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娣公开课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解方程公开课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德令哈市第三中学
郑元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和探究中领会文章主旨,感悟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弘扬爱国精神,曾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明确鲁迅先生的观点和结论。教学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诵读、提问、探究。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课本、黑板、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他的作品。谁来给老师说一说?
想一想,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古代诗人,在现代作家中,还有没有第二个人的作品我们学过这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又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
二、研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蒋介石:“反观吾国国民,颓唐、污秽、散漫、零乱,有如今日,安得不见轻取辱于列邦?”(1934.2.17)
蒋介石:“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1933.9.23)
蒋介石:“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1931年9月)1.初读课文,讲一讲着重号背后的故事。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解,合作探究完成。明确:检查方: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鲁迅先生:毫不留情,专击痛处 2.根据上下文和课下注解,理解下列短语 信“地”、信“物”----“地大物博”(调侃)信“国联”----“寄希望于国联”(讽刺)“他信力”----“从没信过自己”(嘲讽)
“自欺力”----对求神拜佛的怒斥。
“状元宰相”----国民党的“御用”反动文人。“地底下----不被国民党政府公开的方面。3.通读全文,思考
a.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b.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c.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a.驳斥谬论,鼓舞信心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c.中国人从来没有失掉自信力 4.研读最后一段,思考: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
三、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酌情补充。多媒体展示
他在讽刺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
他在嘲笑国民党高级政客和所谓“社会名流”求神拜佛”的荒谬和自欺欺人; 他在怒斥公开报纸上为掩饰国民党的消极抗日而发出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哀叹;
他在提醒人民不要被公开个文字所欺骗,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不被国民党政府所公开的伟大的抗日力量; 他要告诉人民:中国人从来没有失掉自信力!
强调:
暗夜斗士
民族脊梁
四、拓展
多媒体展示:走近鲁迅
青年鲁迅
凡人鲁迅
艺术家鲁迅
书法家鲁迅……
五、作业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批驳对方的观点的?
2.你心中的“中国的脊梁”是一些什么人?试举出一些例子。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投枪
犀利泼辣
杂文
匕首
爱憎分明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德令哈市第三中学郑元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和探......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魏岗学校 王泽维2014年12月12日【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
《与朱元思书》公开教案【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与朱元思书吴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
×××学院2012年度个人年终总结自2012年9月来到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以来,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我积极努力,认真负责的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配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