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预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汪清六中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班级:姓名: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C.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D.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祝福》片段,完成4-6题。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4.以下对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气氛和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B.揭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依旧。
C.衬托出我回到鲁镇过新年的欢愉心情和对故乡深沉的依恋。
D.预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性和必然性,更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5.小说中“我”的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就是鲁迅的化身,同情祥林嫂并想安慰她,却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惧,加速了她的死亡。
B.“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是祥林嫂悲剧遭遇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
C.“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但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
D.“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6.对文中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此”的内涵各不相同,层层递进,在纵横对比中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B.突出了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C.中间的插入语暗示了像祥林嫂这样的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享。
D.传达出“我”对鲁镇和这个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师说》全文,回答7-10题。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吾师道也 师道:以道为师。即学道
B.其皆出于此乎 出:产生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和解释经书的著作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士大夫之族句读之不知
C.其皆出于此乎其贤不及孔子
D.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3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一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一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吉林二中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命题人:苏蕾第Ⅰ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I试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一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提到“工匠精神”,也许......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二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汪清六中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班级:姓名: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下一代触屏手机什......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期中试卷 高一下册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扶余市第一中学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题高一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无选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