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吆喝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6 07:12: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初中语文吆喝教案

初中语文吆喝教案

初中语文吆喝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3、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4、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6、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到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老师准备录音带《卖布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广告的作用?对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的,就相当于我们所听到的商贩的吆喝。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先放《卖布头》录音片段)。

板书课题(示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入:大家对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磨刀人吆喝的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还有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一定记忆忧新,下面请几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吆喝声。

如果用心体会,就会发现这些商贩的吆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真可称得上是艺术了。

3、速读课文(因已预习,可用跳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主要写了哪儿的吆喝声?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②文章从哪段写到了吆喝?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③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较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在班上交流。(略)

④依据上面问题的讨论,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略)

4、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课堂发表自己见解、归纳)

研讨与赏析

导入:从课文中,我们领略到了旧北京形形色色吆喝的艺术魅力,作者用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写,令人爱读。

1、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a、在按“从早到晚,一年四季”时间顺序介绍吆喝时,依次介绍了哪些吆喝?哪是具体描写?哪是概括描写?

b、为什么介绍这些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c、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2、研讨、质疑:

a、文中用了大量括号,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作用?

b、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c、学习本文的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称序井然?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归纳。

体验与反思

1、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2、通过学习了本文,认识了许多旧北京的吆喝,针对于当前城市的吆喝(广告语),你如何看待“旧”吆喝和“新”吆喝?(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1、在你的家乡,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时时听到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2、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板书设计

吆喝

萧乾

器乐总领下文(4)早上(5)

早一晚(5—9)晚上(6—9)

口头广告引介绍叙述春夏

(口语浓厚)(4—10)一年四季(10)

声乐——吆喝评论内容秋冬

(11—14)声调

音韵节奏

第2篇:吆喝教案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吆喝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感情。

2.学习吆喝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关注日益减少的民俗文化,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幻灯片播放李谷一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老北京的街头。(幻灯片出示图片)“同学们,曲折幽深的老北京胡同,古香古色的老北京四合院,代代相传的北京老字号,这些构成了老北京独特的风土民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走进老北京的吆喝声。

二、读吆喝 知内容

提问:(1)哪些段落写了吆喝声?

明确:文章第4---10段是对吆喝声的具体介绍。

(2)介绍这些吆喝声,作者遵循了怎样的写作思路?

明确:遵循了从早到晚和一年四季的顺序。

(3)这些繁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将他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第4段: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第8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第10段: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作者写吆喝声就是以这样的过渡段来衔接对吆喝的介绍的。教师过渡:老北京的吆喝数不清,从早到晚喊不停。街头巷尾转一转,我们把吆喝来评评。

三、赏吆喝 说特色

1、读完文章的4--10段,我们宛如走进了老北京的街巷,那里到处回荡着动听的吆喝声,请你从众多的吆喝声中挑一种你最喜欢的,说一说你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如果能给大家展示就更好了。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2、接下来老师出示其中的吆喝声,请你看看它们在用语和语句的修饰上是怎么做的?

分析吆喝声并总结,北京的吆喝声极具语言魅力:地道的京白、善用各种修辞,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是他们给自己的货品做的最优质的广告,他们宛如一位位民间艺术家创编了一句句诱人的吆喝词,一段段动听的吆喝调,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3、请你自选文中的一处吆喝,或自己创编一个吆喝,来展示自己的吆喝风采,挑战我们老北京的这些民间艺术家吧!(播放老北京吆喝视频,学生展示吆喝,教师奖品鼓励!)

四、品吆喝 悟人性

1、提问:从全文看,吆喝者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生活态度如何?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

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明确:从卖馄饨的半夜还要吆喝叫卖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很艰辛,他们的收入微薄。

从他们的叫卖声“皮儿要薄,馅儿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从他们力气十足,曲调悠扬的叫卖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是一群不怕苦、不怕累、真诚朴实、热情乐观又不失幽默的人。教师总结:正是这质朴生动的语言、这乐观向上的精神,构成了老北京独具魅力的吆喝声,成为了老北京珍贵的文化。

2、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语言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a.对老北京吆喝文化的怀念和关注; b.对吆喝人民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赞扬;c.对吆喝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出示文字材料,了解对吆喝声的拯救行动,同时引入下一环节教学。

五、写吆喝 抒情怀

老北京的吆喝声不但悦耳动听,其中还融入了萧乾对自己童年的暖暖的回忆,老师的童年中也有各种吆喝的声音,我也怀着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我家乡的吆喝声》,请同学们听一听,评一评,看萧乾和老师的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朗读自己的作文《家乡的吆喝》,学生评价。此环节意在唤起学生关注家乡的吆喝声,用心用情记录家乡的吆喝声。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作业

1、建立一个关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的博客,把所收集到的视频、音频放在博客上,为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出一点力。2.请你为你最喜欢的一样物品设计一个吆喝广告,体现我们北方的民风民俗。

板书设计

质朴而又生动的语言(语言美)浓浓的赞美吆 喝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人性美)深切的怀念

教学设计

《吆喝》

涞水求成中学 梁永兰

第3篇:《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吆喝》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吆喝》教案1

课题

学习目标:①了解文常,掌握生字词

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吆喝声的情感,进而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

③感受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引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学习难点:目标②

第一部分:自学探究——雏凤清声

一、做预习

1、识作者: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作者这样写道:“《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城之间,以抚今追忆的心态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课题

学习目标:①了解文常,掌握生字词

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吆喝声的情感,进而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

③感受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引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学习难点:目标②

第一部分:自学探究——雏凤清声

一、做预习

1、识作者: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作者这样写道:“《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城之间,以抚今追忆的心态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2、读全文,测字词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招徕( ) 囿于( )

铁铉( ) 小钹( )

合辙压韵( ) 秫秸秆( )

馄饨( ) 荸荠( )

佐料( ) 饽饽( )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囿于:

合辙押韵:

二、赏吆喝

文中写了很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初中语文吆喝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吆喝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