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父亲进养老院》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3 07:39: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我送父亲进养老院》读后感

因为无所事事在大街上闲逛,随手从街角的书摊儿上买了俩本儿《读者》,准备回家当“催眠曲”用。没想到才翻看到第八页儿,竟然心情激动泪水涟涟,把个本来很好的心绪完全打乱了。望着窗外朗朗的月色和漫天的繁星,我的心情却始终高兴不起来。看来觉是睡不成了,索性下地打开电脑记录下我此时难以言表的心情。

一篇简短的文字,是邵衡宁写的《我送父亲进养老院》。初见文题时我并没有在意,因为在当今社会里这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可是往下续读,我的心情忽然不那么坦然了。

文章的开始,作者写到“我正在参加同学聚会。当时气氛很热烈,我喝了不少酒,微醺中,我一边恋恋不舍地穿上大衣,一边和同学说:我父亲没事,我接到这样的电话不是一次两次了。”由此可以想象得出,年迈的父亲在此之前,一定总是寻找一些让女儿注意和关心的事情,让院方把女儿找来,以慰自己思亲之情。所以这次的电话并没有引起女儿的惊慌,只是按照往日的惯例前去探视。

谁知当她带着满身酒气赶到医院时,父亲已进入半昏迷状态,养老院的人说父亲是撑着最后一口气,在等待着女儿的到来。此时的父亲虚弱地张张嘴,但纵有千言万语,已说不出一个字来,大颗大颗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滚落,之后他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此时作者的那种锥心的痛和自责,无人能够理解。

作者写到五年前,因母亲去世父亲得病不能自理,而自己正是事业的巅峰时期,先生不在身边,自己又要照顾儿子。无奈之下先后为父亲找了八个保姆,但只要自己有一天不去看父亲,他就和保姆闹腾。父亲说还是丫头做的饭好吃,还是丫头贴心。

无奈之下,作者想到了送父亲去养老院,在经过和国外的大哥协商后,为了花钱买心安,弥补感情上的“欠债”,给父亲选择了一家很好的养老院。父亲为了让孩子放心,尽量在女儿面前表现得很坚强。他故作轻松地和同屋的大爷说:“没什么,老哥,既然孩子们小的时候要送到幼儿园,为什么咱们年纪大了就不能送到养老院呢?孩子们也不易,让咱们住到这么好的养老院就是孝顺呢„„。”他还常常对别人说“丫头舍不得我来,是我自己非要来的。”读到这里我的泪水已经如泉水般涌出,那个坚强而慈祥的父亲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用自己善意的谎言在安慰着儿女。这是位多么通情达理的老人啊!在这里我看到了父爱的伟大,他明明希望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却又怕因自己年老多病而拖累了女儿,只好顺从女儿的安排,去了他并不十分喜爱的养老院。

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作者竞聘当上了一个部门的主管,因为很想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于是总得加班。先生在北京工作根本顾不了家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作者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看父亲。坦白地说,很多时候她去养老院看父亲都是敷衍了事,只是怕别人说自己把老人扔进养老院就不管了。

可是当父亲真的走后,失去父亲的伤痛和内心的拷问,沉重得就像一座永远搬不走的大山压在作者的心头。有时在路上看到养老院的牌子,也会令她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就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本来是父女约好去探望的日子,而作者却因为在聚会上要见到那个曾经心仪,而后来错过了的男人,在大街上流连,买了一天的衣服。第二天上午本来还可以有机会弥补自己的失信而去看望父亲,却打电话告诉父亲说自己在加班,在美容院做了一上午的皮肤护理。只为这小小的私欲却在几小时后,她永远地失去了父亲。

读完此篇文章,我的思绪万千,心情起伏跌宕。想想自己小时候是那么依恋父母,每天在幼儿园内殷殷盼望父母早些接自己回家。那时每天被家长第一个接走的小朋友,都是大家十分羡慕的对象。我们会眼巴巴地看着他蹦蹦跳跳地和父母走远,然后在心里想,我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来接自己回家呢?

