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5 08:10: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

初三文言文比较阅读三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同学们,老师整理了初三文言文比较阅读,加强练习吧。详情请看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嗟夫!……吾谁与归?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14.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安用重法邪?

译句:

16.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

11.⑴形体(形迹) ⑵离开 ⑶日光(阳光) ⑷探求

12.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13. (1)他的(2)这

14. B

15. (1)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16.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第2篇: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午、未、申三时: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②设色:染上彩色。

③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形容日落西山的样子。

1、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月色入户(门)

B、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C、止午、未、申三时(仅仅,只是)

D、其实湖光染翠之工(成效)..

2、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但手熟尔

B、月景尤不可言 / 怨天尤人 ....

C、别是一种趣味 / 实是欲界之仙都

D、安可为俗士道哉 / 尔安敢轻吾射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乙两文写景、议论、抒情,篇末都有点睛之笔。甲文突出一个“闲”字,乙文则着眼于一个“乐”字。

B、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则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情感。

C、甲文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同是描写月色,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乙文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答案:3【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⑴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乙文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二、对比阅读《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回答1-4题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夏水襄陵(升到高处)

B、空谷传响(回声)..

C、急湍甚箭(比)

D、鸢飞戾天者(到达)..

2、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绝巘多生怪柏 / 猿则百叫无绝

B、虽乘奔御风 / 猛浪若奔 ....

C、自非亭午夜分 / 自以为大有所益

D、负势竞上 / 负荆请罪 ....

3、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A、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

B、【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衬托出江水之净;“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句:(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 ~4 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略无阙处(同“缺”,空隙)

B、属引凄异(招来)..

C、古来共谈(赞叹)

D、沉鳞竞跃(代指鱼)..

2、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回清倒影 / 清流见底

B、夕日欲颓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C、四时俱备 / 学而时习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3、下列对两篇短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

A、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与“实是欲界之仙都”分别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C、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D、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如甲文中,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

3、C(甲文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写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晓雾将歇(消散)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丽景色)..

C、互相轩邈(向远处伸展)

D、经纶世务者(筹划)...

2、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A、晓雾将歇 / 出郭相扶将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经纶世务者 ....

C、沉鳞竞跃 / 负势竞上

D、在昼犹昏 / 虽死犹生 ....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D)

A、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B、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C、甲乙两文都通过描写动物表现山水景色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烘托大自然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

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清流见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水的清澈。

4、翻译句子。(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五、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①,还觅薜萝②。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⑥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⑦。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⑧。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②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英英:声音和谐动听。⑥重:向往。⑦竹实:又名竹米,文中指隐士所食之食。⑧办:具备。

1、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猿鸟乱鸣(此起彼伏)

B、夕日欲颓(坠落)..

C、蝉吟鹤唳(到达)

D、岂徒语哉(只,仅仅)..

2、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B、既素重幽居 / 素湍绿潭 ....

C、于斯已办 / 壮心不已

D、实是欲界之仙都 / 梅溪之西 ....

3、下列对两篇短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

A、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B、甲乙两文都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也都表现出了乐山乐水、挣脱尘网的处世态度。

C、甲文中“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杂乱吵闹。

D、乙文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1)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都争相跳出水面。

(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都已具备。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12.C

13.D

14.示例: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15.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16.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第3篇: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

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19、解释下列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初中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

初中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2009-02-16 20:32:03)转载标签: 高考语文教育古文复习杂谈 分类: 古文加油站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只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所占分值一般在全卷的10%-15%,从课内文言文中的基本篇目选取语段,所取语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复习时要注意:(1)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