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百年祭》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3 08:26: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贝多芬百年祭》说课稿

《贝多芬百年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贝多芬百年祭》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课文选自《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文章并没有过多地描述为我们所熟知的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简要提及他的双耳失聪、终身未娶。本课内容重点是从他的精神品格与音乐创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他的伟大灵魂与不朽成就。

所以我在解读课文时通过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理论,抓住课文后半部分,即从音乐创作史的角度分析贝多芬音乐的深刻思想内涵,解读贝多芬的深沉孤独感,那种隐藏在贝多芬不羁个性后的人的孤独感。

二、说学情

对大多数高二学生来说,文中诸多专业名词可能不太好理解,而作者从音乐史角度评价贝多芬就更不易读懂。所以我重点从写人散文一般的阅读规律方面引导他们探究,听其言观其行,对比中见特征,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相信学生在高一练习了一系列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和写作,现在把握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人物精神应该没有太多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特别注意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的统一,读写不分离。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音乐特征及性格特点,并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

(2)体会写人散文描写手法的丰富与细致生动,并借鉴这些写人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钩玄提要,细读文本,通过自主阅读与分组合作,探究与领悟贝多芬其人其乐的特征与价值。

(2)学会分析复杂句子,自觉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丰富自己的语感图式,提高语文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贝多芬的奔放不羁与热情狂野,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2)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思考人生。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准确把握贝多芬的人物精神。训练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钩玄提要,并通过长难句子的分析认识贝多芬的音乐与性格特点。

这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该不是通常所说的领悟贝多芬的反抗精神,这一点显而易见。按照我的理解,难点是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力还给学生。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联系校本教材中的预习篇目,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第十五章,集中写森森在贝多芬音乐的阴影下苦心孤诣探索自己风格的那一章,创设情境。进入课文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搜寻并概括贝多芬的音乐特点与性格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准确把握人物精神,之后继续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人技巧,并借鉴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我利用校本教材中的相关篇目,通过描写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音乐殿堂的独特魅力。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因为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课堂上要求同学们根据我提的两个问题,快速地重读课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呈现了怎样的风格特征?(2)贝多芬的人物性格。

这两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一些学生可能只关注课文的前半部分,所以回答得较片面,只找到音乐的奔腾澎湃、散乱无章与为人的狂放不羁、固守道德。经过引导,最终添上音乐使人清醒与思想有深度这另一层意思。

这两个问题的阅读、思考、归纳、回答的时间大概是10分钟~15分钟。经过总结归纳,学生能认识到萧伯纳描述贝多芬的音乐其实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性格,写音乐的不朽价值其实为写贝多芬人生的不朽价值。

这一共识达成后,我会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人物精神。

首先是课文中贝多芬与莫扎特形象的对比。莫扎特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臣服于权贵,因而在道德问题上具有灵活性,说白了就是文过饰非,没有原则;贝多芬固守道德,坚持正义,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务实求真的清教徒。这一对比一下子就强化了学生对贝多芬精神的认识,油然产生对贝多芬的敬佩感。

其次,联系校本教材,比较贝多芬与《你别无选择》中森森的形象。因为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深深地被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黑色幽默风格所吸引,所以我在导入课文与深化阅读这两个环节都联系了校本。森森在小说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执着于作曲,追求音乐的力度,在贝多芬交响乐的阴影下探索个人的风格。他的这种执着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抓住,与贝多芬统一起来。

这里面有个难点,贝多芬和森森在音乐创作之路上都积淀了深沉的孤独感。贝多芬虽然得到了前辈艺术家的肯定,但并没有被他们接纳,或者说不屑于与他们共处,也没有被百年后萧伯纳那个时代的人理解,文中萧伯纳有“今天的人们对贝多芬的音乐困惑不解”。可作印证。被肯定而不被理解与尊重,这种深沉的孤独在森森身上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相同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思想的深刻性需要付出生活孤独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而高处不胜寒吧。

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选择播放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大约5分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旋律,《欢乐颂》的主旋律,表现了对人类团结友爱的期待。旋律愈是激昂欢快,就愈能感受到贝多芬人生的孤独。本课作业即是写一篇音乐欣赏文字,任选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当然,能够从刚刚放的乐曲中听出感悟、写出感悟就最好。

这就是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准备欣赏课文的写人技巧并在练笔中借鉴这些技巧,将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

从语言方面引导学生畅谈最直接的感受,那幺很多学生就会提到幽默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使得人物性格描述得更形象。课文里很多复杂而难解的句子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这些句子富有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课文为了突出贝多芬的人物精神,主要运用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将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对比,突出贝多芬不受约束、坚守道德操守的可贵品质。还有衬托,用韩德尔和巴赫衬托贝多芬灵魂奔腾澎湃的可贵之处。