再想想我们年迈的父母,他们已经风烛残年,失去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唯有依靠孩子们的帮助,才能走完那段艰难的人生路。诚然,孝顺是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精力的事情。当今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精神压力很大,令我们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承担家庭责任,确实是有些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也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但不管怎么说,都要好好对待这一问题,因为老人们尽管有些磨叨,但他们喜欢的是享受儿孙满堂的快乐,而不是远离亲人去孤独地生活。

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自己的父母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尽到儿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常言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待。

第2篇:《我送父亲进养老院》读后感范文

《我送父亲进养老院》读后感范文

因为无所事事在大街上闲逛,随手从街角的书摊儿上买了俩本儿《读者》,准备回家当“催眠曲”用。没想到才翻看到第八页儿,竟然心情激动泪水涟涟,把个本来很好的心绪完全打乱了。望着窗外朗朗的月色和漫天的繁星,我的心情却始终高兴不起来。看来觉是睡不成了,索性下地打开电脑记录下我此时难以言表的心情。一篇简短的文字,是邵衡宁写的《我送父亲进养老院》。初见文题时我并没有在意,因为在当今社会里这已经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可是往下续读,我的心情忽然不那么坦然了。

文章的开始,作者写到“我正在参加同学聚会。当时气氛很热烈,我喝了不少酒,微醺中,我一边恋恋不舍地穿上大衣,一边和同学说:我父亲没事,我接到这样的电话不是一次两次了。”由此可以想象得出,年迈的父亲在此之前,一定总是寻找一些让女儿注意和关心的事情,让院方把女儿找来,以慰自己思亲之情。所以这次的电话并没有引起女儿的`惊慌,只是按照往日的惯例前去探视。

谁知当她带着满身酒气赶到医院时,父亲已进入半昏迷状态,养老院的人说父亲是撑着最后一口气,在等待着女儿的到来。此时的父亲虚弱地张张嘴,但纵有千言万语,已说不出一个字来,大颗大颗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滚落,之后他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此时作者的那种锥心的痛和自责,无人能够理解。

作者写到五年前,因母亲去世父亲得病不能自理,而自己正是事业的巅峰时期,先生不在身边,自己又要照顾儿子。无奈之下先后为父亲找了八个保姆,但只要自己有一天不去看父亲,他就和保姆闹腾。父亲说还是丫头做的饭好吃,还是丫头贴心。

无奈之下,作者想到了送父亲去养老院,在经过和国外的大哥协商后,为了花钱买心安,弥补感情上的“欠债”,给父亲选择了一家很好的养老院。父亲为了让孩子放心,尽量在女儿面前表现得很坚强。他故作轻松地和同屋的大爷说:“没什么,老哥,既然孩子们小的时候要送到幼儿园,为什么咱们年纪大了就不能送到养老院呢?孩子们也不易,让咱们住到这么好的养老院就是孝顺呢……。”他还常常对别人说“丫头舍不得我来,是我自己非要来的。”读到这里我的泪水已经如泉水般涌出,那个坚强而慈祥的父亲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用自己善意的谎言在安慰着儿女。这是位多么通情达理的老人啊!在这里我看到了父爱的伟大,他明明希望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却又怕因自己年老多病而拖累了女儿,只好顺从女儿的安排,去了他并不十分喜爱的养老院。

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作者竞聘当上了一个部门的主管,因为很想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于是总得加班。先生在北京工作根本顾不了家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作者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看父亲。坦白地说,很多时候她去养老院看父亲都是敷衍了事,只是怕别人说自己把老人扔进养老院就不管了。

可是当父亲真的走后,失去父亲的伤痛和内心的拷问,沉重得就像一座永远搬不走的大山压在作者的心头。有时在路上看到养老院的牌子,也会令她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就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本来是父女约好去探望的日子,而作者却因为在聚会上要见到那个曾经心仪,而后来错过了的男人,在大街上流连,买了一天的衣服。第二天上午本来还可以有机会弥补自己的失信而去看望父亲,却打电话告诉父亲说自己在加班,在美容院做了一上午的皮肤护理。只为这小小的私欲却在几小时后,她永远地失去了父亲。

读完此篇文章,我的思绪万千,心情起伏跌宕。想想自己小时候是那么依恋父母,每天在幼儿园内殷殷盼望父母早些接自己回家。那时每天被家长第一个接走的小朋友,都是大家十分羡慕的对象。我们会眼巴巴地看着他蹦蹦跳跳地和父母走远,然后在心里想,我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来接自己回家呢?

