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理解“使”、“更”、“阳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
结合想象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理解课题
1、引入: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去见证了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别,感受了好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这节课,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距离咸阳20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也正在话别呢。
齐读课题,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2、解诗题:题目是诗的眼睛,我们就从题目入手,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明作者:同学们对于王维有多少了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建立本课两首诗之间的联系,突出了送别的主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送别诗的兴趣。通过解释题目,了解作者,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写的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时的情景,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习古诗
理解诗意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己读、指名展示朗读。
2、多音字辨析:“舍”、“朝”
1根据意思确定读音。2通过扩词,加深理解。
3、再读古诗,读出停顿、节奏。
4、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弄懂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5、送别诗有个特点,就是经常出现一些地名,这首诗里面有哪些地名?它们都在什么地方?
出示唐代地图。了解地名的位置。
6、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实践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以学定教”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重点品析入情入境
1、教师范读古诗,请学生评价。请学生与老师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首先、品读“柳”
1、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哪些诗句给了我们答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清晨的一场小雨过后,一切都变得干净如新,而在此时作者为什么单单要提到这柳呢
那么你能想象着画面来读出这份挽留吗? 请两名学生展示朗读,全班齐读共同体会。
3、让我们走进这美景,再来感情饱满地读一遍这两句诗吧。
全班齐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设计意图:通过对“柳”这一意象的解读,让学生逐步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柳”所传达出的信息,感受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意。】
第二、品读“酒”
1、如此新绿的柳树也留不住元二的脚步,不能挽留,就只有送别。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把长江水写入诗中,以此来表达他与孟浩然之间如江水般绵长浩荡、滔滔不绝的友情。那么王维在送别元二时要怎么透露自己的情意呢?齐读后两句。
2、在这美景之中,王维是以什么送友人?是一杯酒吗?从哪看出来的?
3、填空:“这是一杯______的酒。”
4、对比渭城与安西的环境差异:(课件出示渭城与阳关、安西对比图片)
5、换位思考:此刻,身为好友的你,有什么话要对元二说?
6、从这两句中你能体会出怎样的情感呢?
7、王维借杯中美酒透露了自己的情意,让我们用朗读来为他传达这份真情。第三、反复吟咏
介绍乐曲《阳关三叠》,并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劝酒时王维对元二所说的话,让学生在表达中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通过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四)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总结本课的两首古诗,并拓展《劳劳亭》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内两首送别诗的梳理,让学生对送别诗加深认识,通过拓展《劳劳亭》,丰富学生的积累和感悟。】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背诵古诗。
2、结合诗意、展开想象,在两首古诗中任选其一改写成一篇短文。【设计意图: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对诗歌情境和诗歌情谊的把握更到位,同时训练学生学语言、用语言。】
六、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柳(留)
不舍挽留
酒(送)
依依惜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
致用。
2学习”救助车夫”事件,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重点句。3 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 之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迅,揭示课题
1.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的侄女周晔在他逝世9年以后写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
2.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为什么后面还加上一个先生呢?
3.请你们怀着一种尊重再去读一读。(齐读)
二、学习新课
1.请大家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1936年10月19日,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因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鲁迅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了,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一起走进追悼会现场,去看看人们追悼伯父的情景,请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画一画,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伯父受到人们的爱戴?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板书:爱戴)
1).生反馈并交流。出示::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于失声痛哭。2).哪个词让你感到了?“失声痛哭”是怎样哭的?
3).在那样庄严肃穆的场面,人们仍然失声痛哭,这让我们感受到伯父受到人们深深——爱戴。
3.还有哪儿也感受到伯父受到人们的爱戴?指名说、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朗读。
4.此时我疑惑了?疑惑了什么?
5.是啊!先生悄然离去,引发了如此大规模的自发追悼,先生悄然离去,给所有人的脸上只留下一个表情——悲痛,先生为何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从周晔回忆的小事中去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到最后,边读边想,与同桌讨论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
三、救护车夫,感受“爱戴”
1.谁来说,周晔都回忆了哪些事情?生进行反馈并板书。(板书:谈论《水浒传》、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2.救助车夫看似一件小事,却能够波动我们的心弦。请同学们默读救助车夫这个部分,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并思考2个问题:a.哪些词句让你一下子找到了先生受人爱戴的理由,请用______划出来;b.哪些句子令你百思不得其解,将你带入更深的疑惑,请用~~~~划出来并在边上做个?
3.交流反馈。相机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请你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集在鲁迅先生身上,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2).半跪着,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
3).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酸、累„„)
4).半跪在谁的面前?(拉车的)你想当时的鲁迅是什么身份?(大文豪„„)面对的却是——
5).面对一个陌生的身分低微的车夫,鲁迅毫不犹豫地半跪下去,这一跪,跪出了什么?(板书:爱)
6).通过朗读你能把这种爱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
7).同学们细小的事情、细微的动作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不仅如此,他还在包扎好伤口之后,伯父还——
8).从这救助车夫的过程中,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并小结。4.读了这个故事,还有哪些句子令你百思不得其解,将你带入更深的疑惑?
1).生反馈并交流。出示: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伯父为何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交流、反馈学生的感受,并相机解决问题,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叹车夫——叹百姓——叹社会。3).然而,他这样坚持不懈地斗争着,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车夫这样的劳苦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国家、民族的前途依然迷惘,劳苦大众依然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感到多少的——无奈。4).谁能把鲁迅先生的无奈之情读出来吗?指名朗读,引导生生互提对朗读的意见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读出鲁迅先生的无奈。5).从这一声声叹声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鲁迅?
5.然而这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鲁迅,却因过渡劳累,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早晨去逝了,享年仅仅55岁,就是因为这样的他才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就是因为这样当时人们自发为他送行,(新插入以哀乐作背景)面对送行的情景,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请拿出纸笔写一写。6.交流、反馈、点评。7.小结。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上了这堂课后感受颇多,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收获一,教学开头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谈话与学生对对子,我先说,我行你行他行人人都行,要求学生对对子。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学生就说“我能你能他能人人都能”“我棒你棒他棒人人都棒”等等。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决策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们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共同进步。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教学中,因为研究教材力度还不够,虽抓住了课文重点去揣摩,在品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所以就抓住了“半跪着”这词去品析,为了更好的品析这个词,就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因为没有引导到位,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感受不多,根本没有真正黄包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根本没有真正体会老百姓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国家前途的渺茫。导致学生的感情达不到共鸣。致使在后面的教学时,鲁迅面对车夫叹出了什么?学生讲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小练笔,对广大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过去,它一直被认为是“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文本中可练笔的“点”。这课上,我先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以及受到人们爱戴之情后,利用语文作业本最后一题出示了小练笔。“假如现在你就是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本来语文课教学应尽量腾出时间,让位于小练笔。但是因为安排时间不当,在课堂上并没有当堂完成小练笔。没有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了解诗人,入话题。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直接题目导入,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视情况知道朗读停顿。)2、解释诗题。读......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