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强化训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课外文言文同步训练”。
强化训练(一)包拯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阁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而未尝不推以忠怒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饮辄醉 B.不伪辞色悦人/未尝稍降辞色 C.虽贵/虽不能察,必以情
D.故人、亲党皆绝之/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2.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拯 性 直 恶 吏 苛 刻 务 敦 厚 虽 甚 嫉 恶 而 未 尝 不 推 以 忠 忽 也。
3.结合选文,分析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香居谏齐宣王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样臣莫敢谏者/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B.书之/即书诗四句
C.具之三年而未能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以齐国之大/可以一战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3.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三)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日:见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
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②改之乎?不然迨③年事蹉跎④虽故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还(xuan):通“旋”,转身。②盍:何不,为什么。③迨(dai):等到。④蹉跎:虚度岁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 B.或谓君不普学/或异二者之为 C.王生益愠/香远益清
D.李生故寻王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应该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四)至公之道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①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忽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见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②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③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④否,岂以新故异情?凡一面尚自相亲况阳人而顿忘
也才若不堪亦岂以国人而先用?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释:①处分:安排职务。②君:统治,主宰。③被:遍及。④:胜任。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故知君人者/故时有物外之趣 D.百姓人力已奉于上/惧其不已也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所以择量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4.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五)鲁人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 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①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注释]①倍:通“背”,背弃、违背。1.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齐公许与鲁会于何而盟/染然相许
B.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君其图之/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D.颜顔色不变,辞今如故/未尝稍降辞色
2.给文中画线句子需要加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3.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沫的形象特点。
(六)孙叔放戒子
孙叔敖疾,将死,或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之意。②判: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孙叔敖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必无受利地/乡为身死而不受
C.而子辞/停数日,辞去
D.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此臣所以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3.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4.“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七)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请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候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全,则不复赎人矣。”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赐失之矣()(2)可以移风易俗()2.对文中画线句“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B.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却拒收给自己的赏钱。C.子贡在诸侯那里回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D.子贡在诸侯那里陡回鲁国人,却拒收给自己的赏钱。
3.孔子对他的两个学生的做法分别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八)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①,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②,卖得数斛米,斫③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④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磬:乐器,中空。②髲:假发。③斫:用刀斧砍。④剉:同“挫”,割。⑤荐:草整。
1.对下列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郡范逵素知名(素:向来,一向)B.侃母语侃曰(语:说)C.悉割半为薪(器:全部)D.路已远,君宜还(还:回家,回去)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3.文中陶母是怎么招待客人的?请用自己的话概述。4.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分析。
第二节课外文言文阅读 强化训练
1.C(A.到,拜访:B.验色;C.虽然即使;D.断绝)2.性萌直器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面未尝不推以忠想也。
3.包据:(1)立朝刚毅,贵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弹之:为官廉洁刚正,执法严峻;(2)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史不敢欺:爱国家,爱百姓;(3)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克己奉公;(4)“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铁面无私;(5)与人不荀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为官清廉,有骨气,不结党营私。(答出三点即可。)参考译文:(包据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極在朝延为人刚强坚載,成宣官国此而大为,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的一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关节不到,有间罗包老。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据打开官暑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默。包拯性情严厉刚直,恶办事小更苛杂刻薄,务求患诚厚道,虽然非常惜恨厌,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想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说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处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症枉法,不得故回同宗姓的本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二)1.C(A.给皇帝提意见或建议;B.写;C.备办,准备详细;D.凭借)2.书之庭人不肖好为大室盾子止寡人也。
3.香居:敢于在“群臣莫敢谏者”的时候劝谏齐直王表现出忠心勇敢;用楚王和
楚国的事例劝谏,表明他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香居的动谏,表明他能听取意见,男于改过。
参考译文:齐宣王盖大宫殿,大得足以盖数百亩地。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备办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香居问齐宣王说楚王放弃先王的雅乐,去做靡靡之音,臣斗胆问楚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君主的。”臣斗胆问楚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宮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香居说:“臣请求回避。”于是香居迈着小步为匆往外走。宣王说:“青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家人进谏?”于是叫来尚书说:“写下,寡人不遵从先王救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三)1,C(A.记做标记;B.有的人或许;C.更加:D.特意,有意所以)2.不然/逾年事蹉跎/風欲改励恐不及矣。
3.(1)学贵善思;(2)不耻下问:(3)择善而从之。(结合学习生活,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述感”,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生气,不理李生,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絵色离开,几手要拒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沛,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度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触,恩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说:“我真不職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鉴成。(四)1.D(A.得到;B.所以;C.和;D.已经/停止)2.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岂以旧人而先用? 3.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
4.太宗的至公之道: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E之心心,任人唯贤唯能。看法:这种至公之道,以国家和百姓为重,是真正的“大公”。参考译文: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泰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未得封官的人,都理怨说前大子富和济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撺了官职。”大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升
未、商均分别是、的儿子,而光、舜却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见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我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
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思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延之所以要择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任,怎能因亲、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日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国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不该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五)1.D(A.约定,答应同:B.丢失选跑;C.考虑/贪图:D.脸色)2.夫贪小利以自快奔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3.(1)勇猛无: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ヒ首劫齐恒公。恒公左右莫敢动。(2)讲正义(道义):“齐强鲁弱,面大国侵鲁亦基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1”(3)沉着镇定:既已言,曹沫投其ヒ首,下 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参考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力量就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武力。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公害怕了,就把遂邑的土地适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用曹做大将。齐極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誓。庄公与桓公在把的天坛盟之后,曹沫手拿比首持了齐公。公身边的人不数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優占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的都城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应该考虑一下这件事。”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的鲁国的土地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植公这么说, 就把手中的比首切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验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像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齐桓公大,想要违背约定。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而食国这样小的利益会使你在诸侯中的或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带,还不如还给他。”于是根公把侵占鲁国的上地还给了鲁国,曹三次大战所到出去的上地都还了回来。
(六)1.B(A重病/快:B.接受:C,叫绝/降别,告别:D的原因/用来…… 2.王果以美地封其子/面间千/请寝之行至今不失
3.因为“人畏鬼,越人信”,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售记抢存。4“孙叔放之知”表现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面”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
参考译文:孙叔敖病重,临死的时候,告诚儿子说:“大王多次弱予我土地,我都没有
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易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能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跟越国之间有一个叫寝丘的地方,这个地方土地黄,而且地名当险。楚国人怕鬼,越国人速信鬼神古当。所以,能够长久地拥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了。”孙叔死了之后,楚王果然赐给孙叔散的儿子肥美的土地,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楚王赐于丘,因此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别人占有。孙叔的聪明在于懂得不把世俗认为有利的看作是有利的。懂得把别人厌悉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于世俗之人的原因。(七)1.(1)失:错,错误;(2)易:改变。2.D(:回;让:辞让,拒绝)3.孔子批评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金,表扬于路救了人并接受赏牛。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做善事领奖赏有利于鼓励其他人效仿,可以移风易俗。
参考译文: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出来的,可以到国库报领取砝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在国外了一个者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补金。孔子说:“赐呀,你做错了。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适合自己的品行就算好了。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欣喜地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八)1.B(告诉)2.范逵等人第二天离开时,陶侃追赶相送不停,快送了一百多里。
3.(1)剪掉头发卖钱买米;(2)砍掉房屋的柱子当柴烧;(3)剁草垫子喂马。4.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理由: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为难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连日冰雪,陶侃家中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用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房屋的柱子全部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追赶相送不停,快要送到一百多里。范遠遠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课外文言文(一)徐孺子的故事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
11、崔景偁拜师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
唐临为万泉丞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
(一) 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