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2007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
例3、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2007年高考山东卷)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2007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2007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第2篇:文言文翻译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失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第3篇: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国语》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5题)
误译:范献子执意要将董叔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执”是翻译本句的得分点,意为“捉住,拘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80页),译为“执意”是错误的。
应译为:范献子将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宋史徐绩传》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
误译: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可以用利禄取代志向呢?
“以”,介词,这里是表原因的,释为“因、因为”。译为“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
第4篇: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介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介绍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国语》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5题)
误译:范献子执意要将董叔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执”是翻译本句的得分点,意为“捉住,拘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80页),译为“执意”是错误的。
应译为:范献子将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宋史徐绩传》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
误译: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可以用利禄取代志向呢?
“以”,介词,这里是表原因的,释为“因、因为”。译为“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
第5篇: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实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实词)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第6篇: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详解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详解
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下面是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