解、演示
【学 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 【教 具】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2)孟浩然和李白两人图像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位诗人吗?了解他们吗?
2、教师简介: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出名比李白早,李白和孟浩然成为朋友时,李白非常仰幕孟浩然,把他看成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在两人分别之时,李白特地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课件出示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述:听了录音,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再现了大诗人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境。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入诗人的内心,好好品味当时的一幕。
板书课题:25《黄鹤楼送别》(课件4)
二、细读课文。
1、学习1、2自然段,品味“赏景藏情”。(1)(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两组词语,谁能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2)请同学们看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番吧!(课件出示5)书上插图 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
(3)饯行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饯行的意思?(设酒宴送别。)
师:噢,原来“饯行”的意思是:设酒宴送别。那李白可不是一般的送别,而是大摆宴席相送,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不一般)
师:年轻的李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6、7、8)
黄鹤楼可不是个一般的地方,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唐朝的时候就非常出名,很多诗人在那儿题过诗。
(4)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李白选在这个地方为孟浩然饯行,更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预设:不一般,非常深厚,非同寻常。)
(3)是啊,黄鹤楼这时的景色多美呀!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不会相见,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课件出示9)
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出了两人分别的心情?
追问: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一个“藏”字写出了两人分别的心情。分别在即,两人心底都藏着怎样的情感?轻轻读读第二段,找找他们是怎么“藏”的呢?(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课件出示10)请同学们再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两人之间离别时藏着的依依惜别之情。
(5)过渡:一对好朋友即将分别时赏景藏情,令人感叹。
2、学习第3自然段,品读“对话叙情”。
(1)过渡:不忍分别终须别,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他说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11)请同桌对读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用心品味,然后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2)师小结:一个满怀仰幕之情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安慰友人道声友谊深长,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
(3)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课件出示1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习第4、5自然段,体味“吟诗抒情”。
过渡: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明接读第四自然段)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2)而此时此刻李白又会怎样做呢?
(课件出示13)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意?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4)过渡:人有情,景也通人情。(课件出示14)
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5)(课件15)现在老师为大家配乐,请同学们自己跟着音乐读第4段。
三、诗文对照。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16)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
2、请你联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同学们说得不错,文中说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
4、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课件出示17)有感情地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小结: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我们还了解了李白创作这首名诗的由来。
五、拓展延伸
1、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18)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读)
2、古今往来,很多大诗人创造了许多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送别诗,去品一品诗中的离愁别绪。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赏景藏情 依依惜别
对话叙情 情
吟诗抒情 情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