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部的音乐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6 00:27: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走进西部的音乐教案

走进西部的音乐教案

走进西部的音乐教案

教具:钢琴、多媒体投影、白板

教材分析:中国西部民族风情、地理和人文特质,一直都是吸引大众目光的焦点,西部地域蕴涵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而西北民歌又是这一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种类之一,“走进西部”音乐教案。是中国民歌之魂,是中华民族一块引为自豪的艺术瑰宝。编者选编了西部最具典型的音乐作品,通过开设“走进西部”的栏目,设计了走进西部的途径,试图让学生从青海、甘肃和宁夏的民歌代表作品中,通过听、唱、析、创的过程,去学习和感受西北民歌《送大哥》、《黄河船夫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等传统民歌。通过这一系列代表作的欣赏,让学生学会从音乐中走进西部,去尽情地领略西部音乐的风采。

学生分析:对于民间音乐中民歌学生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很有限,而西部民歌离学生的生活又很远,所以老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唱、影、音等多方面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教学。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演唱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和音乐意境。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西北民歌的兴趣,并能了解这一地区民歌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歌曲中各音乐要素的分辨以及作品特征的辨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不同风格的西北民歌,让学生在音乐的探索、联想等过程中,感悟和描述所表达的情感。从而热爱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西北民歌。

2、知识与技能(复习与回顾):能用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送大哥》。能从歌曲的节拍、速度、唱法、旋律等音乐要素去“赏析”民歌,并能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探索西北民歌形成风格特色的元素。尝试自己去根据学习到的民歌特点,模仿创作西部风格的民歌(视时间教学)。

3、过程与方法:听、唱、分析、对比、创作教 师 学 生 备 注导入 教师即兴演唱几首民歌。 请同学们猜猜是哪里的民歌,风格是否相同?你们猜猜这是哪个地区的音乐? 东北民歌《新货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陕北民歌《信天游》教 学 过 程 与 环 节 教师提问:西部主要包括哪几个省份?地形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相关知识介绍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速度:自由;旋律:上行大跳、下行级进曲折迂回;感觉高亢嘹亮而又缠绵悱恻;唱法:原生态;发声方法:真假声结合,教案《“走进西部”音乐教案》。音阶调式:sol、la、do’、re’、sol’;民歌种类:花儿。作品分析《黄河船夫曲》速度:自由;旋律:跳进为主;感觉高亢嘹亮而率直;唱法:原生态;发声方法:真声。音阶调式:do、re、fa、sol、la、do’;民歌种类:船夫号子。

分析作品简单演唱旋律:

1、 学生视唱旋律。

2、 找出最容易记住的乐句填词。

3、 师生合作完整演唱这首歌曲。 通过演唱体验情感 听王向荣演唱的加了伴奏的版本。 对比前面的演唱,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听腾格尔演唱的改变版《黄河船夫曲》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尝试创作(备选环节)根据给定节奏型(也可以自编节奏),用5、6、1、2、4、5创作一个上下句的旋律。选取比较好的作品全班同学集体视唱。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增强自己对西北民歌的感受。听、唱、析《送大哥》学生们分析这首歌曲的特点,它用怎样的手法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西北女性细腻的性格。课后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陕北信天游的音乐特点小结 西北民歌以其独有的特色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增添了宝贵财富。现在,我们在学习民间音乐的同时,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课堂知识点小卡片填表曲目 速度 旋律 唱法 发声方法 音阶调式 民歌种类上去高山望平川 自由 上行大跳、下行级进曲折迂回;感觉高亢嘹亮而又缠绵悱恻。 原生态 真假声结合sol、la、do’、re’、(mi’)、sol’ 花儿黄河船夫曲 自由 跳进为主;感觉高亢嘹亮而直率而沧桑。 原生态 真声为主 do、re、fa、sol、la、do’ 船夫号子送大哥 中速 级进为主,感情缠绵委婉。

相关知识:

“花儿”是一种山歌,它原名“少年”,因为歌名、歌词中有大量的花名,20世纪40年代经过文人学士的介绍逐步改名为“花儿”。它流传在以甘肃临夏为中心,横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因为它在回、汉、撒拉、保安、东乡、土、裕固、藏等民族中用当地汉语方言传唱,所以它又是一种跨民族的山歌体裁。“花儿”的传唱有两种,一种是在平时劳动和赶路时自吟自唱,一种是在专门的“花儿会”上演唱,花儿会多在风景秀美的名山古刹举行,时间多为五、六月间。届时,花儿会与传统庙会、交易会融为一体,人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对歌酬答,充满了欢悦悠闲的生活情趣。西北在地理上分有五个省份,他们是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常年少雨,气候干燥,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境内地形以高原为主,如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东部和内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区。

第2篇:走进西部音乐教案(一)

走进西部音乐教案

(一)一、教材分析:

