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的贝多芬百年祭教案(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教学思路】
本文是大师写大师的一篇文章,就审视和赞赏的角度而言,往往是独特的,具有平凡人所没有的认知高度,同时离我们时代比较久远,又有对音乐艺术的独到的赏析,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或网络来查找相关人物的介绍评价信息,找一些贝多芬著名的音乐来欣赏,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其次引导学生细心地研读课文,做整体的感知,然后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体。最后,文本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尤其像本篇这样有着诗一样精美语言的文章,则更要紧紧抓住它,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进行品味,选取些关键句,更好地分析到位,理解透彻,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精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感受大师人格及音乐魅力。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难点:
1、理解文中作者对于大师的独特的感悟视角。
2、感受诗化的语言中的丰富的情感,学会分析品味。【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27年3月26日,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他,就是伟大的贝多芬。也许知道大师名字的同学不少,但真正了解大师的同学一定不多。现在我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年轻的贝多芬闯荡维也纳时,他的崇拜者,也是朋友兼房东——李希诺夫斯基亲王一家对他关怀备至,贝多芬心存感激。但后来贝多芬发现,亲王企图通过爵位的尊严,迫使贝多芬改变自己的意志。贝多芬勃然大怒,当下搬出亲王的宅邸,并宣布与之绝交。他在致亲王的绝交信里写道:您之所以成为一个亲王,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亲王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肖伯纳的文字走近贝多芬,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二、作者介绍
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文艺评论家。因其戏剧强烈的讽刺倾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他在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的代表作有《鳏夫的房产》、《圣女贞德》和《巴巴拉少校》等,其中《圣女贞德》是他最佳的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
三、课文内容分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
《贝多芬百年祭》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全文脉络清晰,从整体上看,文章重点说明贝多芬的个性及音乐的特点:
1、阅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试归纳贝多芬的个性。萧伯纳写贝多芬,围绕什么核心展开的?为之作者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件来说明?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提示:从文本中找关键词句分析。)
(1)贝多芬的个性:反抗性(第一段第三行)、奔腾澎湃(第一段第十行)、激进的共和主义者(第二段第一行和十行)、清教徒性格(第一段第七行)。(2)萧伯纳围绕的核心:
文章的首句,作者就大气磅礴的写出了贝多芬抗争式的辉煌,这也正是作者眼中“贝多芬”的显现。接着作者写到“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的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作者以“反抗性化身”为核心,将贝多芬的个性和音乐的特点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3)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
①第一段第三、四行“街上遇到大公不脱帽,且在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②第一段第六、七行“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被警察当作流浪汉抓起来”。
(4)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这些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能把人物的反抗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当时的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达官贵人无疑是人们尊崇追随的对象,能为达官贵人效劳是普通人的荣耀。贝多芬能这样的不调和,不恭顺,不献媚讨好,这正是他反抗社会,投入到真正艺术之中的具体的显现。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真实的、真正为艺术而献身的艺术大师风范。
2、写贝多芬离不开写他的音乐。阅读课文4至7自然段试归纳贝多芬音乐的特点。在萧伯纳眼中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提示:同学们应该先抓关键句去理解,先找关键句,然后加以讨论、分析、归纳,形成一定的共识。)
(1)贝多芬音乐的特点:
a.杂乱音响,不对称(第四段第五行)。
b.“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第六段第二行)
C.活力与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第六段第四、五行)
d.“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是使你清醒的音乐。”(第七段第四、五和第七行)
(2)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惊人的活力与激情。(3)音乐与个性内在的联系:
①贝多芬是“反抗性化身”,反抗性使得他突破乐式陈规。他的音乐是杂乱的、不对称的。“他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奔腾澎湃”的灵魂使贝多芬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这种活力和激情也一样体现在音乐之中,“贝多芬加给音乐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了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
②激进的共和主义者和清教徒性格使得贝多芬嘲讽传统,无所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风尚。这种鄙视流俗的气质使得他的音乐中有与时代不协调音。“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着旧的乐式”这也是激进共和主义者的特点。但贝多芬就是贝多芬,“ 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们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发现新东西„„”
总之,贝多芬的音乐打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缘于他的音乐充满着活力与激情。音乐中的活力与激情,来源于他不屈的反抗性的个性品格,可以说他的个性魅力与他的音乐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是协调统一的。
3、分析“贝多芬之谜”。(解题提示:第七段首句“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
四、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诗化,饱含着作者浓重的情感。举例说明:①(第一段第五行)“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在轧路机前面再加上修饰语“不听话”就可见贝多芬的个性了。
②(第一段第十四行)“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像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最狂热的爵士乐”是何等的疯狂,“少女的祈祷”是何等的温柔,在贝多芬的音乐面前,两者的等同突显的是贝多芬音乐的激情。
艺术手法:
文章为纪念贝多芬而作,却以大量的篇幅写到莫扎特等其他音乐家,为什么这样写?贝多芬性格的独特性在文中是通过与其他音乐家,尤其是莫扎特等人的对比突现出来的。
举例说明:① 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韩德尔巴哈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
②从服饰上把贝多芬等人穿的“散腿裤”与莫扎特等人穿的“紧腿裤”作比较,形象地写出了不同身份的两种人,突出了贝多芬的鲜明个性。
③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都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
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个性的显现;没有衬托,也就没有伟大的灵魂。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妙处,感受作家艺术手法的高超,更能透彻地理解课文。
其次,文章还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和比喻手法:像开头第一句“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就运用了具体的描绘,生动地刻画出了贝多芬桀骜不驯的性格。其他像“轧路机”“稻草人”等比喻使贝多芬的形象鲜明,使语言幽默风趣。
回顾今天上的内容: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贝多芬百年祭》,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贝多芬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更因为他是一个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是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只有勇敢的面对生活,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才能唱响生命的赞歌。那你将怎样谱写你生命的赞歌呢?
六、作业
1、如何理解“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这句话?
2、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更多地了解贝多芬,让贝多芬那种不屈于命运,敢和世俗、平庸、传统挑战,敢于和病魔、困窘、寂寞搏斗的精神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3、勾画评点,品味......
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把握文章刻画人......
《贝多芬百年祭》说课稿一、说教材《贝多芬百年祭》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课文选自《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准确把握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贝多芬百年祭》说课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