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方体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执教:任金花(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
指导:焦文海(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教研室)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三个栏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个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说一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以原有知识系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计意图:引出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1)每个小组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3)我的发现是___。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识。)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标有a、b、h的长方体积木)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设计意图: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独立完成)
(1)(幻灯出示)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2)(幻灯出示)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出示标有字母的正方体)字母公式为:V=aaa
教师提示: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5.运用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体积公式)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总结重点,揭示课题。)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要计算数学课本的体积,就必须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但计算出了数学课本的体积,同时体会到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小结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江西赣州会场一等奖(现场研讨课)』
第2篇:长方体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27)
学习
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学习
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思考:如何计算它的体积?
2、带入数字,计算长方体体积。
长:2cm宽:3cm高:4cm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
提问: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极书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3、试一试
1出示三幅图。
○2引导学生观察:
图中阴影部分叫什么?
它们与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提示三个图形的体积吗?
○4引导学生计逄三幅图的体积。
三、练一练
1、 练一练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利用公式计算。
2、 练一练2
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独立完成。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思考
反馈:长×宽×高
学生进行计算
2×3×4=24cm3
学生回顾长方体体的公式,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进行推理。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反馈计论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阴影部分,并认识体面积。
独立思考:它们与高之间的关系。
得出:底面积×高=体积
学生利用所推导出的公式,计算三幅图的体积。
反馈。
学生观察图
计算
教师指导详细教研组4.7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体积 教时 (28)
学习
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
2、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学应用意识。
学习
重点 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应用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60cm2,高7cm.
(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二、操作练习
1、我说你搭
教师说,学生进行拼搭
引导学生进行拼搭,反馈、展示。
2、练一练
(1)练一练4
(2)练一练5
a、指导学生用图示表示
b、通过画图,
c、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
(3)练一练8
a、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b、集体反馈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学生利用所学公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1、用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搭长方体。
2、摆出体积是12cm3的长方体。
3、一排5个,4排,3层体积,是多少?
1、学生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
a、分析题意,要先求出这个纸箱的体积和每个牙膏盒的体积,再用纸箱的体积除以每个牙膏盒的体积。
b、学生独立计算
c、集体反馈
学生发现,由于长方体的高是3cm,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3cm。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教学反思
课题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时 (29)
学习
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
重点 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 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四--体积和容积 教时 (30)
学习
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在观察中操作活动中,发展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学习
重点 熟练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揭示课题
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练习
1、 求图形的体积
请学生看书上的图然后回答: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知识未判断。
3、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一块橡皮约10
一本词典约900
一个文具盒约0.35
一个用品约0.6
4、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计算方法。
5、让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两个图形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让学生独立在课堂本上完成第2、6、8、9、10题。 学生活动
学生打开书,观察第1题的两个长方体和1个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指否回答否,再让学生计算
学生先找一找,再让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
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
学生先说一说计算方法,
然后进行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
第一个图形:4×3×1=12cm;
第二个图形的体积的策略可以多样化,可以移下面两个侧面,从而转化为一个长方体。
板书设计练习四--体积和容积
12×5×6=360(cm)3表面积:6×6×6=216(cm)3
9×9×9=729(cm)3
22×10×8=1760(cm)3
体积:6×6×6=216(cm)
3 教学反思
第3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体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动手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学准备:
长方体实物模型;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 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
(1)提问:这是什么形体?你能用什么方法测量出长方体的体积 ?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测量方法
(用水测量,或把它分割成小正方体)
师:如果是较大的物体再去这样测量是不是比较麻烦,我们能不能探讨出适用于任何
第4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体积_》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南赵庄小学
许福荣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探索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填写41页表格可以发现。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第5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体积_》教案
《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探索新知:
1、引导发现: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2)长
第6篇:第三课时长方体的体积(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唤起生活经验和旧知
1、师: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明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2、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情况,请你观
第7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长方体的体积。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体积公式的运用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大小,复习引入
1、比一比。出示书包、文具盒。问:谁大?谁小?
其实刚才我们在比他们
第8篇:体积单位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25)
学习
目标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
重点 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感受体积、容积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认一认
1、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画出1厘米长线段和1厘米2的正方形积单位。
2、认识体积单位出示1cm2和1dm2的模型。
问:怎样的正方体是1cm3?1dm3?
3、体积单位还有哪些呢?
厘米3、分米3、米3。
二、做一做
1、 用橡皮泥或其他物品切出体积是1cm3的正方体若干个。
2、 再用1dm3的画龙点睛方体若个拼出2cm3、5cm3、10cm3
三、说一说
四、试一试
1、介绍容积单位,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作单位。
2、1分米3的正方体,可以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