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英语翻译教案”。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 Chinese Cultures 1.1.1 Definition of Culture
“… 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wide 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This insight, so profound in its simplicity, opened up an entirely new way of perceiving and understanding human life.Implicit within Tylor’s definition is the concept that culture is learned, shared, and patterned behavior.1.1.2 Culture & Language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是同时产生,相互依存,并行发展的,它们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媒介,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所以我们认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不了解一门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该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与那种语言相关联的文化。外语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理解和使用某种外语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他对该语言掌握的程度,还取决于他对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的了解程度。说到底,外国语言的学习就是对一种陌生文化的了解,外语教学中的最大困难是将陌生文化变为已知文化。以希腊神话和基督教为两大组成部分的欧洲文化和影响了我们三千年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相距之远是人所共知的。不能只注意培养“纯语言能力”,否则,即语音正确、语法规范、词汇量也可观且表达流利,但在同外国人的交往中就会导致交际失误或引起麻烦以至铸成大错。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或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是非常重要的。
1.1.3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 Chinese Cultures
由于人类的生理构成的一致和自然环境的大致相同,不同文化之间会有某种重叠(cultural overlap),因而形成了文化的共性。东西方人民无论在肤色、文化、信仰、风俗、语言文学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不同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不同,所以不同文化之间又存在某些差异。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习翻译时,比较是必不可少的。英汉语言正因为有“同”才可以翻译,正因为有异才产生“技巧”。但早期语言比较多着重于两种语言语音和语法结构上的比较,即着重于语音、语系、词法、句法和修辞上的比较并取得了成果。但这还不够。近些年来语言学家除了对两种语言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外,同时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现从几个方面略加比较: 1.1.3.1 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故用语不少是农谚。兹举例如下:
骨瘦如柴
be lean as a rake
对牛弹琴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众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英国人喜欢航海,故用语不少源于航海事业。例如: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风快扬帆
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海面平静,人人都可当舵手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1.1.3.2 风俗上的不同
中国和英国人都说:“用我的心爱你。”“I love you with my heart”。
但奈达(Nida)说,非洲有的民族却说: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甚至说,love with my throat。
有一个略懂一点英语的中国内地人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爱人(妻子)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听了十分惊奇,因为lover在英语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而汉语中的“爱人”,相当于英语的“husband”或“wife”。
中国人把猫头鹰当做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
1.1.3.3 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所以不同文化也有不少重合处(cultural overlaps)。比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雪比喻白,用金比喻黄,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往往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例如:汉语用“一箭双雕”,英语用“一石双鸟”,德语用“一掌双蝇”,俄语用“一石双兔”。汉语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美人却说“drink like a fish”。类似的还有: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如鱼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水中捞月
to fish in the air
蠢得像猪
as stupid as a goose
害群之马
black sheep
挥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1.1.3.4 制度、信仰和世界观不同
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千差万别,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与词汇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比如,对社会主义(socialism)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有新加坡式的社会主义,印度式的社会主义,缅甸式的社会主义。对人权(human rights)也有不同看法,英美的人权主义,和发展中的国家所理解的人权主义也不同,民主(democracy)、自由(freedom)、正义(justice)、人道主义(humanism)等抽象概念,都因立场不同而有不一样的理解。
又如,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但颜色用于人类社会在人们心目中就产生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激发特别的感情,这样的颜色已不再是客观的物质色,而变成了抽象的象征色,浸入了文化的染体。然而,颜色也常因特定环境与文化不同,其象征意义也不同。在英语世界黑色表示悲哀与庄严,而在中国和朝鲜以白色表示哀悼,有时也用黑色;绿色对英美人有时意味着妒嫉,而对法国人有时却意味着不记前嫌。在欧洲,紫色一般是权力的象征,2 而在东方黄色是不可侵犯的权贵颜色。
又如,对数字,各民族也有各自偏爱。三、五、八、九在中国词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用来表示数量多。如:三山五岳、三令五申、三教九流、三五成群、三皇五帝、五湖四海、三番五次、三思而行,三打祝家庄等。“13”这个数字在西方是大忌,住宅的门牌号码,运动员的号码都回避这个数字,但北京人却偏爱这个数字。清末小说家文康在《儿女英雄传》里塑造了侠女“十三妹”。无独有偶,明陵恰好是十三座,统称“十三陵”。
1.1.3.5 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美国人打招呼时,经常说;“Hello”,“Hi”。而中国人碰面时却经常说,“你吃饭没有?”难怪有一个到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听了很生气,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
中国人喜欢问:“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有些讲英语的人听了很不高兴,心里说: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你管得着吗!)
“你辛苦了。”在中国使用范围很广,而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若把它直译为:“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
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或“You must be tired from a long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而对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或“You've got a hard job.”
