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07 08:07: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上海市民办扬波外国语小学 史乐海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天都峰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画”,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2.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

说明:介绍、展示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 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媒体出示:

陡 链 颤 攀 鲫 呵 仰 顶 峰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2)交流巧记字形的方法。

“陡”放在图画中识记,可以理解字义,并注意和“徒”的区分; “颤”用动作来理解;

“爬”中“爪”的捺起笔在竖上。

说明: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不多,但都有难度,笔画比较复杂。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4)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三、研读课文

1.我们一般说“登山”,为什么课题不是“登天都峰”而是“爬天都峰”呢? 辨别“登”与“爬”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天都峰的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读第二自然段,用直线划出体现天都峰“险”的句子。(1)高

媒体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板书:高 云彩)(2)陡

媒体出示: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出来了。(板书:陡 挂下来)说明: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画”,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

3.面对如此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是怎么想的? 媒体出示:我爬得上去吗?

指导朗读,读出望而生畏,缺乏自信,畏难退缩。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板书:望而生畏)

说明: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4.齐读

四、小结复习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2.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拓展练习1.抄写生字词。2.感情朗读课文。

3.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高 云彩

望而生畏

陡 挂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理解、讨论的基础上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天都峰》(板书),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2.齐读课文1、2小节。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3—7小节,思考这五个小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板书: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

2.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看了有点害怕了。怎么办?爬上去还是不爬算了?这时,作者遇到了谁?(一位老爷爷)3.分角色朗读课文。媒体出示: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对,咱们一起爬吧!

4.最后,他们有没有爬上峰顶?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终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他们一起爬上了峰顶。“终于”的意思是:最后、最终,表明下文出现的是最后的结果。这个词说明作者觉得爬天都峰很不容易,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爬上峰顶后的高兴心情。)4.指导朗读

说明:“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读,虽然只有三句,却体现了他们的复杂心情,其中必定有思想起伏和斗争。

(二)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爬上峰顶后,老爷爷对作者说了什么?

媒体出示: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2.“我”是怎么回答?

媒体出示: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3.分角色朗读,思考: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作者?作者为什么也要谢谢老爷爷?(板书: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

(1)“居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想不到。)老爷爷说:“居然爬上来了”,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而老爷爷年纪又很大。)(2)为什么最后老爷爷还是爬上了峰顶?(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他觉得有了信心。)

(3)作者也感谢老爷爷,说看到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能力向上爬。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才”字。“才”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才”的意思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比如:放学才能回家。)(4)作者为什么说见到老爷爷爬天都峰,她才有勇气向上爬?

(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都打颤了,怀疑自己爬不上去。但是,看到老爷爷年纪比自己的爷爷年级还大,爬天都峰,他都不怕,自己当然也不怕。)(板书: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

说明:在理解文章的同时要穿插朗读,要着力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会他们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4.齐读8、9两节。

四、小结复习

1.听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爸爸怎么说? “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汲取”的意思是吸取。)媒体出示: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作者和老爷爷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从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练习

“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 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

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

第2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师:品析重点词句法。

生:读议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4.学生分组讨论。

5.全班交流、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6.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八、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一起爬

奋力

手脚并用

终于

老爷爷

第3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 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令人回味。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 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

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并正确读写本课生词。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冼村小学三年级组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2节

第一课时

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

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3. 爬天都峰 第一课时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爬天都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爬天都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