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3 08:25: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文言文课外

11、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既

②弟子

③从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

② ③

12、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

2、翻译:①躬亲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3、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①纂录:摘录。【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择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长

⑦辄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14、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

②对

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

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15、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

②且

③恻然

④稍

⑤怪

⑥颇

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归:承认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

②阴

③夫

④斯

⑤孰

⑥徐

⑦谕

⑧省 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 ②正色训之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竞

③然

2、翻译:①示有恩也

②恩过不相补矣

3、理解:“死者众矣”前省略了主语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18、邓攸弃儿保侄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注释】:①胡人:匈奴人。②京师:京城。③挈:带着。④毋:不要。【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惟

②值

③迫

④但

⑤担

⑥莫若

⑦从

2、翻译:①怀遗民走 ②吾辈尚壮

3、比较:上文有三个“亡”,依次分别解释为:①

19、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2、翻译:①之万怪之

②方乘,遂为掀下

③连易数人

20、王安石辞妾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汝谁氏:你是谁家的。④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⑤部米运:指监督运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

21、宋仁宗忍饿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注释】①外面遂以为例:指官外的人便以此为例,天天要宰羊,以备皇上享用。【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兴

②寐

③禁中

④诚 ⑤逐

⑥馁

2、翻译:而启无穷之杀也

3、解释下列句子或词组中的“比”:①比闻禁中每有索取

②无以伦比

③天涯若比邻

;④比比皆是

4、扩展:上文有“不寐”之说,请写出带有“寐”的一个成语

22、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彻:通“撤”,撤去。⑨周:救济。

【考点】

②卒

③殡

④具

⑤泣

2、翻译: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②公亟令询之

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名名言:

23、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已向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②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嗤

②经

③已

2、翻译:①有欲之色

②因辍己施焉

③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3、“左右相助”中的“相”,是指:①他②互相③愿意④适当

24、逆旅主人无情

京城之俗,多以逆旅为利。客至,授一室,公可榻,俯而出入。晓钟响,起为他事,遇夜始归息,舆濯水皆自为,然月租以千数,否必斥骂致讼。或疾病,辄遣出。其病危者,虽气息尚属,目未瞑,即弃之,而夺其资财。妇孕将产者,以为不祥,拒而不舍。其少恩薄情如此。非其性固然,地在京城,四方人至者众,其势必然也!

【注释】①逆旅:旅店;此指开设旅店。【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授

②他

③舆濯

④或

⑤辄

⑥属

2、翻译:①然月租以千数

②否必斥骂致讼

③非其性固然

3、理解:①“仅可榻”中的“榻”应理解为

;②“俯而出入”是形容

(四)诚信

25、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直

②但

③遽

④辞

2、翻译:①子侄以为言

②不尔,是欺人也

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注释】①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③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

②破

③全

2、翻译: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②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3、上文有两个“信”,请分别加以解释:①“齐侯不信”中的“信”,解释为

; ②“信者亦臣之国”中的“信”,解释为

4、理解:在要不要献岑鼎这个问题上,柳季为什么感到为难?

27、杨万里与“诚斋”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忘掉,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注释】①吉州:古州名,今江西境内。②绍兴:宋高宗年号。③司忘掉:职官名称,负责钱粮税收。④丞:县令的属官。⑤张浚:南宋重臣,力主抗金。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谪

②名

2、翻译:①杜门谢客

②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

28、和氏璧

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或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为石,忠贞之士而视为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也,遂命名为“和氏璧”。

【注释】①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②薨:古代诸侯王死叫“薨”。③剖开。【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诸

⑤泣

⑥夫

2、翻译:①王以和为诳

②子奚哭之悲也?

3、这珍贵的玉璧为什么命名为“和氏璧”?

29、幽王击鼓

周宅丰、镐,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④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

②尝

③乃

2、选择(打勾):“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释为

①如果

②立刻

③靠近

④不幸

3、翻译:①因数击鼓

;②为天下笑

4、理解:周幽王的过错是

(五)品性 30、许生端方

道光间,姑苏渡僧桥畔,泊一县试舟。书生姓许,年方二十,风度翩翩,多才,生平端方无戏言,有古贤士之风。三更,见岸畔火焰耀天,锣声人声轰然惊心,知店肆失火。许生颇为叹息。方瞻仰见,见楼窗中跃下一少女,肌肤洁白,身未著寸缕,落于船头,几被女惊落河中,许正色曰:“姑娘受惊矣。”女惶恐,见俊秀书生,欲赴河。许劝之曰:“既避火,何投水?”遂以锦被裹之,秉烛而坐以待旦,目不斜视。火止,东方已白,女父知而负衣裙至舟,女衣之,拜谢而归。

【注释】①道光:清宣宗的年号。②姑苏:苏州的别称。③县试:县府举办的科举考试。④著:同着。【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颇

②几

③赴

④秉

⑤负

2、翻译:①生平端方无戏言

②既避火,何投水 ?