1.1.3.6 文化上的空白(cultural blanks)与意义上的冲突(cultural conflicts)
所谓文化上的空白,即有些说法或行为是一国所有,其他国家没有。例如:中国有些说法外国没有:唱红脸、老油条、炒冷饭、瞎子吃汤圆、半路出家、跑龙套、拍马屁、三头六臂、对牛弹琴、班门弄斧、吃大锅饭、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a green eye,after death,the doctor,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Trojan horse,take French leave,a black sheep,a white lie,a frog in the throat,a bee in one's bonnet等等。
所谓意义上的冲突,即有些事物或行为中国有,英国或其他国也有,而且有相当的词,但涵义却不同。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是块肥肉,谁都想吃。”肥肉这个词在英语里也有,但外国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比作肥肉,比瘦肉不更好些。中国人见面时常说“你胖了!”这原是一句恭维话,可是英美人听起来,以为是警告对方该节食了。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英语“flower”也常用来指女人,但汉语“花”这个词,经过一定组合后却有别的意思。例如:拈花弄草,花街柳巷里的“花”却是指不三不四的女人或娼妓。
1.1.4 Culture, Modes of Thinking & Translation
文化与哲学是不可分的。民族文化和哲学给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的语言表达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所以研究语言不研究思维不行,而研究思维不研究各个民族的哲学观就不能深刻说明问题。一种文化的特点更集中地反映在它的思维方式和对待一些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和态度之中。下面我们试比较一下中西在哲学观上的不同。
在哲学上中国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了悟”、“悟性”,所以中国文化求全、求圆满、求和谐、求对称平衡,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重心理时空和时间顺序。反映在语言上,则重意合。无主句及主语省略句多;主动语态用得多;连词用得少;文章求全面,不怕重复,词句求平衡与对称。
而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反映在语言上,则重形合。非人称主语用得多;被动句用得多;主语一般 3 不能省略;连词、介词用得多等。
早在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就曾指出:“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忘记了统一。”基辛格博士说:东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在“异”中求“同”,西方人是在“同”中求“异”。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不同却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他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认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也就是说,汉语中的从属关系主要是通过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表达出来,而在英语却往往通过连词 if、because、when、although、so that等词表达出来。
如:“他来了,我走。”这句话可能作下面几种解释:
如果他来,我就走/ 既然他来了,我可以走了/ 当他来时,我就走/因为他来,所以我走。
唐大嫂由乡下来看她爱人,(她)把住址条子丢了,她只粗粗地记得唐大哥在南河沿肥料厂,(但是)找了半天也找不着,急得(她)直哭,(所以)交通警把她送给了我,(可是)我帮着又找了一阵子,也没有用,(因此)我就把她领到这里来了。(老舍 《全家福》)
这段话一共包含九个分句,中间没有一个关联词语。老舍在他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有个意见:就是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不要老是用这些字转来转去。”他还喜欢在文章中大量省略人称代词,物主代词乃至动词。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到,汉语重意合,语法上重隐含,置语法形式于“不言之中”。它与汉民族自古以来在哲学上重“了悟”’“悟性”,在艺术上重神似有密切相关,它不凭借严谨的形式进行分析,而是根据主观的直觉,从上下文中“悟”出关系来。因此必然导致语言的简约化,并在语流中连连出现跳脱,但意义却相连,脉络也清楚。
1.1.5 Translation: Linguistic as well as Cultural Transference
翻译最难是什么呢?是难在两种文化的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因此,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却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是移植,还是替代,是意译还是注译,这都取决于总的艺术效果,使人们通过上下文,猜词悟意,把握住文章的真正涵义。
而翻译文化差异的关键,在于透彻的理解。只有彻底了解,才能“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其备”(严复),才能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译文。
Winston 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而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翻译也是如此。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词句的等值,拘泥于字面意义,而要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
初一英语翻译1.这是本,他是我的双胞胎哥哥。This is Ben, He is my .2.这是一张我家的全家福照片。It ’s .3.她来自英国,她是英国人。She is .She is .4.他来自美国,他是美国人。H......
商务英语翻译总学时:36 (2节/周) • 开课时间: • 适用班级: • 专业:商务英语• 使用教材:《商务英语翻译》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授课教师: 教学目的本教程旨在让学生掌握......
VPS 教案考研英语翻译入门测试写出下列专有名词、词组的中文释义。 Big Bang大爆炸理论 SARS非典型性肺炎 Anthropologist人类学家Inflationary universe theory宇宙膨胀理......
第一课1.史密斯太太对我抱怨说,她经常发现与自己十六岁的女儿简直无法沟通。Mr.Smith compiained to me that she often found it simply impo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英语翻译1.大学本科学历,英语专业,至少3年以上工作经验,年龄25岁以上;2.公共外语八级水平以上;3.有较强的英文翻译能力,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4.思维清晰,工作认真敬业有耐心;5.性格开......