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_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8 11:51: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学案设计: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古诗,并且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案设计:

课前: 预习故事中的生字词。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3、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4、解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5、默写两首古诗。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语文天地: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语文天地: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八单元语文天地教材分析:本语文天地包括“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及金钥匙,单元小结。 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二年级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二年级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关于本单元教材的学习,课本中的导语提出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下载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