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1 07:14: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把生活实际引入课堂,能有效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数学教学更具有生活化,能使数学学习生动、形象、具体。

关键词:生活情境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数学知识只有穿上生活的外衣,学生才会越发感兴趣,越愿意去接受并主动探究。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数学课堂置于广阔的生活实际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喜欢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平时的做法。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创设导入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善于结合课本,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刻和数学打交道。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动物园小动物进行骑车比赛的情境:一只小猴骑得是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一只小狗骑得是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问学生:“它俩谁会获胜?为什么呢?”学生们听了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小猴会赢,因为小猴骑的车子的轮子是圆形,滚得快,而小狗骑的车子的轮子是正方形,滚得慢而且会很颠簸。”接着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圆形有哪些特征吗?”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出,不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的探究,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2.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生活,用心研究并善于挖掘教材,让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创设成一个个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文具店买文具的场景:货柜中陈列着橡皮单价1.50元、铅笔单价1.5元,可以提问:“这两样文具谁贵谁便宜?”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学生早已认识并有所了解,所有学生都知道,1.50元和1.5元都是一元五角钱,所以它俩的价钱一样。然后接着提问:“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小数,你从中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小数的基本性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再例如: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可创设这样两个动画情景:①学生到安德利超市买饼干,电子秤上称得的总价是18.85元,售货员阿姨说:“请付18元9角”;②菜场买菜,电子称上称出的总价6.52元,卖菜阿姨说:“请付6元5角”。提问:“生活中为什么18.85元可付18元9角,6.52元可付6元5角?”“通过比较你发现在付钱时有什么不同?”进而得出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像这样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问题,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联系生活,创设参与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抽象,学生对抽象的内容理解较为吃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使生活实际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体的体积有关?有的学生说:“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然后给每桌学生提供一组圆柱、圆锥和一桶水,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参与与实验会异口同声的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此时我没有给与评价,而是要求前后位学生交换圆柱或圆锥,再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有同样的结论。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实验发现没得到以上的结论,这时我提出疑问:“都是圆柱和圆锥在一起实验,为什么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而有的不是?”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同组学生主动拿起圆锥和圆柱进行对比,最后学生都能发现具有13关系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而其它圆锥和圆柱不具备这样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圆锥和圆柱只要是“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13,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 运用生活原型,引导主动探究,提升学习水平

1.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路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充分发挥学生身边物体的作用,如:文具盒,书本,橡皮,甚至是我们的学生等等,让学生们拿在手中,抱在怀中,充分感受到这些物体的存在后,再来揭示“体积”的含义,接着借助学生所带的水杯,矿泉水瓶等物体,让学生感受它们都能装得下一定量的水,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表述“容器所能容纳液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在学生们理解了体积(容积)的含义后,接着借助学生手中小正方体学具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让学生取出3个棱长都是1厘米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再用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1层,让学生数一数,发现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就是6立方厘米;再取出1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一排摆3个,摆成2排2层,请学生仔细观察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最后要求学生观察以上摆的三个长方体,小组合作发现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其长、宽、高的乘积。学生对小正方形的摆弄,其实是老师有意让学生参与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新知的习惯,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新知。

2.借助生活实例,数学探究合作化。

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揭示出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敢于捕捉、获取经验,这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因此要把数学教学置于实际生活中,并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才会乐此不疲。我们每位数学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遇到这样一题:工人师傅用一个长40分米,宽20分米的长方形铁板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无盖铁盒,怎样焊接才能使这个铁盒的容积最大?(铁皮厚度忽略不计)请你们小组合作帮工人师傅设计一下。学生们4人一组,借助长方形纸片多数学生在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设计成(如下图):

还有个别学生沿着宽边剪下两个长10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然后把它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宽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5分米

展示出学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发现谁会更大一些?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毫不犹豫的说:“第二种”。在此基础上提问:“有没有可能使得到的长方体铁盒的容积更大?”问题一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得出:沿着长剪下两个长方形,长都是20分米,宽都是10分米,然后把它们焊接在剩余长方形的两个长边上,设计成(如下图):

通过这样的探究操作,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究的乐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的,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但实践证明只要把数学置于生活实际中,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又是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的组织,让学生体会出数学的真正价值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例如:教学“简便计算”时,会出现这样两题:123-98123-103我可以给学生创设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妈妈到服装店买衣服,每条裤子98元,每件上衣103元。妈妈身上带有123元,买一条裤子后还剩下多少元?如果买一件上衣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付出100元,找回2元(不够接着再付3元),再用剩下的23元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25元(再从剩下的23元中拿出3元,就是20元)。通过这样的模拟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算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2(123-100-3)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建立数学“凑整”简算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探究乐趣,促进学生发展

1.在应用中认识生活实际。

当下数学教学往往还是停留在只重视解答书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数学问题,而忽略了数学问题的来源和作用,在学习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不求甚解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不会应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成对称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有的说:“蜻蜓”……很快学生就说出许多生活中呈对称的物体。学生这种自觉参与,帮助自己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并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应用中参与社会生活。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发现,数学教育只有在参与到社会生活之后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光靠收效甚微的讲解传授,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加以应用。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带领班上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参观,要求说一说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所接触到的,在储蓄中出现的有关数学问题,通过询问银行工作人员来理解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和怎样计算利息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感受自己发现的问题所富有的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一定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学习水平和探究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高效课堂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改组教材

有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柳树树高……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也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3篇:如何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说明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探索与实践、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