中国西部民族风情、地理和人文特质,一直都是吸引大众目光的焦点,西部地域蕴涵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而西北民歌又是这一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种类之一。是中国民歌之魂,是中华民族一块引为自豪的艺术瑰宝。编者选编了西部最具典型的音乐作品,通过开设“走进西部”的栏目,设计了走进西部的途径,试图让学生从青海、甘肃和宁夏的民歌代表作品中,通过听、唱、析、创的过程,去学习和感受西北民歌《送大哥》、《黄河船夫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等传统民歌。通过这一系列代表作的欣赏,让学生学会从音乐中走进西部,去尽情地领略西部音乐的风采。

二、学生分析:

对于民间音乐中民歌学生的熟悉程度和喜爱程度都很有限,而西部民歌离学生的生活又很远,所以老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唱、影、音等多方面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教学。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演唱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和音乐意境。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西北民歌的兴趣,并能了解这一地区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歌曲中各音乐要素的分辨以及作品特征的辨识。

五、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聆听”不同风格的西北民歌,让学生在音乐的探索、联想等过程中,感悟和描述所表达的情感。从而热爱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西北民歌。

2、知识与技能(复习与回顾):

能用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送大哥》。

能从歌曲的节拍、速度、唱法、旋律等音乐要素去“赏析”民歌,并能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探索西北民歌形成风格特色的元素。

尝试自己去根据学习到的民歌特点,模仿创作西部风格的民歌(视时间教学)。

3、过程与方法:

听、唱、分析、对比、创作

六、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西部主要包括哪几个省份(西北在地理上分有五个省份,他们是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特征是什么?(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常年少雨,气候干燥,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境内地形以高原为主,如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东部和内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区。西北地区也是我国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

2.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速度:自由;旋律:上行大跳、下行级进曲折迂回;感觉高亢嘹亮而又缠绵悱恻;唱法:原生态;发声方法:真假声结合。音阶调式:sol、la、do’、re’、sol’;

3.民歌种类:花儿。

a.“花儿”(“花儿”是一种山歌,它原名“少年”,因为歌名、歌词中有大量的花名,20世纪40年代经过文人学士的介绍逐步改名为“花儿”。它流传在以甘肃临夏为中心,横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因为它在回、汉、撒拉、保安、东乡、土、裕固、藏等民族中用当地汉语方言传唱,所以它又是一种跨民族的山歌体裁。“花儿”的传唱有两种,一种是在平时劳动和赶路时自吟自唱,一种是在专门的“花儿会”上演唱,花儿会多在风景秀美的名山古刹举行,时间多为五、六月间。届时,花儿会与传统庙会、交易会融为一体,人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对歌酬答,充满了欢悦悠闲的生活情趣。)

b.作品分析: 《黄河船夫曲》

速度:自由;旋律:跳进为主;感觉高亢嘹亮而率直;唱法:原生态;发声方法:真声。音阶调式:do、re、fa、sol、la、do’;民歌种类:船夫号子。

c.听腾格尔演唱的改变版《黄河船夫曲》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d.尝试创作(备选环节)根据给定节奏型(也可以自编节奏),用5、6、1、2、4、5创作一个上下句的旋律。选取比较好的作品全班同学集体视唱。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增根据下列节奏用“5、6、1、2、4、5”调式音阶体系创作一个上下句的旋律(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节奏进行修改或者自己重新创造节奏): ×× ×× |× - |×× ×× |× - |

×× ×× |× - |×× ×× |× - ||加强自己对西北民歌的感受。

4.听、唱、析《送大哥》

学生们分析这首歌曲的特点,它用怎样的手法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西北女性细腻的性格。

5.学生课堂知识点 曲目

《上去高山望平川》 :a速度:自由;b旋律:上行大跳;c唱法:下行级进曲折迂回;d发声方法: 感觉高亢嘹亮而又缠绵悱恻, 原生态, 真假声结合;e音阶调式:sol、la、do’、re’、(mi’)、sol’;f民歌种类:花儿。

《黄河船夫曲》:a速度:自由;b旋律:跳进为主;c唱法:感觉高亢嘹亮而直率而沧桑;d发声方法: 原生态 真声为主;e音阶调式: do、re、fa、sol、la、do’;f民歌种类: 船夫号子。

《送大哥》a速度:中速;b旋律:级进为主,感情缠绵委婉。;c唱法:感觉高亢嘹亮而直率而沧桑;d发声方法: 原生态 真声为主;e音阶调式: re、fa、sol、la、do’、re;f民歌种类: 小调。

6.课堂小结:西北民歌以其独有的特色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增添了宝贵财富。现在,我们在学习民间音乐的同时,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新课程对歌唱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发展。因此在《走进西部》一课中,让学生走进西部、了解西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土高原,这一带有着独特的民间音乐风格,不论是喜、怒、哀、乐哪种情感,都有西部劳动人民抒发它们的歌声,她是黄土地的母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让学生动起来,参与、体验、感受音乐。

