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7 08:27: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

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第2篇:拟行路难(其四)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二、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三、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整体感知: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臵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五)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五、小结:诗的开头用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诗隐含了作者的不平之气。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当然,这种愁又哪难消除呢?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现了抗争,这一句是一个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八句又是一个转折,表现了诗人的“不敢言”,如此无可奈何,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内心中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这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教材相关链接:李白的《行路难》

一、了解背景: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二、让我们怀着这种悲愤的心情走进诗歌的第一乐章:

朗朗的吟读,体会音乐美

教师过渡: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喝佳酿,如品甘泉,如饮香茗,会让我们口齿留香,久久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美美的读一把。

读诗应该注意什么?要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朗读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吟读诗歌,吟读诗歌就是要求读的味道更足,情感更浓,意境更美,慢而有拖音。

1、学生按要求先自渎一遍,找出重音,划出节奏,酝酿情感。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涵着诗人纵横跌宕的情感。

4、学生齐读一遍。

三、教师精彩过渡;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刚有图画的美丽,下面我们进入刚有趣的板快:好好的译读,感受图画美。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要求同学们说的尽量有诗意,有文采,有押韵、有想象。

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示范一句,学生模仿一句。

教师解读: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了金杯,酒香诱人;价值名贵的美味佳肴盛满玉盘,菜香弥漫。撙:酒杯;

清酒:名贵的酒;珍馐:美味佳肴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学生译读。箸:筷子;停下酒杯,放下筷子,烦闷的我菜不能食,酒难下咽;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内心一片茫然。

教师解读:我想远渡波涛滚滚的黄河,却正值冰封雪冻,不能行船;我要登上太行山,又遇上大雪封山。

学生译读。闲来无事,就学习伊尹,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间,又梦见伊尹那样遨游在太阳旁边。

教师示范:歧路:岔路;行路难呀!行路难呀!,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岔路?我今后的道路又在哪里呢?

学生译读。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机会总有一天会来到来的,那时我就会高挂云帆,渡过苍茫大海。

三、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精彩的描绘,我们会发现李白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有着很美的意境!这首诗歌不仅有音乐的起伏美,图画的意境美,还有情感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板块:美美的析读,感受情感美。

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讨论李白看到了什么? 2 他有什么举动?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 4 他联想到什么人?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和呐喊?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问题解答:

1、李白看到了什么?(金樽、清酒、玉盘、珍馐)透过诗句我么感受到什么?

(酒宴的丰盛、欢乐的场景,朋友的深情)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有怎样的反常举动?透过诗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他有什么举动?(停、投、拔、顾、苦闷的心情)

一乐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情感跌宕之美丽。他有如此举动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他联想到什么人?(姜子牙,伊尹、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开始在政治上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引用典故的目的: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

但是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作者倍感痛苦,终于发出怎样的苦闷感叹呢?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和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精彩过渡: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长啸天无语,竟使英雄泪满巾”,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的彷徨,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发出怎样的呐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一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诗人“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蓝图,我们要读出他的坚定信念和倔强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板书:设计一个“叹”字的板书

讨论老师为什么要把板书设计成“叹”字形状呢?猜一猜?诗歌中有谁的感叹?我们有什么感叹?

小结: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的李白,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难遇伯乐,鸿鹄之志难以伸展,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所以我们悲叹!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李白身处逆境,却悲而不伤,对理想的永不放弃让他摆脱了歧路的彷徨,他积极乐观,倔强自信,他是生活的勇者,所以老师敬叹!

李白的诗歌如水,波澜起伏;诗歌如火,热情洋溢;诗歌如画。百看不厌;诗歌如歌,荡气回肠,所以我们赞叹!因此老师设计了“叹”字形的板书。

然后指导学生背诵诗歌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

2、进入情景

检查学生背诵

教师总结:这首诗歌虽然短小,但是它纵横跌宕,有着长篇的气势格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讨论探究这首诗歌的写作亮点: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象征,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浪漫主义,画龙点睛

四、进入说话练习:第四板快:美美的品读,感受思考美。

同学们用:我最喜欢这首诗歌的——诗句(词语)因为-----

五、进入写作练习:第五板块:美美的写读,感受创作美。

1、李白,我想对你说——

教师点拨:假如我们穿越失控的隧道,看见这时的李白,你想对他说什么?是鼓励,还是安慰?是同情还是敬佩?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创作的殿堂。

2、用你们今天学习到的最喜欢李白的诗句说一段话。

3、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三道题任选一个,然后写作,交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教师小结:

李白,我想对你说:青山碧水,是你灵魂的栖所;九宵青云,是你翱翔的长天;大江奔流,是你不尽的豪情;清风朗月,是你可诉的知音。你绣口一开,就是鸿篇巨制;你傲骨一挺,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你长袖一甩,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之挂云帆济沧海”。可叹你“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可敬你“踏遍青山情不老,笑傲风云诗更狂”,所以我要对你说:“李白,我爱你!”

六、教师总结,师生共勉。

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暗礁,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倔强自信,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之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是我们新年的基点,力量的源泉,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3篇:《拟行路难》(其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 “比兴” 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读懂大意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论诗 1、知人论世

鲍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拟行路难(其四) 教案教学设计

江蓝雨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家与作品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汇总17篇)

学校和教育部门对于教案的编写和管理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估和调整,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篇一

作者:鲍照朝代:南北君不见华不终朝。

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

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

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

独魄徘徊v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

岂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

君当纵意自熙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篇二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1课时。

一、引入。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实用16篇)

编写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教案中应体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融合。掌握好教学步骤和教学顺序是教案编写的关键。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篇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磻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通用18篇)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编写的一种有关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记录材料。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下面是一份详细的教案示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家与作品。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拟行路难其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拟行路难其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