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项羽本纪》说课稿范本
《项羽本纪》说课稿范本
死去活来,春夏秋冬
——《项羽本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项羽本纪》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第三单元古代传记中的第二篇,属于“新闻与传记”系列的一个模块,它紧紧衔接高中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共有:“今朝风流”、“异域人生”、“古风余韵”3个单元。
编者在选取这些的时候,目的是借鉴外**语教学重视传记的先进经验,力求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划人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教材目标及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如下: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4、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内容。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二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基本完善,但学习古文的能力并不高。因此,教学中要在进一步加强文言知识积累的同时,并通过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据此,我拟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对项羽进行辩证的评价。
3、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4、掌握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
(四)教材处理
布置预习
1.回忆学过的《鸿门宴》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史记》。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3.观看影片《西楚霸王》,对课文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4、结合文本翻译,理解大致内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育大家魏书生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 悬念法——带着问题,接触文本
2 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 讨论交流法——主动参与,总结规律。
4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算是英雄,你心中的英雄是谁?”根据学生对话题的交流、发言,引出项羽与英雄的话题讨论,交代本课学习目标,并引导大家进入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后概括分析:
1、概括结构(场面)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2、分析在三个场面中项羽表现出来的不同性格
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又无奈的心境;
东城快战——连斩数将,展露了勇猛善战的英姿;
乌江自刎——乌江拒渡、“为德”自刎,兵败自刎,坦荡磊落
(三)精读感悟,问题探究
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你认为项羽是否应该自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二进行)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你如何看待项羽?试结合文本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胸怀大志(始皇巡游)、勇猛善战(巨鹿之战)、儿女情长(项王别姬)、仁爱恻隐(思民苦)、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残暴凶狠,好杀成性(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虽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猜忌贤能)、目光短浅(西楚霸王)、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优柔寡断(鸿门宴)、迷信武力、妇人之仁、沽名钓誉
(四)、课堂小结:
读史明智,返观自身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 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在项羽身上,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1、启示:自信但不能自负
做人真诚坦率
应博采众才,提升个人修养
不逞个人英雄主义
……
2、关于项羽是否为英雄,是怎样的英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用毛主席的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课堂作业:
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写一副对联,对项羽作出评价:
破釜沉舟威震诸侯,真英雄大展西楚神威;
溃围破敌自刎垓下,好男儿不失霸王本色。
五、板书设计
本着“直观,形象,内在逻辑性严密的”原则,设计板书如下:
项羽本纪
司马迁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第2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活动单
共3课时 编写人:孙自见 刘强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司马迁通过几件事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的写法。
3、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朗读全文,重点研读文章1--4段。
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
所戮者()力能扛鼎()惮籍()惴恐()田父绐日()自度()刈旗()舣船待()苗裔()活动二:研究文本第一、二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1、2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毋妄言,族矣。②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
3、特殊句式:
①为秦王翦所戮者也。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③与籍避仇于吴中
4、重点句子翻译:
①.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三、问题探讨。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活动三:研读文本三、四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3、4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无不膝行而前 ②项王军壁垓下③项王则夜起
2、重点实虚词:
①九战,绝其甬道 ② 楚兵冠诸侯 ③诸侯皆属焉
3、重点句:
①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③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三、问题探讨。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研读5、6段。活动一:研读第五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实虚词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重点句
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三、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活动二:研读第六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3、4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⑤亦足王也 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2、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思考讨论
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
1、研读7--9段
2、总结全文,小结项羽的人物形象。活动一:读研读7--9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7--9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乃持项王头视鲁 ②豪杰蜂起 ③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④然羽非有尺寸 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⑥自矜功伐 ⑦何兴之暴也
2、重点句
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二、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概括项羽人物形象。活动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去:放弃 B、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敌:敌军 C、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竟:竟然
D、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示:请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冠:冠军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壁:营垒 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 当:当作 D.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属:一类人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C、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D、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D.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项梁怒之。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B.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C.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6.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D.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7.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A.梁掩其口,日:“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C.马童面之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8.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c.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翻译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3、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7、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8、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参考答案
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略)活动二:研究文本第一、二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1、2两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名词作动词 ② 意动用法
2、重点实虚词:
①完毕、终了 ②部署、约束 ③因为这
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③状语后置
4、重点句子翻译:(略)
三、问题探讨。
(2)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5 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活动三:研读文本三、四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3、4两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名词作状语 ②名词作动词③名词作状语
3、重点实虚词:
①断绝 ② 居----之首③代词,项羽
3、重点句:(略)
三、问题探讨。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第二课时
活动一:研读第五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实虚词
①退避 ②同“服” ③欺骗 ④山的东面⑤形容汉军之溃败 ⑥跟随
2、重点句(略)
三、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活动二:研读第六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在这时 ②土地方圆③怜爱 ④背(向)⑤称王 ⑥向西进兵
2、重点句(略)
二、思考讨论
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第三课时 活动一:读研读7--9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7--9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同“示” ②像蜜蜂那样 ③凭着,效法 ④微小的权势⑤治理 ⑥夸耀⑦突然
2、重点句(略)
二、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活动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A、2.B. 3.C、4.C.5.A.6.D.7.B.8.c.
二、翻译(略)
第3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1
项羽本纪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
第4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2. 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 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 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