再想想我们年迈的父母,他们已经风烛残年,失去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唯有依靠孩子们的帮助,才能走完那段艰难的人生路。诚然,孝顺是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精力的事情。当今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精神压力很大,令我们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承担家庭责任,确实是有些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也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但不管怎么说,都要好好对待这一问题,因为老人们尽管有些磨叨,但他们喜欢的是享受儿孙满堂的快乐,而不是远离亲人去孤独地生活。

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自己的父母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尽到儿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常言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父母健在时我们要尽心尽力,不要在失去亲人时才痛悔、才内疚,那时一切晚矣!

第3篇:辩论材料_是否应该送老人进养老院?

是否应该送老人进养老院? 关键词:

 送:什么意义上的送?完全意义上不带任何条件的送吗?这个是关键点。我们可以分一下层次回答这个所谓的送。

 老人:我方的观点应该是有一定自主能力,而且经历了时间的磨练,经验丰富足够的老人群体。因为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做老人可以自主主动选择去养老院,而避免对方说我们不尊重老人等等方面的陈词。

 养老院:我们要了解养老院的概念(让老人安享晚年,具备一定的配套设施,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的老年人住所),还有养老院的种种好处,有什么硬件啊,软件啊,等等。我就想到有:专业的医疗队伍,丰富的娱乐活动,同龄相聚的陪伴,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等等。具备休闲,娱乐,学习,交友,疗养等等功能。 家:针对对方的可能有的观点,如亲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方可以下这么一个定义:父母在哪里,牵挂在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当下中国应该提倡送老人进养老院——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当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当“421家庭”大量出现,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其中,按照国家《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建设的养老院,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我方的观点是:当下中国,应该提倡送老人进养老院。我方的判断标准是:送老人进养老院,是在适应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兼顾父母与子女感情的最佳选择。

首先,养老院能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顾和更丰富的精神空间。从健康的角度看,大多数老人都患有一些疾病,而子女往往不具备急救能力,也不可能24小时守候在父母身边。相反,养老院有基本的医疗能力和全天候的专业护理,可以减轻老人的病痛,并在急病发作时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从情感的角度看,与同龄人朝夕相处,能消除老人内心的孤单、寂寞感。养老院为老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原创)浅析经典之十一:赞成or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正方: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胜)反方:不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

澳门大学

一、立论陈词

正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特别是421家庭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而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据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可见养老院是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让老人老有所养的一个新途径。

我方赞同送老人进养老院,理由有三:

第一:对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政府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经济来源确定的情况下,养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送文化进学校

“送文化进学校”---

电影进校园 师生喜开颜

2012年2月25日下午,奎屯市文化局电影放映队来到奎屯市第三中学区内初中班,又一次把爱国主义影视教育送到了校园里。放映组人员一到校园便马不停蹄地安装设备,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也鼓舞了学校的全体男教师,大家齐心协力,充气式放映棚——这个“庞然大物”一会儿便屹立于小操场中央了。

中午一千多名孩子兴高采烈地搬着小板凳,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进入影棚观看电影。动画片《马兰花》深深地吸引了一个个小观众,他们或聚精会神,或开怀大笑,孩子们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波动起伏,其真善美既溢于言表又深入内心。同时《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更是牵动人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本次励志电影进校园活动组织严密,秩序良好,孩子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着主人公内心的真诚和善良,其教育效果深入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我送父亲进养老院》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送父亲进养老院》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