本节课的作业,是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种写人技巧,写一篇人物散文。

第2篇:《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感受大师人格及音乐魅力。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难点:

1、理解文中作者对于大师的独特的感悟视角。

2、感受诗化的语言中的丰富的情感,学会分析品味。

一、导入: 1827年3月26日,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他,就是伟大的贝多芬。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肖伯纳的文字走近贝多芬,更多地了解贝多芬。

二、作者介绍:

萧伯纳(1856——1950)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文艺评论家。因其戏剧强烈的讽刺倾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的莫里哀”。他在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的代表作有《鳏夫的房产》、《圣女贞德》和《巴巴拉少校》等,其中《圣女贞德》是他最佳的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

三、课文内容分析

《贝多芬百年祭》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全文脉络清晰,从整体上看,文章重点说明贝多芬的个性及音乐的特点:

1、阅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试归纳贝多芬的个性。萧伯纳写贝多芬,围绕什么核心展开的?为之作者选取了哪些具体事件来说明?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提示:从文本中找关键词句分析。)

(1)贝多芬的个性:反抗性、奔腾澎湃、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清教徒性格。

(2)萧伯纳围绕的核心:作者以“反抗性化身”为核心,将贝多芬的个性和音乐的特点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3)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

①第一段第三、四行“街上遇到大公不脱帽,且在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

②第一段第六、七行“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被警察当作流浪汉抓起来”。

(4)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2、写贝多芬离不开写他的音乐。

阅读课文4至7自然段试归纳贝多芬音乐的特点。在萧伯纳眼中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提示:同学们应该先抓关键句去理解,先找关键句,然后加以讨论、分析、归纳,形成一定共识。)

(1)贝多芬音乐的特点:杂乱音响,不对称;活力与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

罩着我们。”“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2)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惊人的活力与激情。(3)音乐与个性内在的联系

贝多芬的音乐打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缘于他的音乐充满着活力与激情。音乐中的活力与激情,来源于他不屈的反抗性的个性品格,可以说他的个性魅力与他的音乐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是协调统一的。

四、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诗化,饱含着作者浓重的情感。

2、艺术手法:对比;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比喻

举例说明:① 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韩德尔巴哈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②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都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贝多芬百年祭》,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贝多芬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更因为他是一个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是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只有勇敢的面对生活,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才能唱响生命的赞歌。贝多芬那种不屈于命运,敢和世俗、平庸、传统挑战,敢于和病魔、困窘、寂寞搏斗的精神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步!

第3篇:《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

教学重点:

以小见大、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贝多芬的身世、经历、成就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1、背景介绍:

一百多年前,一位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逝去了。他,就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乐圣贝多芬。他艰难坎坷的一生,坚韧超凡的毅力,同他的音乐一起启迪着后人。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称贝多芬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则称贝多芬为“反抗的化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揭示内涵的写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3.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研读,把握人物的个性及音乐的特质。2.抓住关键的词句,领悟作者寄寓的情感。3.学习文章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

乔治·萧伯纳爱尔兰戏剧家。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父亲做过法院公务员,后经商失败,酿酒成癖,母亲为此离家去伦敦教授音乐。受母亲熏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未能继续深造,15岁便当了缮写员,后又任会计。1876年多居伦敦母亲处,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大学课件]贝多芬百年祭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 作品67号 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

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 1765-1848 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 作品10之1 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18之3 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 作品57号 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 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74号 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贝多芬百年祭导学案参考

贝多芬百年祭导学案参考

贝多芬百年祭导学案参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正确评价英雄的人生选择。

2、找出中心语句,写出内容提要,整体把握文意。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

二、本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

1、背景介绍:

一百多年前,一位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逝去了。他,就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乐圣贝多芬。他艰难坎坷的一生,坚韧超凡的毅力,同他的音乐一起启迪着后人。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称贝多芬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则称贝多芬为“反抗的化身”。

萧伯纳不但是位出色的剧作家,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青年时,他就希望成为男中音,工作之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

激情的音乐 叛逆的灵魂

——《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

北京二中 成颖

贝多芬辞世后,后世众多的音乐伟人如勃拉姆斯、李斯特、德彪西、瓦格纳等都纷纷写纪念文章,评价贝多芬的伟大一生。而萧伯纳作为一位文学家,在评价贝多芬时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写作视角。

本文没有涉及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是论及贝多芬的品格精神和音乐创作,文章没有简单的称赞和颂扬,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他把贝多芬视作“反抗性的化身”,认为“惊人的活力和激情”是贝多芬音乐的本质特征。

下面笔者从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四方面解读本文。

(一)内容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是激情澎湃的,贝多芬的品格精神是反抗和叛逆的,这正是本文所展现的萧伯纳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独特感悟。

第一段:总体评述贝多芬的思想品格和音乐特征,含有三层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贝多芬百年祭》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贝多芬百年祭》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