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磅礴气势。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在欣赏中加强学生的参与与体验,显然,光让学生坐在那里静静地听是远远不够的。怎样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呢?我想到要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动起来,怎么动呢?乱动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拍在音乐中动,并且要让学生在律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在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为了使学生体验并感受到黄河船夫与黄河上惊涛骇浪搏击的激烈场面和紧张情绪,在学生们听过歌曲之后,我启发他们结合对歌曲的感受做一个最想做的动作,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划船的动作。于是,在歌曲的伴奏下,大家边听录音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出划船的动作,体验着黄河船夫的勇敢坚强,感受着在惊涛骇浪中搏击的惊险与激烈。

有研究表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内容如果不加以巩固很快就会遗忘;我们看到的内容,虽然印象深刻,但是时间一长也会逐渐忘记;只有亲身参与,亲自动手操作过的东西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节欣赏课上,学生们听了音乐,看了文字和图片,更重要的是他们边唱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参与到歌曲的表演中去,亲身体验到了歌曲所表现的磅礴气势。我相信,本课的音乐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节音乐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西北民歌从不了解到逐步了解,从不喜欢到喜欢。让精品贴近学生,让学生喜欢精品,是我这节音乐课最大的收获。

第3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走进西部》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走进西部》(推荐16篇)由网友 “烤羊”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走进西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走进西部》

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走进西部》

教学内容:歌曲《送大哥》、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目标:   一、通过感受黄土高原的音乐风情和对西北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二、通过聆听、演唱、律动、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山歌形式“花儿”,学会对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和情感表现。 教学重点: 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初步学会演唱《送大哥》,并感悟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一、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歌曲内容的情感创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走进西部

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各地新成就(亮点)

【十年成就】

民生持续改善

——透过数字看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我省民生持续改善的10年。

10年来,我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003亿元,解决了14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530万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9.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从420万增至2023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10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年前的5478元增至13904元,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4元增至4462元,年均增长9.2%。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0年前的43.9%降至4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9%降至42%。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关于走进西部复习教案

关于走进西部复习教案

关于走进西部复习教案

第十章走进西部复习教案

三、工业、城市与交通

展示西部地区工业分布图

学生活动:(1)找出图中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部门。

(2)讨论工业分布于资源的关系。

总结:西部地区矿产自已丰富,工业大多靠近资源产地,还有全国著名的工业部门,如西昌和酒泉的航天工业,西安的飞机制造等。

展示西部地区交通图

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公路,铁路

列表总结

地区铁路公路

西北地区兰新线,包兰线

青藏地区青藏线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

西南地区宝成-成昆线、成渝线,贵昆线

四、西部地区的重大工程

列表总结

工程线路意义

青藏铁路北起西宁,南岛拉萨结束了x 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轮南,东到北京、上海。

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带动东西经济的发展,改善环境。

西电东送西南地区,长江、黄河上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走进西部作文

走进西部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进西部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进西部作文1

西部是一片热情、神奇、可爱的土地。第一单元的课文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西部,走进西部,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草原,在我的印象中是舒适的,躺在柔软又绿的草原上,看着牛羊饮水、吃食,一束阳光直射心田,让人格外的惬意。天空明朗,空气新鲜,草原一碧千里,每一处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景。

黄沙漫漫的丝绸之路。荒无人烟的沙漠出现几匹骆驼,一个使臣牵着背上满是货物的骆驼。丝绸之路是费了多少人的心血打通的一条直通罗马的友谊之路,甚至付出了生命。

白杨树高大挺秀,哪儿需要它们,它们很快地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走进西部解读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一、单元课文安排

《草原》

《丝绸之路》

《白杨》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单元解读

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因而编辑了这一组课文,阅读训练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在于表达的方法。

《草原》语言优美,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词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此外,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感悟人情美。

《白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白杨》赞颂的是西部的建设者。可以在拓展阅读时让学生读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同是托物言志,《白杨》象征着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理解在不同的课文里事物象征的意义并不相同。

《丝绸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走进西部》读后感

《走进西部》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进西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进西部》读后感1

在这单元的学习中,我知道了祖国西部的许多知识,领略了那里绝美的风光,同时也了解了西部那灿烂的历史文化知识。

我国的西部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辽阔的大草原、巍峨的大雪山、茫茫的大戈壁……那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魂牵梦萦,念念不忘。蓝天白云,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草,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载歌载舞,客人们吃着羊肉喝着酒,一切都是那么舒服惬意。夕阳西下,人们都不忍话别,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 话斜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奔腾的黄河到浩浩的大漠,从碧绿的草原到茫茫的戈壁,这里的一切神秘而古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走进西部的音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西部的音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