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只贝教学课件
一只贝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体会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只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3、4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
2.师总结: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11课。
第2篇:一只贝ppt课件资料
一只贝ppt课件资料
为方便老师进行教学设计,进行相关的备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只贝ppt课件资料,仅供参考!
一只贝ppt课件资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地读写荣耀、稀罕、图案、漂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贝忍受痛苦和石子抗争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贝面对不幸默默无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研读中理解贝的精神。
难点:理解贝的可敬。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
四. 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激情谈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一只怎样的贝?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可怜 可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各自交流自己读书的收获,学生会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价值,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
4、引导学生找到文中这一中心句,齐读。
5、引导探究: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既说它可怜又说它可敬呢?
二、自主阅读,深入研究
(一)研究“可怜”
1、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为什么说它是一只可怜的贝呢?请大家再用心地默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描写这只贝可怜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全班共享精彩之处:
A、有感情读出相关句子,归纳地说说自己读这段话时的心情。
B、同学补充,再有感情读,展示自己内心的感受。
C、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具体描绘了贝的可怜。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重点词,通过多形式的诵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贝的同情之情。
D、教师随机板书:受尽折磨
4、抓住课文中对一只贝丑陋的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课文1、2自然段中描写贝壳漂亮的句子,有感情地汇报读(课件随机出示漂亮贝壳的图片),通过对比,强化学生对一只贝可怜的认识。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贝的世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本环节以“磨制”“失去”等词及与漂亮贝壳遭遇的.对比为切入点,细细揣摩,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积淀语感,加深理解、感悟。情境的创设,个性化的朗读,使课堂情趣盎然,对“可怜”的理解更深。)
5、教师小结:是的,这是一只多么可怜,多么不幸的贝呀!它(失去生命 失去荣誉 受尽折磨 丑陋让人讨厌 有苦说不出……)
6、根据板书引读:一只贝,一只可怜的贝。
(二)研究“可敬”
1、过渡,这是一只可怜的贝,那么哪里又看出它又是一只可敬的贝呢?
2、请同学们先认真默读课文5——9自然段,找出原因,然后再与你的小伙伴们交流自己的体会。
3、指名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并相机指名板书。
4、教师引读:一只贝,一只可敬的贝。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朗读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感悟文本语言,提高认识,升华情感。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贝的可敬。)
(三)联系升华
1、同学们, 此时,你还觉得它可怜吗?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是的,在它对待不幸中,我们更是感受到它的可敬。现在我们再来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贝可怜背后的可敬。
2、是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那么你们是觉得更可怜还是更可敬呢? 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句子: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三、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指名说)请你把对他们的想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在引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时,恰到地将语言训练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抒写心声的契机,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触及心灵。)
四、小结全文。
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不管他们离我们是近还是远,他们都像这只贝一样,拥有美好的品质。这让我深深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有丰收的果实!也只有经受磨难后,我们才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第3篇:一只贝
《一只贝》教学设计
丰满区石井学校
刘艳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一只贝外表的平凡与品质的伟大。
2、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学习一只贝的精神,懂得做人要像一只贝一样,学会坚强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以及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教学重点:
理解一只贝的经历,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漂亮”与“丑陋”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巩固,谈话设疑
(一)、回忆巩固:
教师引语: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只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愿意来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吗?(可怜,可敬,丑陋)(教师随即板书:可怜,可敬)
(二)、谈话设疑:
引语
第4篇:一只贝
《一只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一只贝》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三课,改编自贾平凹文章。课文不是知识性文章,不是单纯介绍珍珠是怎么形成的,而是作者借“一只贝”的故事来感悟贝壳带来的人生思考。这种写作目的,对小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要重点抓住课后练习2“‘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进行阅读,理解和讨论。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引导学生读、思、议结合,使他们读懂并理解课文,感悟做人要像这只可敬的贝一样,勇敢面对不幸,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贝的默默无闻,体会贝经历了磨难才创造了辉煌。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感受贝的
第5篇:一只贝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就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它们的软肉吞噬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人们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贝壳多么漂亮!”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
第6篇:一只贝
《一只贝》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李秀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一只贝外表的平凡与品质的不平凡。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难点:理解作者借贝说明的人生哲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反馈)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这只贝的经历,理解它的可怜与可敬。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研读课文,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师引导:学习一篇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欣赏作者的语言描绘,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想
第7篇:《一只贝》教学设计
《一只贝》教学设计
酂城镇第三小学
张文龙
教材分析:
《一只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只贝的一生,它曾经美丽过,因为“一颗石子”它变得“丑陋”了,它被人遗忘在了海滩上,当人们发现它有“闪光的珍珠”时,它已经不见踪影了。课文赞扬了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中的道理。(3)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写这篇课文给予你的启示。(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坚持以读为主,自主合作学习。(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的道理。
3、情感、态度育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