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热爱生命》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一、阅读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学会通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来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二、目标链接
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重要语句的含义,是评价阅读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文中重要语句”通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能够概括段意的语句,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等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语句,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语句。
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等。正确分析和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从而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何通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呢?不妨抓住以下要领。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味。有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是通过几个关键词来体现的,关键词的含义搞明白了,句子的完整内涵也就理解了。例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这句话看起来并无奇特之处,无非是写人们心里有底罢了。但是,如果你把“着落”、“依靠”和“面上含笑”联系起来看,你就觉得“着落”、“依靠”两个词是作者特意选用的,它们揭示了济南人之所以在冬天“面上含笑”的根本原因。既表明了济南人对“小山”的特殊感情,也表达了作者描写这些小山的特殊感情。
2、从文章思想感情的底蕴上去体会。结合文章主题,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作者遣词造句是为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服务的,那么在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时,有必要考虑句子是否与文章主题有关,从而做出正确的分析。
3、结合写作方法,品味句子的深刻含义。有些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一些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使句意含蓄,耐人寻味。因此,结合写作手法品味句子的深刻含义也是一种重要途径。
三、阅读过程
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2、礼赞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的诗句:
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③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④只要有勇气,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佚名)
导入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 教学过程设计
1.(1)找出你们小组把握不准读音的、容易写错的、容易理解错的字词,并设计成一道测试题,任抽一个组进行测试,然后由你们组给出矫正性评价。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然后任选其中四个按其语境义造句。
窒息踉跄辗转吹毛求疵海市蜃楼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
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答: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3.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然后小组自由展示,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
(1)评选的结果是&nbs;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1.细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1)、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答: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2)、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答:“他”的行动是“他”生命力的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3)、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
答: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2.新语文实践活动
我们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自残,甚至轻生,学习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启发?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四)紧扣目标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方法迁移扩读增量发展能力
父子
萧忠民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脸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五)矫正评价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组内小结准确表述待师验证
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
(1)选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B)
A半身不遂(suí)咀嚼(jué)驯(xún)鹿
B令人作呕(ōu)暖和(huō)蜿蜒(yán)
C海市蜃(shèn)楼耷(dā)拉巉(chān)岩
D吮(shǔn)吸窒(zhì)息加冕(miǎn)
(2)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比喻虚幻的事物。(海市蜃楼)
②故意挑毛病找差错。(吹毛求疵)
2.认真阅读《父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10分)
答: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2)、请找出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一处,说说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0分)
答:语句略。
老爹”:勤劳善良,节俭,爱子,善解人意,教子有方等。
陈双喜:热爱父亲,爱慕虚荣,知错能改。
(3)、“老爹”留下的只是60元钱和扫把吗?请谈谈你的感悟。(20分)
答:(1)发扬父辈的美德;(2)珍惜父母之爱;(3)善待父母之爱;(4)要学会感恩(其它感悟合情理也可给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设计:向欣朱莹莹终审:陈良文
陈良文
第2篇:《威尼斯商人》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一、阅读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体裁相关知识。
2、识记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作品。
3、欣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及所反应的社会矛盾,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目标链接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要明白戏剧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在戏剧文学中,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对立性格的人物发生的面对面的冲突就构成了戏剧冲突。戏剧冲突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戏剧动作。人物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戏剧动作才会成为冲突,展示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也是戏剧动作。戏剧动作既指人类的外部动作,又指人物的内心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仅是一种辅助手段,重要的是人物语言一-台词。戏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和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一般都依靠人物语言来完成。
要注意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明确戏剧类型,了解时代背景。明确戏剧的类型,对戏剧内容和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就容易把握了。
其次要抓住戏剧冲突,挖掘冲突根源。戏剧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因为戏剧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它必须把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矛盾集中起来,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鉴赏戏剧的关键是分析矛盾冲突,认识戏剧冲突的社会意义。所谓“冲突”,就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阅读剧本,要抓住戏剧冲突,要看它怎样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要看它反映的生活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欣赏戏剧文学,主要是欣赏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要求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和身份。欣赏剧本要看剧本作家怎样用不同的语言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看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人物语言的特征都是非常鲜明的,许多戏剧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要仔细揣摩、领会。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