3、理解:上文“身未著寸缕”中的“寸缕”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礼节来对待我。几年后,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我的)徒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没有接受(礼物)。(景偁)说:“我师从您,并不是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是希望我有希望做您的学生啊

答案:

11.催景俘拜师 1.①已经

②学生③追随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12.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很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3.莅事惟烦。13.读书五失

清朝的袁文清曾经说:“我小时候读书有五个过失:泛泛的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问题就是知道得多但是没有什么要旨;喜欢古人的言行,思想总是保守,不敢远望,这样的问题就是学说正统但是没有什么创意;收集材料、笔记过于死板,一个材料没有说完就老是改开头,这样的问题就是作无用功;听说别人的优点,总是马上学习、模仿,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太高的目标;喜欢学习写作,没有能够保留下底稿,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14.颜回好学

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迁怒于人,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他命短去世了,今后再也见不到他了。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三)仁爱

15.张孝基仁爱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孝顺,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稍微能够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1.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16.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寔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偷盗的人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寔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开导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于是就成了这样子。”儿孙说:“谁成了这样子?”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寔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很坏的人,应该反省自己为好。”陈寔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没有偷盗的人了。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有邯郸的民众在正月元旦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野鸡献给赵简子。赵简子非常高兴,赏赐给了他们很多东西。门客问简子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在正月元旦这天将猎物放生,是一种恩德。”门客说:“民众知道您想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着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人们捕猎。捕猎之后再将它们放生,恩德是弥补不了犯下的过失的。”简子说:“你说的对。”

1.①同“于”;在②争着③对的2.①表示(对飞禽)有恩德②恩德补偿不了罪过。3.鸠4.担当、胜任。18.邓攸弃儿保侄

邓攸是晋国人。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名字是遗民。正值社会*,北方的胡人入侵首都,抢夺牲口。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吃光了食物,胡人再次逼近。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有遗民。现在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大家都会死。不如我们放下我们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跑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妻子听后也就同意了。

1.①只②恰逢③靠近④只⑤挑⑥还不如⑦听从2.①抱着弃民逃跑②我们还年轻。3.①死②逃跑③死 19张之万之马

尚书张之万,畜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地神气,速度非常快,曾经在一天内奔跑数千里,大气不喘。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他坚持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不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把马送回来的原因,说:“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得掉了下来。这是匹坏马,所以把它退了回来。”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买马的钱收回了马。等到他骑上马去,温顺善良仍像从前一样,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

1.①养②派③坚持④不多时⑤问⑥大概2.①张之万对这事感到奇怪②刚骑,就被马掀下来③一连换了好几个人。20.王安石辞妾

王荆公发丧,吴夫人为他买了一个小妾,荆公见到说:“这是什么?”那女子说:“夫人让我侍奉您左右。”王安石说:“你是何人?”那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大将,运米时船沉,家中资产都赔上还不够,还要卖了我来补偿。”王安石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安石叫来她的丈夫,让他们夫妇还像原来一样过日子,又拿钱给了他们。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人着想。

第2篇:课外文言文

唐临为万泉丞

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

(译)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赋税而被关押的。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日子。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种与收获怎么养活他们,请把他们放出来。”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允许。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罪责。”于是县令请假回家。唐临把囚犯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农忙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唐临从此出名了。

为:做万泉:古县名会:适逢,正赶上雨:下雨

赋:赋税活:使„活下来自:自愿令:让

白:禀报佳期:好的时期因:于是悉:全部

系:拘囚出:使„出来约:约定时间由是:从此

逸:逃跑许:答应明公:对县令的尊称

当:担当罪:责任稼穑(sè):耕种与收获

毕:结束系:关押所:„的地方

感:感谢恩:恩德请:请允许我,请让我等:用在人称代词或名词后面,表示多数,一类人

丞:原为辅助意,此处讲辅助县令的从属官员

上文有两个“毕”,含义不同:“农事毕”中的“毕”,指“结束”,意为农忙结束;“至时毕集县狱”中的“毕”,指“全部”、“都”,意为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又“少长毕至”,意为年轻的年长的都到了。

熊救猎人(译)

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要伤害自己。一会儿,大熊把食物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次母熊觅食回来,都会分给他一份,这个人就这样活了下来。后来,后来小熊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全走了,那人估计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就死不了了。唉,都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怎么能说它没有情义呢?

