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教材《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模板
新教材《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教材《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七年级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秦统一中国的基本事实,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知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图片、史料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绘制中央集权制度锻炼试图能力。通过课本剧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秦统一措施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秦始皇统一措施感受先民的智慧,培养家国认同感;通过对秦始皇个人事迹的学习,培养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音乐片段《秦王扫六和》,同时展示与秦朝相关的图片。
提问:歌中的秦王是谁?
(一)、秦灭六国
讲解;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赢政,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统一全国呢?也就是说,此时有哪些条件促使统一的出现?分小组讨论。
统一的条件:①商鞅变法,国力增强;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③重用人才,雄才伟略;④正确的军事策略。
讲述:秦统一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已经厌倦战乱,渴望统一。而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与当时的政治局面产生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戒备森严,关卡重重,交通受阻,货币不统一,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的统一符合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另外,秦王任用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许多有才能的人,自己又能礼贤下士,这也为其统一创造了可能。在统一的过程中,秦采取了正确的军事策略,灭六国的顺序基本上是由近及远,体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距离较远的国家先搞好关系,攻打近距离的国家,攻下之后再从此国出兵攻打下一个国家,减少了远距离行军造成的兵力损耗。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存在,秦王实现了统一大业。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引导:秦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以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王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创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讲述: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我们可以用下列图示来表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统治秩序。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先后尊号称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称为皇帝,以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并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还规定皇帝自称日“朕”,皇帝的命令曰“诏”,皇帝的印日“玺”。从此,皇帝成为历代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是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象征。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讲述:刚才我们介绍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还在经济文化上和军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经济文化上: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使用的是不同的货币,那么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就会有很多不便。例如,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人民币、英镑,还有美元,而且这些货币分属不同地区使用,即一种货币只能在一个地方使用,那人们在不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时,首先得兑换货币,再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出觋用甲地的货币到乙地买不到东西的现象。度量衡也一样,如果不统一,那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就得换算,非常麻烦。文字不统一问题更大,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使用不同文字,根本就没有办法交流,更重要的是诏令下达到地方,官员会说看不懂而不执行,不利于国家统一。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铜钱,对度量衡的统一表现为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来又推广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军事上:在北方,对于匈奴的进攻,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主要有三步。一是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平原;二是把内地民众移居到河套平原垦田戍边,充实边防;三是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在南方,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为了加强对于越族的管理,兴修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引导: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安定北边,开发南疆,使秦的疆域空前广大,下面我们绘制一张简图来进行识记。
(四)、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这是古代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本课内容丰富、庞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知识较多。因此,本设计主要基于《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的重要地位和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中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恰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中央集权制度”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并且让学生绘制出“中央集权制度”;为更好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设计《秦囧》情景剧表演,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第2篇:《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七年级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秦统一中国的基本事实,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知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图片、史料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绘制中央集权制度锻炼试图能力。通过课本剧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秦统一措施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秦始皇统一措施感受先民的智慧,培养家国认同感;通过对秦始皇个人事迹的学习,培养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音乐片段《秦王扫六和》,同时展示与秦朝相关的图片。
提问:歌中的秦王是谁?
(一)秦灭六国
讲解;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赢政,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统一全国呢?也就是说,此时有哪些条件促使统一的出现?分小组讨论。
统一的条件:①商鞅变法,国力增强;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③重用人才,雄才伟略;④正确的军事策略。
讲述:秦统一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已经厌倦战乱,渴望统一。而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与当时的政治局面产生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戒备森严,关卡重重,交通受阻,货币不统一,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的统一符合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另外,秦王任用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许多有才能的人,自己又能礼贤下士,这也为其统一创造了可能。在统一的过程中,秦采取了正确的军事策略,灭六国的顺序基本上是由近及远,体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距离较远的国家先搞好关系,攻打近距离的国家,攻下之后再从此国出兵攻打下一个国家,减少了远距离行军造成的兵力损耗。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存在,秦王实现了统一大业。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引导:秦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以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王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创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讲述: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我们可以用下列图示来表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统治秩序。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先后尊号称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称为皇帝,以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并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还规定皇帝自称日“朕”,皇帝的命令曰“诏”,皇帝的印日“玺”。从此,皇帝成为历代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也是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象征。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讲述:刚才我们介绍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还在经济文化上和军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经济文化上: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使用的是不同的货币,那么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就会有很多不便。例如,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人民币、英镑,还有美元,而且这些货币分属不同地区使用,即一种货币只能在一个地方使用,那人们在不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时,首先得兑换货币,再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出觋用甲地的货币到乙地买不到东西的现象。度量衡也一样,如果不统一,那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就得换算,非常麻烦。文字不统一问题更大,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使用不同文字,根本就没有办法交流,更重要的是诏令下达到地方,官员会说看不懂而不执行,不利于国家统一。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铜钱,对度量衡的统一表现为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后来又推广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军事上:在北方,对于匈奴的进攻,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主要有三步。一是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平原;二是把内地民众移居到河套平原垦田戍边,充实边防;三是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在南方,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为了加强对于越族的管理,兴修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引导: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安定北边,开发南疆,使秦的疆域空前广大,下面我们绘制一张简图来进行识记。
(四)教学反思
《秦统一中国》,这是古代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本课内容丰富、庞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知识较多。因此,本设计主要基于《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的重要地位和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中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恰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中央集权制度”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并且让学生绘制出“中央集权制度”;为更好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设计《秦囧》情景剧表演,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第3篇:《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培养 :
1、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2、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好处
4、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5、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
第4篇:《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古风》)
教师深情朗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教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
第5篇:《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篇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秦统一,识记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秦朝疆域示意图、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货币等图片史料,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秦朝统一有其重要历史意义。秦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认识到秦朝统一中国,从文化上
第6篇: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
第7篇: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七年级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
第8篇:秦统一中国教学反思
七上第9课 秦的统一教学反思
长春市第154中学 杨立东
通过这节课,我的讲课反馈总结反思如下:
一、学生能完成这些知识点: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2.能识记统一的意义。
3.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掌握不好的有: 1.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三.意外收获:
能提出秦统一的原因并能解答一部分。四.遗漏的知识
书上提到的长平之战几乎不看。五.总结如下:
1.学生的合作注重的是阅读和任务,没有进一步的思考。2.学生的合作局限性在于知识面窄。
3.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引导不到位。对于突破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