1、戏剧的分类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划分:话剧、歌剧、舞剧。按剧情繁简及结构划分:多幕剧、独幕剧。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划分:历史剧、现代剧。按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划分:喜剧、悲剧、正剧(悲喜剧)。
2、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作用是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特点是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受时间限制,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太多,场景不能过多变换。必须有情节(即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语言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通俗自然,简炼明确,响亮动听。动作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有舞台说明(位置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对话中间);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作用--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
3、莎土比亚(1564---1616),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584年后他到伦敦谋生,先后在剧场充当杂役、马夫、演员、导演和“环球剧院”的股东。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英国封建势力衰微、资本主义势力兴起的时代,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在英国传播的时代。人文主义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内容,也是莎土比亚创作的中心内容。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有“英国戏剧之父”之称,被人们尊称为“莎翁”,是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两部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十六个剧本(包括十一部悲剧、九部历史剧、十六部喜剧和传奇剧人其中著名剧作有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他的戏剧反映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他在创作中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出艺术创作要“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是要求真实地和正确地反映出时代的脉搏,要求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画面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被人称为“娇艳明媚的喜剧三部曲”;《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被人们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做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14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4、四大吝啬鬼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公,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同称为“世界四大吝啬鬼”。这四大吝啬鬼,泼留希金的迂腐,葛朗台的狡黠,阿巴公的多疑,夏洛克的凶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围城》里的李梅亭,徐复祚的《一文钱》吝啬鬼卢至,在庄子寓言故事《外物》篇中的监河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被同称为“中国四大吝啬鬼”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 教学过程设计
1.(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并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①万恶不赦②中流砥柱
③折衷是非④遍稽群籍
(3)理清下列人物之间的关系: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是关系,巴萨尼奥与鲍西娅是关系,鲍西娅与尼莉莎是关系,尼莉莎与葛莱西安诺是关系,安东尼奥与夏洛克是关系。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节选部分内容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矛盾的主要双方是谁?剧情冲突的焦点是什么?矛盾是如何层层发展,进而达到高潮的?
3.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然后小组自由展示,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
(1)评选的结果是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1、品味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夏洛克:
安东尼奥:
巴萨尼奥:
2、戏剧的语言是富有个性化的,文中有关鲍西娅的哪些语言表现了鲍西娅怎样的个性?
3、探究莎士比亚通过这部戏剧所要表现的主题。
4.新语文实践活动
夏洛克一败涂地,你现在能给他做律师为他辨护使他有所挽回或是反败为胜吗?请你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辩护词。
(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四)紧扣目标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方法迁移扩读增量发展能力
阅读《白毛女》第一幕第二场“逼债”部分的选段,回答1-3题:
杨白劳(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大水尽淹独木桥,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仁智(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白劳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仁智(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白劳(惊住)我……我……
穆仁智(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臂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白劳(又去拦)你……你……
(五)矫正评价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组内小结准确表述待师验证
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
A、恻(cè)隐 豁(huò)免 癖(pǐ)性 袒(tǎn)露
B、凹(āo)陷凛(lǐng)然 涵(hán)义 中流坻(dǐ)柱
C、尊翰(hàn) 庖(páo)代 诉讼(sòng) 刽(guì)子手
D、履(lǚ)行 甘霖(lín) 万恶不赦(shè )遍稽(jī)群籍
(2)填写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①()然反抗②()然屹立③( )然泪下
④( )然大怒⑤( )然失色⑥()然生畏
2.认真阅读以上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50分)
(1)请概括选段这场戏的情节。(20分)
(2)从选文看,黄世仁为什么能为所欲为?(用文中的话回答)(20分)
(3)文中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10分)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设计:林涛陈良文终审:朱莹莹
陈良文
第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一、阅读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目标链接
1、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2、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
第4篇:《托起草原》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一、阅读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揣摩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目标链接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散文的欣赏就重在散文语言的欣赏。
那么,怎样来欣赏散文的语言?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语言营造的意境。2、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体会其用词的准确与精妙。3、琢磨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斟酌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角度(视觉、听觉等感官,俯视、仰视等视角)等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品味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6、品味语言的理趣,字里行间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下面,我们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看看作者怎样积极运用修辞表情达意,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第5篇:《骆驼赋》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一、阅读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学会通过寻找文中的重要语句来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感情的基本方法。
二、目标链接
文中的重要语句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语句。所谓重要的语句,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八种:
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
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
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它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
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