患难见知交

(括号内为解释):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此处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望尘者接踵于道。(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及(等到)罢归(免职),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寻(不久)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这里指富贵或失势)改观(改变态度)也。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赵洞门儿子的名字)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去世),赵亦以痛子,殁(死)于客(外地)邸(旅舍,客店)。两孙孤立,菌次哀振(同“赈”,救济)之,抚其幼者如子,字(嫁)以爱女。一时感叹赵为知人

(译)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当时独有吴菌次显得孤高,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为失去儿子而感到万分悲痛,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点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赵洞门当官时,门庭若市;被免职后,门前车马稀;当再次被起用,门前车马又络绎不绝。这真像是一幕闹剧,世态炎凉尽在其中。而大千世界也不尽然,吴薗次就是一个不以富贵失势改变态度的人,他对赵洞门的升迁始终如一。特别是赵洞门和儿子亡故后,他更是把赵的小孙子视同自己的儿子。吴薗次的这种品质确实令人肃然起敬,我们也应该有这种品质。

孝丐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 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曾经在吴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但是已经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边,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虽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净。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唱歌作乐,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作别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很郁闷,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当年三十岁左右。

齐宣王为大室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④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⑤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注释:1.堂上三百户:形容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2.具:备办。3.香居:齐国大夫。4.释:放弃。5.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译文:齐宣王盖大屋子(意译为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盖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香居问齐宣王说:“荆王放弃先王的礼乐,去做淫乐,臣斗胆问荆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皇帝的”“臣斗胆问荆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香居说:“臣请求退下。”小步快走着往外走。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诏来尚书说:“记下,寡人不孝(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由上文可知:因为齐宣王奢华无度,所以香居进谏,并从文中我们可看出齐宣王与香居的人物特点:齐宣王:机敏、豁达、知错能改、善于纳谏;香居:机智勇敢、敢于进谏。

惜驴而负鞍

某翁富而吝,善权子母,责负无虚日。后以年且老,艰于途,遂买一驴代步,顾爱惜甚至,非甚困惫,未尝肯据鞍,驴出翁胯下者,岁不过数四。

值天暑,有索于远道,不得已与驴俱。中道翁喘,乃跨驴,驰二三里,驴亦不习骑,亦喘。翁惊亟下,解其鞍。驴以为息已也,往故道逸归。翁急遽呼驴,驴走不顾,追之弗及也。

大惧驴亡,又怯于弃鞍,因负鞍趋归家。亟问:“驴在否?”其子曰:“驴在。”翁乃复喜。徐释鞍,始觉足顿而背裂也,又伤其暑,病逾月乃瘥。

(译)有个人有钱但是很抠门,整天精打细算,一分钱掰两半花。后来上了年纪,走不动路了,就买了头小毛驴用来当交通工具,非常爱惜,不是因为太累根本就不骑它,所以驴子驮老头的次数很少。

正是夏天气热,因为要走远路所以带着驴,半道上老头累了,就骑着驴走了2、3里地,可驴不经常带人,也累的吭哧吭哧的。老头吓的跳下驴,还把鞍鞯给驴也解了。驴以为啊哈终于可以休息了,所以悠哉掉头按原路回去了。老头急的赶忙追,驴也不搭理他,老头也撵不上。

老头心想不行啊,好不容易花钱买的驴,要是出交通事故死了怎么办,但是这鞍鞯买的时候又不是送的,所以老头自己驮着鞍赶回家。到家就问:“我那驴可回来没啊?”他儿子说:“早回来了。”老头才松口气。这才把鞍放下来,心情一放松开始觉得脚疼还有背疼,天又热还中了暑,病了好几个月还是不见好。

寓意是:盲目的溺爱,最终造成更大的损失,也就是做事要分清轻重,不能一味感情用事而遭到更大损失。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燕策二》

译文

有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好马。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和我谈生意。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我会付你一天的价钱。” 伯乐就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回头看它。一天之内马价涨了十倍。

1、比:连续、接连

2、知:了解

3、去:离开

4、三旦:三天

5、于:在6、立:站立

7、言:交谈

8、愿:希望

9、还:通假字,通“旋”围绕,绕圈子。

10、顾:回头看

11、莫:没有

12、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13、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

14、乃:就,于是

15、一旦: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

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乃献遂邑之地以和___ ②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___

③北面就群臣之位___ ④曹沫三战所亡地___

⑤欲倍其约___ ⑥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___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译文:你想干什么?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译文:

4.根据课文填空。

①刚刚订了盟约,曹沫突然出现了,____、____只两个动作,干净利落,目标明确,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策划,而非一时心血来潮。

②管仲对桓公的劝告,从侧面点明了曹沫功成即退,不怕对手反悔的_____

5.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

答案:

1.①求和 ②已经 ③趋向、回到 ④失去 ⑤通“背”,违背 ⑥答应2.①执,劫 ②原因 5.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言之成理即可)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喜好勇士,曹沫为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左右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塌坏就能压到齐国国境上,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不可。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它。”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请君入瓮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译文

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阴谋造反,太后(武则天)便责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认罪,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弄到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然后叫囚犯进到里面去,他敢不认罪?”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

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第3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A级)

(一)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 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俟工(sǐ):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

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不敢与家人言之()遂以还之()..

又尝教书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课外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外文言文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